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未來戰争,我們需要更多的一手資料”
5月初,西北某地,一場實戰化演練拉開戰幕。
“發現目标!”看着雷達螢幕上的多個參數,空軍某旅某雷達站操縱員、二級上士徐衛拿起筆不停地記錄。筆下,地理環境、氣象條件、裝備性能、作戰指揮等資料躍然紙上。
與此同時,訓練教室内,該雷達站站長劉楠也像往常一樣更新着手中的訓練手冊。這一天,誰的成績進步了、哪個課目突破了……每名官兵的訓練情況清晰可見。
“一手資料為部隊建設提供了精準的決策依據。打赢未來戰争,我們需要更多的一手資料。”劉楠說,未來戰争,作戰資料像彈藥、油料一樣,成為作戰保障的必備要素。以往由于缺乏資料意識,作戰資料流失的情況屢見不鮮。演訓活動中,資料“饑渴”的現象時有發生。
近些年,該站經曆了訓練模式更新和裝備更新換代。以往演訓中,該站部分官兵不重視作戰資料的采集與運用。有的官兵甚至認為,隻要熟練掌握新裝備就能值好班,采集資料沒什麼意義。
在該站黨支部及時引導下,官兵們認識到,資料是打赢現代戰争的基礎,離開資料支撐,就無法做到知彼知己。隻有掌握大量的作戰資料,才能先敵一步、快敵一招。
圍繞作戰資料的需求、生成、管理和運用,該站抽組力量按照自下而上、定時更新、按需共享的原則,研究制訂動态資料基礎建庫、動态采集、互動共享和日常管理等機制。
“一次演訓活動的資料采集可能意義不大,但多次資料積累,就能換取更高的戰鬥力價值。”該站指導員陳昌晖說,作戰資料庫已經成為他們制訂訓練計劃、組織重大演習的“參謀”。
那年,上級組織反幹擾訓練,檢驗雷達站幹擾處置能力。幹擾機升空不久,雷達螢幕出現滿屏雪花。操縱員一心想在幹擾中尋找目标,卻忽視了幹擾變化和參數變化的資料。戰鬥結束,這些重要資料白白流失了。
吃一塹長一智。他們區分作戰、訓練、裝備、後勤、人力等方面搭建資料庫,形成資訊采集、資料加工、資源共享、分類儲存的管理使用機制。每條情報、每個指令、每個經驗成果,都以資料形式固化。
人人采集資料,人人以數為據。近年來,每逢戰備演練、實兵對抗和聯合訓練等演訓活動,雷達站官兵上陣地、進方艙,采集、論證了大量作戰資料。
“不重視提高資訊處理能力,在未來戰場就要吃大虧”
午後,雷達站訓練教室裡,随着鍵盤敲擊聲起起落落,一行行戰鬥資料落在了螢幕上。
每次演練結束,雷達站都會進行資料整理。這項工作,落在報務員、一級上士王威威身上。
整理完資料,王威威接下來還要對資料進行前期預處理,為後續的值班訓練做準備。“雷達情報對資料精度有很高的要求,原始資料越準确,對值班的貢獻率就越大。”王威威說。
那次演練,讓站長劉楠至今刻骨銘心。
演練前,劉楠精心排兵布陣。操縱員經驗豐富,還有曆史作戰資料輔助。戰鬥打響後,雷達螢幕的資訊資料越來越多,大家有些手忙腳亂。等到他們好不容易“去僞存真”,制訂出對策時,對方目标已不見蹤影……
演練複盤,官兵們找到了原因:隻重視情報收集,忽視了資訊的加工處理,是失敗的根源所在。
“海量資訊也能‘淹死人’!”看着錄像回放的一個個場景,劉楠感慨地說,“不重視提高資訊處理能力,在未來戰場就要吃大虧。”
“不能讓作戰資料僅僅記在登記本上,必須打通資料建設與資料使用的‘最後一公裡’。”劉楠帶領官兵把作戰所需的各類龐雜資訊彙聚起來,經過高效處理加工,變成及時、恰當、管用的方法指南。
分析資料,必須搞透各個專業崗位的“家底”。這份“家底”,讓油機員何智通深感厚重。在實戰化訓練中,他和班裡的骨幹以曆年來參加的演訓任務資料分析為起點,将油機作戰環境、故障症候、油耗等資料量化歸檔,為訓練提供資料支撐。
“好比沙中淘金,我們必須具備高效的資料資訊篩選、加工和處理能力。若無‘深加工’能力,即使擁有了海量作戰資料,其蘊藏的戰鬥力價值也難以被挖掘出來。”劉楠說。
前不久,該站一名進階軍士赴戈壁灘參加實兵對抗,就嘗到了運用資料的甜頭。得益于日常資料分析的經驗,這名雷達操作号手準确判斷對方空襲企圖,為上級提供了精準的雷達情報。
“資料庫裡,經過實戰化演練檢驗的資料越來越多”
