計算機網絡和網際網路概述
學習内容
- 構成網絡的基本硬體和軟體
- 網絡邊緣
- 端系統
- 網絡應用
- 網絡核心
- 鍊路、交換機
- 接入網
- Internet
- 網絡的網絡
一、什麼是計算機網絡
了解
- 計算機網絡 = 通信技術 + 計算機技術
- 一種通信網絡
計算機網絡概述計算機網絡和網際網路概述計算機網絡結構計算機網絡性能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OSI參考模型TCP/IP參考模型五層參考模型(Internet)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發展曆史
定義
- 互連的、自制的計算機集合
- 自制 - 無主從關系
- 互連 - 互連互通
- 通信鍊路:直接連接配接
- 分組交換機
- 路由器:網絡核心
- (鍊路層)交換機:接入網
二、Internet
簡介
- 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
-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 功能:為端系統提供接入Internet服務
- 構成:多個分組交換機和多段通信鍊路組成的網絡
- 互連:低層ISP通過高層ISP互連
- 通過ISP網絡互連的網絡
計算機網絡概述計算機網絡和網際網路概述計算機網絡結構計算機網絡性能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OSI參考模型TCP/IP參考模型五層參考模型(Internet)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發展曆史
-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實體結構(具體)
- 百萬計的互聯的計算裝置的集合
- 主機(hosts) = 端系統(end systems)
- 運作網絡應用
- 通信鍊路
- 光纖、銅纜
- 無線電衛星
- 分組交換
- 路由器(routers)
- 交換機(switches)
*服務角度(抽象)
- 為應用程式提供服務的基礎設施
- 應用程式程式設計接口*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允許應用連接配接Internet
- 分布式應用程式
- Email、Web、社交網絡、視訊、遊戲等
問題
- 僅有實體裝置,Internet如何保證應用之間的資料交換?
三、網絡協定
定義
- 為進行網絡中的資料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标準或約定
三要素
- 文法(Syntax)
- 資訊的結構或格式
- 語義(Semantics)
- 發送資訊的類型
- 響應的類型、采取的動作
- 差錯控制
- 時序(TIming)
- 事件順序
- 速度比對
作用
- 計算機網絡有序運作的重要保證、
- 網絡中的資料交換必須遵守事先約定的規則
- 規定了交換資訊的 格式、意義、順序
- 針對收到資訊或發生的事件所采取的 動作
- 規範網絡中資訊的發送和接收過程
重要性
- 學習網路的重要内容之一
- 網絡創新的表現形式之一
Internet協定标準
- 制定機構***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網際網路工程任務組
- 官方文檔***RFC***(Request for Comments) 請求評論
- TCP、IP
- HTTP(用于Web)
- SMTP(用于Email) 等
- 其他組織及标準
- IEEE 802 LAN/MAN 标準化委員會
- Ethernet、Wifi标準
計算機網絡結構
一、網絡邊緣
主機(端系統)
- 位于"網絡邊緣"
- 運作網絡應用程式
- 進一步劃分
- 客戶(client)
- 伺服器(server)
通信模型
- 客服/伺服器(client/server)應用模型:客戶發送請求,接收伺服器響應。如Web
- 對等(peer-peer P2P)應用模型:沒有專用伺服器,直接進行通信。如QQ
二、接入網絡(Access Network)、實體媒體
定義
- 将端系統連接配接到其邊緣路由器(edge router)的實體鍊路
