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降溫交給 vivo 散熱背夾 Pro,性能釋放就交給手機

降溫交給 vivo 散熱背夾 Pro,性能釋放就交給手機

降溫交給 vivo 散熱背夾 Pro,性能釋放就交給手機

這周,廣州、深圳、上海,還有四川南部等地的高溫紛紛破了紀錄,多地釋出了高溫預警,就連我們辦公室的其中一台空調因外機溫度過高而罷工了半天,可怕的是有科學家推測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很有可能會再現,網上已經有不少人喊悶叫熱了。

受不了這高溫的又豈止是人,手機等電子裝置面對如此熱浪,也往往會因高溫而限制功耗以保證内部器件安全,性能被大大地限制了 —— 像我們去年就出過一期戶外 36℃ 高溫測《原神》的視訊,所有手機都無一幸免,手機不僅燙手,各方面性能都非常差。

降溫交給 vivo 散熱背夾 Pro,性能釋放就交給手機

解決這個問題唯一且有效的方法就是給手機降溫,其實不僅是高溫氣候,平日想要讓手機進一步釋放硬體性能,降溫、提升散熱效能也是一個非常奏效的方法 —— 市場由此誕生出一種主動制冷的背夾式散熱器,用制冷晶片+導熱片+風扇的形式加速帶走手機的熱量,不過以往的散熱背夾降溫效果大多比較緩慢,看似比較雞肋。

降溫交給 vivo 散熱背夾 Pro,性能釋放就交給手機

最近似乎有廠商把散熱背夾的工作功率提升到了 27W,像 vivo 新的散熱背夾 Pro,看似人畜無害的潔白外殼下,就藏了一塊 2000mm² 的制冷晶片,散熱效果可能是如今市面 TOP 級的。

27W

對散熱背夾來說意味着什麼?

功率 27W 的散熱背夾是什麼概念?官方稱最快 6 秒鐘就能降溫 10℃,實際呢?于是我們這裡對 vivo 散熱背夾 Pro 不上機空載狀态下的功率、噪聲、表面溫度等名額做了監測。

降溫交給 vivo 散熱背夾 Pro,性能釋放就交給手機

它有三檔可調,我們首先用電表計測一下各檔正常工作狀态下的功率狀态 —— 首先一檔功率 10W~12W,已經到達如今市面上大多普通散熱背夾功率水準;而二檔功率 16~18W,就是如今市面上走性能路線的那批散熱背夾水準;第三檔就是官方宣傳的 27W 最高功率,而實際測得正常工作功率在 26~28W 之間,而且整體工作的功率還是挺穩定的。

降溫交給 vivo 散熱背夾 Pro,性能釋放就交給手機

另一方面,我們在室内(25℃±1℃ 溫度、50%±5% 相對濕度環境)對它的冷卻面分别作了 5 秒為一個時間機關,共計 3 分鐘的溫度記錄,其三檔強度的溫度變化如下。

降溫交給 vivo 散熱背夾 Pro,性能釋放就交給手機

可見檔位越高,溫度下降的幅度自然越高,一檔能降到 1.2℃;而二檔、三檔空載甚至能降低到零下,二檔最低 -2.8℃,三檔 -6.3℃。另外前面 20 秒的溫度下降速度還是比較接近,三個檔都能做到「前 5 秒鐘降 7℃ 左右」、「前 10 秒降 13℃ 左右」、「1 分半鐘基本能降至最低溫」—— 跟官方宣稱的「6 秒降 10℃」基本吻合,背後有這塊 2000mm² 的制冷晶片一大功勞;這就是我最近用過降溫最快的散熱背夾之一了。

降溫交給 vivo 散熱背夾 Pro,性能釋放就交給手機
降溫交給 vivo 散熱背夾 Pro,性能釋放就交給手機

功率高、降溫效率也高,那噪聲呢?我們模拟了日常上機的工作狀态,在安靜室内面向手機 30cm 距離用聲量計收集 vivo 散熱背夾 Pro 的噪聲 —— 這是一個日常遊戲比較近的操作距離。

首先我們實際錄得室内較安靜環境的聲量為 30dB,而其中第一檔隻錄得 31dB 的聲量,較安靜室内基本感覺不到風扇的聲音;二檔為 34.6dB,在較安靜室内環境下聲音還是不容易被感覺的;直到三檔 44.3dB,這時在較安靜的室内環境就能聽到散熱背夾風扇細微的沙沙響聲,如果外放遊戲聲音能把它掩蓋掉,這基本不成問題。

降溫交給 vivo 散熱背夾 Pro,性能釋放就交給手機

這裡簡單彙總一下,vivo 散熱背夾 Pro 三個檔位的實測功率、空載降溫能力,以及噪聲給大家整理在上面這張表裡了。不過實際散熱效果,還得繼續上機實測才能見真章。

治得了《原神》,

才是好散熱背夾?

