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小奇:想給我的音樂聽衆一種視覺沖擊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曉楠圖/受訪者供圖

近期在廣東美術館展出的“濤聲依舊——陳小奇個人藝術展”,将這位著名的詞曲創作人又一次帶回大衆視線裡。

1954年,陳小奇出生于廣東普甯。他從1983年開始創作流行音樂,至今已有近2000首作品問世,其中約有200首曾攬獲金鐘獎、金鷹獎、中國十大金曲獎等獎項。

1991年,由陳小奇作詞作曲的《濤聲依舊》一石驚起千層浪,成為流行音樂場的經典作品。他的代表作還有《大哥你好嗎》《女兒紅》《我不想說》《高原紅》《為我們的今天喝彩》《灞橋柳》等。

陳小奇是20世紀90年代許多歌手的幕後重要推手。1992年,他率先在中國唱片總公司廣州分公司成立了企劃部,簽約甘萍、李春波、陳明等人,捧紅了這批新生代歌手。他更是中國流行音樂的領軍人物,以至于香港詞作家黃霑生前曾說:内地有陳小奇,不必到香港。

40年後,将歌曲、書畫等作品一并帶到展覽中的陳小奇又有着怎樣的面貌?他如何看待當下的流行音樂?近日,他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

陳小奇:想給我的音樂聽衆一種視覺沖擊

陳小奇

粵潮客三地的文化滋養

羊城晚報:您當時是怎麼進入流行音樂創作領域的?

陳小奇:我創作流行音樂已經有40年了。1982年,我在中國唱片總公司廣州分公司擔任戲曲編輯。第二年,唱片公司有一位音樂編輯找我幫忙給歌曲填詞。一開始我是推脫的,因為我沒填過歌詞。對方說,你懂音樂,也填過古典詩詞,寫過現代詩,應該沒問題。

我填的第一首歌是《我的吉他》,根據西班牙著名民謠《愛的羅曼史》填的詞,歌曲推出後反響不錯,當時中央電視台的一部音樂紀錄片還把這首歌用為主題歌。第一首歌打響之後,作詞就變得順理成章了,最後成了我業餘創作的“主業”。

羊城晚報:為什麼現在籌辦個人藝術展?

陳小奇: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5周年,是廣東流行音樂誕生45周年,也是我的流行音樂創作40周年。近兩年我想回顧總結一下自己這一輩子的創作曆程。

是以,今年我做了兩件事,一件是在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文集,收集了這幾十年所創作的各類作品,一共5卷,包括歌詞卷、歌曲卷、詩文卷、述評卷,還有書畫卷。另一件事就是這次的藝術展,以前我舉辦過十幾場個人作品演唱會,但藝術展從來沒有嘗試過。

羊城晚報:您的美學眼光、審美趣味主要受到過哪些滋養?創作靈感的源泉是什麼?

陳小奇:我這一輩子都生活在廣東,在廣東三個地方分别居住了10年以上。我出生在普甯,屬于潮汕地區,在潮汕生活到了11歲;後來跟随父母去了客家地區,在梅縣一共待了13年,我的青少年時期實際上是在客家地區度過的;24歲時,恢複聯考,我作為梅州考生考上了中山大學中文系,于是來到廣州,在這裡生活了45年。

三個地方的文化對我都有很大的影響,包括潮汕文化裡“典雅”的東西,比如潮州音樂;客家文化中質樸的東西,比如客家山歌;還有廣府文化裡這些既傳統又比較洋氣的東西,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的文化審美。

另外,小時候我開始自學樂器,以民族樂器為主,對民間音樂、戲曲比較了解。中學時我喜歡上了古典格律詩詞,當時也填過幾百首,自己鬧着玩。

這些滋養最終形成我的整體審美觀念和創作風格,這是與個人氣質和性格密切相關的,因為風格不是學來的,而是一種自發形成的東西。

陳小奇:想給我的音樂聽衆一種視覺沖擊

青年時代的陳小奇

想為小孩寫一些歌

羊城晚報:您現在的音樂創作方向主要是什麼?

陳小奇:上世紀80、90年代是一個唱片工業時代,我當時主要為流行歌曲唱片填詞;到了90年代開始自己作詞作曲,期間也創作了一些民族唱法、美聲唱法的藝術歌曲,包括一些合唱歌曲。

到了2000年以後,我的創作重點轉向了旅遊歌曲、城市歌曲、企業歌曲;這幾年主要是在創作原創的少兒流行歌曲,整個變化大概是這樣一條脈絡。

五年前我成立了一個少兒音樂教育訓練機構叫麒道音樂,就想為小孩寫一些歌。畢竟現在國内好的原創少兒歌曲并不多,專門為孩子量身定制的歌曲也很少,是以想在這方面做一些嘗試。

羊城晚報:有樂迷說聽您的歌曲“有山水畫的感覺”,音樂之外,您也喜歡書法與繪畫,這次展覽展出了您的部分書畫作品。視覺的表達可以為音樂帶來什麼?