作用
- 将網絡邊緣接入核心網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 分層結構
- 頂級ISP
- 區域ISP
- 接入ISP
- 其他
- PoP
- 多宿
- 對等
- IXP(Internet Exchange Point)
- 内容提供商網絡(content provider network)
分類
- 家庭接入
- DSL、電纜
- FTTH(Fiber To The Home)
- 衛星、傳統電話線等
- 機構接入(學校、企業等)
- 區域網路LAN接入
- 以太網
- WiFi
- 區域網路LAN接入
- 移動(廣域無線)接入
- 基站接入
- 3G、4G、5G 蜂窩網
- LTE(Long-Term Evolution)
- 基站接入
舉例
數位用戶線路***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
- 利用家庭已有的電話線
- ISP:本地電話公司
- 編碼頻率
- 高速下行通道:50 kHz ~ 1 MHz 24 Mpbs
- 中速上行通道:4kHz ~ 50kHz 2.5 Mbps
- 普通雙向電話信道:0 ~ 4kHz
- 多路複用
- 多路信号共用一個實體媒體傳輸
電纜網絡***CIA***(Cabel Internet Access)
- 利用有線電視基礎設施
- ISP:有線電視公司
- 頻分多路複用:在不同頻帶(載波)上傳輸不同頻道
- 各家庭共享接入網絡
典型家庭網絡的接入
機構接入網絡
重要名額
- 帶寬(bandwidth bps)
- 獨占/共享
三、網絡核心
組成
- 互連的路由器(分組轉發裝置)/分組交換機
- 路由層交換機
- 鍊路層交換機
- 構成網絡之網絡
關鍵功能
- 路由
- 路由算法/路由選擇協定
- 本地轉發表/路由表
- 路由觀察:
www/traceroute.org
- 轉發
- 從輸入端口交換至正确的輸出端口
- 傳輸
- 将資料從源傳輸到目的地
傳輸方式
- 存儲轉發
- 在向輸對外連結路傳輸第一個比特前,必須接收整個分組
- 封包交換與分組交換均采用該交換方式
- 封包交換的對象是完整封包
- 分組交換的對象是較小的分組
資料交換
- 動态轉接:端口轉發
- 動态配置設定傳輸資源
資料交換的類型
- 電路交換
- 封包交換
- 分組交換
電路交換
三個階段
- 建立連接配接(建立電路)
- 通信
- 釋放連接配接(拆除電路)
特點
- 獨占資源
鍊路共享:多路複用
- 劃分鍊路/網絡資源為資源片
- 配置設定資源片給各路呼叫
- 沒路呼叫獨占資源片
- 資源片可能閑置
典型方法
- 頻分FDM:如電視信号
- 時分TDM
- 波分WDM:就是光的頻分複用
- 碼分CDM
- 廣泛用于無線鍊路共享
- 如蜂窩網、衛星通信等
- m bit 碼片序列
- 發送的資料用該碼片序列進行編碼
- 各個使用者的碼片序列正交
計算機網絡概述計算機網絡和網際網路概述計算機網絡結構計算機網絡性能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OSI參考模型TCP/IP參考模型五層參考模型(Internet)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發展曆史 計算機網絡概述計算機網絡和網際網路概述計算機網絡結構計算機網絡性能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OSI參考模型TCP/IP參考模型五層參考模型(Internet)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發展曆史 - 廣泛用于無線鍊路共享
封包交換
- 封包:源發送的資訊整體
- 如:電報通信
分組交換
原理
- 分組:封包分拆出來的一系列相對較小的資料包
- 每個小的資料包會增加頭部,頭部和資料構成分組
- 分組交換需要進行封包的拆分與重組
- 産生額外開銷
- 統計多路複用,按需共享鍊路
與電路交換相比
- 允許更多的使用者同時使用網絡
- 适用于突發資料傳輸網絡
- 資源充分共享
- 簡單、無需呼叫建立
- 可能産生擁塞(congesiton):分組延遲或丢失
- 需要協定處理可靠資料傳輸和擁塞控制
- 問題
- 如何提供電路級帶寬保證?