在資料運用上,該站曾走過一段彎路。比如過分強調“越多越好”,一開始就讓大家廣泛涉獵多個領域,結果造成顧此失彼。
後來,在實踐中,他們逐漸找到了資料運用的關鍵——把資料運籌嵌入作戰體系。
作為資料分析的把關者,劉楠帶着業務骨幹深入調研,形成作戰資料需求報告,對資料進行科學分類。同時,結合正在開展的演訓任務,把整合的演訓資料放到任務中檢驗,反影印證資料可靠性。
“在作戰資料使用上,若沒有日常訓練中的‘水乳交融’,怎麼可能有戰場上‘琴瑟合鳴’的戰鬥力?”劉楠說,建立資料庫的最終目的是平時好用、戰時善用。
談起雷達站官兵的資料意識,劉楠感到欣慰:“資料庫裡,經過實戰化演練檢驗的資料越來越多。這些經過檢驗的資料,極大提升了部隊戰鬥力。”
說話間,劉楠調取某特情資料,并向雷達操縱員發出操作指令。操縱員很快搜尋到演練區域目标的精确坐标。随後,一架架戰機相繼起飛攔截。
演練還在繼續。對抗雙方各種各樣的空情資料紛至沓來,雷達站官兵應對自如,作戰資料供應充沛順暢。
近年來,劉楠帶着官兵在雷達情報處置訓練中,将目标性能參數、裝備性能參數、操作使用參數、人員能力參數等多個作戰資料融合,形成“從資料到決策”的快速反應鍊路,化資料優勢為決策優勢。
用資料指導行動,用資料創新驅動。一次演練,雷達突發故障,雷達技師林永慶找出整理的曆史故障資料,很快找到故障源頭并修複;一次任務,雷達操縱員運用日常積累的資料,準确判斷出目标數量,得到上級肯定。
“學會‘養資料’,不斷積累各類業務所需的資料;學會‘管資料’,確定資料的可見可查;學會‘用資料’,用資料驅動訓練,提升戰鬥力。”如今,劉楠帶領雷達站官兵探索的資料分析法已經在戰備、訓練、管理等方面鋪開。
“資料資料,以數為據”
■何紅光
随着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其在軍事上的應用,軍事資料在打赢未來戰争中将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從某種程度上講,誰掌握了資料優勢,誰就可能在戰争中遊刃有餘,更容易赢得勝利。
“資料資料,以數為據。”今天,很多機關都意識到了資料的重要性,都在強化資料意識,建立資料庫。但如果不會管理、不善使用,那麼采集的海量資料也會“淹死人”。從這個意義上講,資料像彈藥、油料一樣,成為演訓保障的必備要素。如何管好資料、用好資料,是篇大文章。
目前,部隊正在加速轉型,各種要素資源重組、優化,進而形成海量資料。在海量資料中,隐含着戰鬥力生成的鑰匙,蘊藏着打赢未來戰争的密碼。鮮花在眼前,并不意味着蜂蜜在手中。用好資料,遠不止資料的采集和容量的積累這麼簡單。
資料的威力在于轉化。用好資料,離不開對資料的分析與挖掘。日常演訓中産生的海量資料,往往包含很多備援甚至無用的資訊,必須對其去僞存真,去粗取精,對其分析整合。隻有尋找出隐藏在資料海洋裡的重要關聯資訊,從中發現和掌握規律,才能激活資料、保鮮資料、運用資料,真正為指揮員定下決心、形成決策方案提供基本遵循。
資料是為打仗服務的。未來戰争中,打仗就是打資料。隻有在火熱的演訓場充分檢驗手中的資料,才能讓資料庫中的每一個資料經得起實戰的檢驗,才能切實發揮資料在戰鬥力建設方面的支撐作用。資料庫作為資料的集合,制約着資料效能的發揮。誰擁有了先進的資料庫,誰就相當于擁有了戰場上領先對手的“武器庫”,也就取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
資料庫建設重在守正創新。實踐中,應建立常态化協調機制,為打通資料分析壁壘創造條件;嘗試運用先進技術助力資料采集,使數字、文字、圖檔等不同結構的資料能夠快速融入同一個資料庫中;組織編寫資料名額解釋讀本,使相關人員能夠在短時間内掌握資料轉換的能力和方法,讓采集資料、分析資料和運用資料同頻共振。
圖①:雷達站哨兵在晨曦下站崗。彭文敬攝
圖②:雷達站官兵舉行升旗儀式。胡勇華攝
圖③:訓練歸來,雷達站官兵分享訓練心得。胡勇華攝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