陳小奇:其實視覺隻是一種補充性的東西,本身并不可能變成音樂的一部分。因為我的歌詞中有很多畫面感,有其内涵和意義,這是可以轉化為一種視覺語言的,我當時就是基于這種想法進行創作。我希望給音樂聽衆增加一種視覺上的沖擊。

因為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聽覺藝術,留下的隻是聽覺的記憶。如果把歌詞轉化為書法和繪畫,就能給聽衆一種視覺上的沖擊,這種視覺沖擊有助于強化他們對歌曲的了解或印象,可以獲得另外一種審美的享受。

陳小奇:想給我的音樂聽衆一種視覺沖擊

《朝雲暮雨》(國畫) □陳小奇

羊城晚報:近期或未來有什麼新的創作計劃、合作計劃?

陳小奇:沒有什麼計劃。我的創作是很随機的,可能碰到某個題材,有感而發,就開始創作了。另外一種是命題作文,比如城市、旅遊、企業的歌曲,要根據所表現的地方或企業的要求,包括了解其曆史背景去進行構思和創作。

我不會單獨注重哪個領域。這次的藝術展選取了二十幾首作品,本身就涵括了中國風、都市風、少數民族風、旅遊歌曲、體育歌曲、企業歌曲、少兒歌曲以及粵語、潮汕話、客家話等多個種類……至于合作也是走一步看一步。

迎合聽衆不利精品産生

羊城晚報:網絡平台對您的音樂創作有何影響?

陳小奇:現在推出了很多的神曲、網紅歌曲。這種神曲我們也想去寫,但我們真寫不出來,一寫就覺得别扭。這條路子我不敢走,隻能按照我自己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标準進行創作,至于流不流行,不會想太多。

我覺得經典的作品就像山峰一樣,它屹立在那個地方,曆經幾十年之後,大家仍然還能記得。現在的很多網絡神曲,實際上它不叫山峰,叫“浪峰”。它會一下升得很高,甚至高過山峰,但很快就會掉下來了。神曲其實就是這麼一個概念,一波又一波不斷有新的神曲出現,但基本上都是掀起一次浪潮之後就再也不見了。

網絡音樂就是追求這種數量和速度,要的是在最短時間内能夠把一首歌給創作出來,能夠契合這個社會當下的某種審美需求,然後把它推出來,迎合聽衆不斷變化的喜好,但這并不利于精品的産生和文化的積澱。

羊城晚報:那您又怎麼看待最近熱門的AI寫歌、“AI孫燕姿”,包括早已出現的虛拟歌手?

陳小奇:AI是一個擋不住的趨勢,它接下來對整個藝術創作肯定會造成一種颠覆性的影響,這是避免不了的,音樂也是這樣。但目前來說至少在10年之内讓AI在藝術創作上完全代替人類,我覺得還很難達到。

最好就是讓AI成為人類創作的輔助工具,目前我剛開始接觸,因為我這個年齡也不太容易完全掌握這種全新的技術。

陳小奇:想給我的音樂聽衆一種視覺沖擊

當年的手稿原件

網絡音樂看不出地域差異

羊城晚報:如今的廣東音樂發展出怎樣的面貌?跟上世紀相比有什麼不同?

陳小奇:現在很少有地方性流行音樂的概念了,已經全部合流。在上世紀後期,我們能明顯看出來,廣東創作的音樂跟北方創作的在審美上有很大不同,但現在已經基本看不出來了。尤其當我們進入了網絡音樂時代,就更加看不出地域差異。

現在的網絡音樂中有很多是廣東的歌手和詞曲作者,但如果沒有特意去查證,隻看歌曲本身,我們是很難判斷它是來自哪裡的,這也是文化融合、審美融合最終的結果。

羊城晚報:廣東目前與香港流行音樂界有什麼對話交流?

陳小奇: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與香港有一些交流,但不是特别多,因為協會主要還是為廣東本土的音樂人服務。我們今年準備在香港舉辦一個國際少兒流行歌曲演唱大賽,大概在10月舉行。參賽者包括内地、香港、國外的孩子,希望通過這種活動讓各地的孩子互相溝通和交流,這也是一種文化融合。

羊城晚報:您對大灣區流行音樂發展有什麼構想?

陳小奇:目前還沒有想得太細。廣東的流行音樂以及其他的藝術形态,一直以來與港澳有一種血脈相連的關系在,溝通交流從來沒有停止過,是以是不是稱為大灣區流行音樂也許并不重要。我覺得還是民間自主地溝通和交流,包括作者個人的互相學習更為重要。(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陳小奇:想給我的音樂聽衆一種視覺沖擊

原文見2023年6月4日《羊城晚報》A7百家版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吳小攀

校對 | 朱艾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