計算機網絡性能
速率
- 資料傳輸速率或比特率
- 機關時間(s)傳輸資訊(bit)量
- 往往指額定速率,現實中往往達不到
帶寬
- 原指信号具有的頻帶寬度(Hz)
- 網絡帶寬通常指數字信道的"最高資料率"(b/s)
延遲/時延(delay/latency)
分組交換為什麼會發生丢包和時延
- 傳輸時延
- 排隊延遲
- 緩存滿,到達的分組被丢棄
四種分組延遲
- d p r o c d_{proc} dproc 節點處理(nodal processing delay)
- 差錯檢測
- 确定輸對外連結路
- 通常 < msec
- d q u e u e d_{queue} dqueue 排隊延遲(queueing delay)
- 等待輸對外連結路可用
- 取決于路由器擁塞程度
- 難以确定
- 流量強度 L a / R La / R La/R
計算機網絡概述計算機網絡和網際網路概述計算機網絡結構計算機網絡性能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OSI參考模型TCP/IP參考模型五層參考模型(Internet)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發展曆史 - d t r a n s d_{trans} dtrans 傳輸延遲(transmission delay)
- L: 分組長度
- R: 鍊路寬度
- d p r o p d_{prop} dprop 傳播延遲(propagation delay)
- d: 實體鍊路長度
- s: 信号傳播速度(~ 2 ∗ 1 0 8 m / s e c 2*10^8 m/sec 2∗108m/sec)
時延帶寬積
- 時延帶寬積 = 傳播時延 * 帶寬
- 又稱以比特為機關的鍊路長度
丢包率
- 丢包數 / 已發分組總數
吞吐量
- 發送端與接收端之間傳送資料速率
- 即時吞吐量
- 平均吞吐量
- 取決于端到端路徑上,限制端到端吞吐量的鍊路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
有效描述網絡的系統結構?
- 分層結構
- 每層完成一種特定服務/功能
網絡體系結構
- 從功能上描述計算機網絡
- 分層結構
- 每層遵循某些網絡協定完成本層功能
- 是計算機網絡羅的各層及其協定的集合
- 是功能層次及其關系的定義
- 是抽象的描述。不關注具體實作方式
分層結構
- 結構清晰,有利于識别複雜系統的部件及其關系
- 子產品化的分層易于系統更新、維護
- 有利于标準化
- 不利之處?
- 分層過多、效率低下
分層網絡體系結構基本概念
- 實體:任何發送接收資訊的硬體或軟體程序
- 協定:控制兩個對等實體進行通信的規則的集合,是“水準的”
- 服務:使用下層服務,遵循本層協定、實作本層功能,向上層提供服務,是垂直的
- 下層協定的實作對上層的服務使用者是透明的
- 接口:相鄰層實體通過接口進行互動,通過服務通路點***SAP***(Service Access Point),交換原語,指定請求特定服務
OSI參考模型
簡介
- 開放系統互連(OSI)參考模型
- 時間:1984
- 組織:國際标準化組織(ISO)
- 目的:支援異構網絡系統的互連
- 價值
- 異構網絡系統互連的國際标準
- 了解網絡通信的最佳學習工具
- 評價:理論成功、市場失敗
七層結構
概述
- 應用層
- 表示層
- 資料壓縮
- 資料加密碼
- 資料描述:避免不同計算機中資料格式不同的問題
- 會話層
- 資料交換定界
- 同步
- 建立檢查點、恢複方案
- 傳輸層
- 網絡層
- 資料鍊路層
- 實體層
實體層
- 實作比特傳輸
規範
- 接口特性
- 機械特性(插孔形狀、方向等)
- 電器特性(電壓等)
- 功能特性(引腳功能等)
- 規程特性(工作過程)
- 比特編碼
- 資料率(速度)
- 比特同步
- 時鐘同步
- 傳輸模式
- 單工:單向通信,一方隻能接收
- 半雙工:一個時刻隻能一方發或收
- 全雙工:雙向通信
資料鍊路層
- 節點 - 節點 (node to node) 資料傳輸
- 實體鍊路直接相連的兩個裝置的資料傳輸
- 組幀(Framing)
- 實體尋址(Physical addressing)
- 在幀頭中增加發送端/接收端的實體位址表示資料幀的發送端/接收端
- 因為多個裝置均會收到資料,是以即便直接相連,也要标明
- 目的和源
- 流量控制(Flow Control)
- 避免淹沒接收端
- 差錯控制(Error Control)
- 檢測并重傳損壞或丢失幀,避免重複幀
- 通路(接入)控制(Access Control)
- 在任意時刻決定哪個裝置擁有鍊路(實體媒體)控制使用權
網絡層
- 源主機到目的主機資料分組(packet)傳遞
- 可能穿越多個網絡,不能使用實體尋址
- 邏輯尋址(Logical Addressing)
- 全局唯一邏輯位址,確定資料分組被送達目的主機,如IP
- 路由(Routing)???