上機實測的部分,我們選來了最近釋出,且首發了聯發科天玑 9200+ 平台的 iQOO Neo8 Pro,直接上半小時《原神》來測試,對比看使用 vivo 散熱背夾 Pro 與否,對幀率、畫面抖動、機身溫度和功耗的影響。

降溫交給 vivo 散熱背夾 Pro,性能釋放就交給手機

首先是沒有散熱背夾加持的 iQOO Neo8 Pro 裸機《原神》跑半個小時,整體看來還算可以,但看幀率曲線有不少較細碎的浮動,錄得共 22 次的畫面抖動裡,有 4 次較嚴重的抖動;而平均功率 5.7W 左右,機身最高溫幾乎來到 47℃ 的水準了。

降溫交給 vivo 散熱背夾 Pro,性能釋放就交給手機

等充分冷卻後重新開機,再給 iQOO Neo8 Pro 扣上 vivo 散熱背夾 Pro 跑半小時《原神》,對比之前的成績,首先是溫度,無論是背夾直接接觸的背面,還是裸露的正面,機身最高溫都比之前降低了 11℃ 多。手機遠離了溫度牆,性能釋放也會更穩更徹底,從幀率曲線看,iQOO Neo8 Pro 的細碎抖動更少了,而且抖動幅度也小了,錄得較嚴重抖動的次數僅兩次,另一方面,手機的平均功耗也下降了 0.8W。

降溫交給 vivo 散熱背夾 Pro,性能釋放就交給手機

散熱再好,

若設計不好也是白搭?

vivo 其實還有一個設計是獨一份的,就是這個「雙 C 口 L 型」設計,底部這個口用來供電的沒錯,而旁邊另一個 C 口竟然可以分流給手機,配合這個附配的 L 型分接線,就能實作邊給背夾供電,邊給手機充電。

降溫交給 vivo 散熱背夾 Pro,性能釋放就交給手機

這裡我再用電流表測試了這兩個口的供電情況,除了第三檔無法給手機供電外,一檔、二檔最多會分流 10W 的功率給手機充電,而散熱背夾本身仍然能在各自檔位中滿功率運作 —— 想依靠它給手機實作快充是不太實際的,但這就非常适合配合部分手機繞過電池,用「外部供電」模式來進一步降低電池負載,再進一步降低手機遊戲發熱來釋放硬體性能了。

還有一點是 vivo 考慮得比較周全的,它的風道設計為上下方向,而不是大多散熱背夾的左右,或者全向風道 —— 如此的設計在上機工作時,風道導出熱風一來能避開手指吹,不易感受到熱量,二來直接避免熱量重回手機背面,造成冷熱幹擾。

降溫交給 vivo 散熱背夾 Pro,性能釋放就交給手機

用過不少散熱背夾都基本會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伸縮架和按鍵的沖突。首先絕大多數手機生來就是沒有為散熱背夾考慮作設計的,隻能由背夾來适應手機的形态。幾乎所有散熱背夾都是做的彈簧式夾扣設計,夾在手機腰間邊框上;而手機兼顧操作舒适,基本都把開關放在右側邊框的中間,音量鍵放在開關上方或另一側邊框中間,散熱背夾的夾扣就很容易卡住按鍵,導緻鎖屏、長按關機之類的,甚至說手機越薄越容易被夾扣卡死,要麼隻能把背夾向下偏移。

降溫交給 vivo 散熱背夾 Pro,性能釋放就交給手機

▲ 華為 nova 11 Ultra、小米 Civi3、vivo S17 Pro 上機

vivo 散熱背夾 Pro 卻似乎沒有這方面的問題,據說它的夾扣做了新的梯形設計,即使夾在按鍵的位置也不會直接接觸到按鍵,以免誤觸 —— 即使是最近主打輕薄的幾款機子,像華為 7.88mm 厚的 nova 11 Ultra、小米 7.56mm 的 Civi3,還有 vivo 7.46mm 的 S17 Pro,實測都不會卡鍵。

這類散熱背夾産品還是雞肋嗎?在以前我可能會說這類産品有用但實際效果有限;但 vivo 把制冷晶片提升到了 2000mm²、功率提升到 27W 之後,可以說是明确有效的,加上合理的細節設計,整體體驗不錯。

降溫交給 vivo 散熱背夾 Pro,性能釋放就交給手機

這類産品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但對較重度的手機遊戲愛好者來說,就是一個提升體驗感的好物;而 vivo 散熱背夾 Pro 大晶片、高功率的設計,可能就是如今市面上無法被忽視的一款通用式散熱背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