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血肉苦弱,機械飛升——彼得·斯科特·摩根的傳奇一生

當今醫學的發展已經讓人類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疾病,但是人類機體一刻不停地衰老和無數的絕症仿佛陰影一般在人類社會中揮之不去,在醫學發展和探索逐漸進入瓶頸進展緩慢之際,難道我們追求人類壽命極限的道路就會至此減緩甚至失敗嗎?

每當這時候,人們就會想到一些“偏門旁道”,在大陸古代,就有徐福受秦始皇之令,率童男童女三千人東渡瀛洲,為皇帝尋找長生不老藥的故事。而到了今天,我們早已不再像千年前将“健康長壽”的思想寄托于怪力亂神之中,今天我們有了除醫學以外的方法,既然血肉終苦弱,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抛棄病變的身體器官,将人類的肉體同矽晶片和金屬機器融合呢?

顯然,這是當今無數科幻作品中的想法,但是,在如今這個電子技術和人工智能都在爆發式發展的今天,取電子資訊領域之長,來補醫療領域之短,似乎不再那麼遙遠,而在我們之中,第一位嘗試者,已經勇敢的邁出了第一步。我們今天要向各位介紹的故事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名賽博格(Cyborg,生化電子人),彼得·斯科特·摩根。

血肉苦弱,機械飛升——彼得·斯科特·摩根的傳奇一生

2022年6月15日,彼得·斯科特·摩根停止了呼吸,享年65歲,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雖然最終還是沒有用機械逃過死神的收割,但是通過他的不懈努力與堅持,也為人類未來的醫學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彼得勇敢地嘗試,讓許多忍受身體血肉痛苦的絕症患者,在黑夜中看到了一絲燭光。

血肉苦弱,機械飛升——彼得·斯科特·摩根的傳奇一生

彼得·斯科特·摩根

彼得·史考特·摩根是一位英裔美國科學家,他出生于倫敦旺茲沃思,并獲得了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計算科學博士學位。值得一提的是,他是該學院機器人系授予的第一個博士學位獲得者。在2017年之前,彼得獲得了斐然的成就,作為一名機器人科學家,他在倫敦商學院、鹿特丹管理學院和波士頓霍特國際商學院擔任教授時,緻力于推動管理咨詢領域的新技術發展。在這期間,他寫了多部著作,其中包括《機器人革命》和《我們全球未來的現實》。

似乎命運格外“垂憐”天才,2017年,命運和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診斷結果顯示他罹患有肌萎縮側索硬化症(也被稱作“漸凍人”症狀)。是的沒錯,著名的實體學家之一,斯蒂芬·霍金也患有同樣的疾病。據醫生預測,他生命隻剩下兩年,在這期間,彼得的身體各部位會逐漸變得僵硬無法動彈,其中包括呼吸和吞咽肌肉等,最終可能導緻全身僵死。

這個消息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晴天霹靂,而作為一名機器人科學家,也許還有一條前人無人能至的道路供他選擇,對自己的肉體進行改造,用機械身軀來扭轉漸凍症的命運。

在1984年彼得所寫的《機器人革命》中,有這樣一段話:“如果(人類)選擇走上‘強化人’的道路,那麼人類和機器人就有可能遵循同一條進化路線……如此一來,人類總有一天能夠用更永久的機制取代其過于脆弱的肉體,并将超級計算機當作智能放大器。”我們不得而知,在1984年彼得會不會預感到,這條人類的機械強化之路的第一步,将由自己邁出。

彼得決定選擇成為賽博格,這就意味着他與世界的所有互動都将由機器實作,他的所有感官都将電子化,甚至還包括大腦的部分也會用上機械神經。盡管這個計劃非常危險,手術本身也可能會使病情加重,但彼得堅決要求進行。“我将不斷進化,作為人類的我已經死去,未來我将以‘賽博格’電子人的身份繼續活下去。”這是彼得決定成為賽博格之時的豪言壯語。

彼得為這個計劃做了大量前期準備,考慮到自己未來将無法控制自己的肉體,他需要建立一個能說、能笑、能表達情緒的“自己”,進而讓“他”替代自己與外界交流。

交流的第一步,自然是要儲存自己的聲音,為此彼得找到了語音技術研發專家 Matthew Aylett 博士,為了使得自己電子化的聲音更接近真實,團隊花費了超過一年的時間,彼得在錄音棚待了好幾周,留下了超過15小時的音頻、1000 多個詞組,以及平靜、憤怒、興奮等不同語氣表達,再交由AI進行學習模仿;