- 路由器(或網關)
- 路徑選擇???
傳輸層功能
- 源 - 目的 (端 - 端) (程序間) 完整封包傳輸
- 封包的分段與重組
- SAP尋址
- 確定将完整封包送出給正确程序,如端口号
計算機網絡概述計算機網絡和網際網路概述計算機網絡結構計算機網絡性能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OSI參考模型TCP/IP參考模型五層參考模型(Internet)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發展曆史 - 連接配接控制(邏輯控制)
- 流量控制(端系統層面)
- 差錯控制(端系統層面)
會話層
- 對話控制
- 建立、維護
- 同步
- 在資料流中插入“同步點”
- 功能最薄的一層
表示層
- 處理兩個系統間交換資訊的文法和語義(syntax and semantics)問題
- 資料表示轉化
- 轉換為主機獨立的編碼
- 加密/解密
- 壓縮/解壓縮
- 實際功能也不多
應用層功能
- 支援使用者通過代理(如浏覽器)或網絡接口使用網絡(服務)
- 典型應用層服務
- 檔案傳輸(FTP)
- 電子郵件(SMTP)
- Web(HTTP)
利用OSI解釋通信過程
- 實通信:實線表示
- 邏輯通信:虛線表示
OSI資料封裝(encapsulation)
封裝(encapsulation)
- 兩種字段
- 首部
- 有效載荷(payload field)
- 資料鍊路層還有尾部
為什麼需要資料封裝
- 增加控制資訊
- 構造協定資料單元(PDU)
- 控制資訊主要包括
- 位址
- 差錯檢測嗎
- 協定控制
- 優先級
- 服務品質
- 安全控制
TCP/IP參考模型
- Everything over IP IP可為各式各樣的應用提供服務
- IP over everything IP可應用到各式各樣的網絡上
四層模型
- 應用層
- 運輸層
- 網際層
- 網絡接口層
- 并沒有定義具體協定
- 隻要能夠封裝IP接口即可
五層參考模型(Internet)
- 綜合OSI和TCP/IP的優點
應用層
- 網絡應用:Email、Web等
- 應用層協定:SMTP、HTTP等
- 分組名稱:封包(message)
傳輸層
- 功能:實作程序-程序的資料(封包段)傳輸
- 傳輸層協定:TCP、UDP
- 分組名稱:封包段(segment)
網絡層
- 功能:源主機到目的主機的資料分組(資料報)路由與轉發
- 網絡層協定:IP、路由選擇
- 分組名稱:資料報(datagram)
鍊路層
- 功能:相鄰網絡元素(主機、交換機、路由器等)的資料(幀)傳輸
- 鍊路層協定:以太網(Ethernet)、802.11(Wifi)、PPP
- 分組名稱:幀(frame)
- 實體層
- 功能:比特傳輸
- 鍊路相關協定
5 層模型資料封裝
- 交換機 2層
- 路由器 3層
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發展曆史
- 1983 - 在ARPANet上部署TCP/IP
- 1988 - TCP擁塞控制
- Minitel - 将網絡帶入家庭的最早實踐
- 最鼎盛時可以提供兩萬多個服務
- 1992:網際網路協會ISOC成立、我國接入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