而交流的第二步,就是記錄下自己的面部,制作一個生動逼真的3D虛拟化身,而這一部分技術支援,由Pinewood Studios負責。Pinewood Studios使用了動作捕捉技術,讓彼得展示他的情緒:大笑、微笑、眨眼,并完成他的标志性動作——擡起右眉。最終,經過工程師的努力,達到了彼得所要求的“實時同步”。新的虛拟彼得已經可以用聲音、嘴唇和表情協同,可以表達同現實中的彼得相同的情感;

血肉苦弱,機械飛升——彼得·斯科特·摩根的傳奇一生

使用動作捕捉技術來記錄情緒

而第三步便是如何讓彼得自由的輸出想法,彼得找到了幫助過史帝芬·霍金博士的Lama Nachman來負責,同樣使用眼球追蹤技術來實作字母的選擇和輸入,但是由于霍金博士的需求同彼得不太一樣(霍金更加要求準确性,而彼得則希望與人工智能的接入能不能給他帶來什麼驚喜體驗),是以在彼得的輸入系統中,植入了一個可以不斷學習他說話習慣的人工智能,最大化地使得彼得的交流順暢。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彼得獲得了借助虛拟形象來表達自己情緒的能力,并且能夠說話和笑了。同霍金博士一樣,彼得的輪椅前有一個螢幕,他可以通過它操控整個系統,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彼得的伴侶後來開玩笑地說,“怎麼覺得家裡有三個人。”

血肉苦弱,機械飛升——彼得·斯科特·摩根的傳奇一生

而到了最後一步,便是要完成一個史無前例的手術計劃,這個計劃不止對于彼得,對于整個人類來說,都意義重大,但是鑒于醫學倫理的問題,始終沒有醫療團隊願意接受一個如此激進的手術,後來手術終于在2018年7月10日完成了,整個過程曆經3小時40分鐘,在這期間,他接受了多項改造手術,包括胃和膀胱造口以及全喉切除等,這些手術去除了危及他生命的某些生理功能,并引入了機器來替代他身體的器官,如将一條導管直接插入他的胃中以輸送營養物質;一條導管與膀胱連接配接以排出尿液;一條導管與結腸相連以負責處理他的排洩物。

而這個手術的醫學論文後來也被選為2019年牛津年度醫學病例報告,這将成為對于整個人類的一次裡程牌式的嘗試。對此,彼得本人也興奮的表示:“我打算做一隻人類小白鼠!這就像是一次科學實驗,不管手術結果好壞,我們都能從中學到東西,并在下一次做得更好。”至此“彼得1.0”正式上線。

時間來到了2019年,彼得為了預防嗆咳意外事故,提前接受了全喉切除手術,通過醫生将食道和氣管分開,接入了一條新管子以維持呼吸。彼得在完成手術一個月後,在社交網絡上宣布:“彼得 2.0 已上線!“這是他已經成了一個真正的賽博格。

血肉苦弱,機械飛升——彼得·斯科特·摩根的傳奇一生

彼得 2.0 已上線

面對如此重大的科學事件,記者争相采訪,對彼得進行了全面的報導,他們向彼得詢問賽博格化的意義,而彼得在發生器械中,緩緩說出一句話:“我想為每個人重新定義被困在自己身體裡的意義,這不僅僅和漸凍症相關,也和人類殘疾息息相關,無論是事故、疾病、遺傳還是老年癡呆,都有權力追逐自己的幸福。”

彼得的結局各位讀者已經知曉,他雖不像霍金博士那樣“幸運”,但他也在自己的努力之下,一直活到了2022年,打破了醫生做出的隻剩兩年生命的預言。在這一年,他的漸凍症愈發嚴重,身體的機能也在逐漸下降。6月,彼得的身體不堪重負,即便是體内的半機械也無法拯救他逐漸模糊的意識,就這樣世界第一位真正的賽博格彼得·斯科特·摩根去世了,享年65歲。

血肉苦弱,機械飛升——彼得·斯科特·摩根的傳奇一生

彼得的故事像是一首關于勇氣的詩歌,讓我們在如今這個時代停下來思考科技進步的意義。雖然成為賽博格後,彼得的生命隻從兩年延長到了四年多,但我們并不能是以認為成為賽博格就是“不劃算”的嘗試,他的勇敢嘗試,讓更多像彼得一樣的漸凍症患者看到了希望。這也讓我們看到了科技進步除了能改善生活、提高生産效率之外的一層重要意義——賦予希望。彼得希望将自己作為實驗對象,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殘疾的看法,為全球所有極度殘障人士和所謂的絕症患者“點亮一盞不滅的希望燈塔,引導他們走出黑暗”。

“我們有權利選擇想要的生活,即便身患殘疾,也是如此”。——彼得·斯科特·摩根

作者:ZongYu 來源:公衆号ID:EEPW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