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究竟有沒有傳國玉玺?它還能不能重制于世?答案是否定的。

作者:秦老師說事

元惠帝被明大将徐達趕出了大都,傳國玉玺也被其帶走。這方輾轉于曆代皇宮的禦用大印,經過無數次興衰榮辱的折騰,終于厭倦了封建獨裁者的無情手掌,悄悄藏匿在茫茫大漠之中了。

曆史上究竟有沒有傳國玉玺?它還能不能重制于世?答案是否定的。

公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秦王赢政終于完成了統一大業,登上了始皇帝的寶座。為了便于傳達各種指令、訓示,他覺得應該有一方皇帝專用的大印,遂命丞相李斯親撰印文,交給當時第一雕玉高手孫壽精心刻制。玉印雕好後,秦始皇十分喜愛,冠其名日“國玺”。

曆史上究竟有沒有傳國玉玺?它還能不能重制于世?答案是否定的。

并且規定這個“玺”字今後不再尊卑通用,隻限帝王所有。從此,這塊沒有生命力的石頭更加不朽,被人看成皇權正脈的憑證。

在秦以後的一千五百年中,無數英雄豪傑和愛做皇帝夢的各色人物,為了得到這方“國玺”,不惜兵戎相見,血腥奪殺,演出了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這方玉玺自然也被蒙上了撲朔迷離的神奇色彩,充滿了一個個難解之謎。

那麼,這方玉玺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秦始皇刻制玉玺的詳細經過,漢以前的史料中并無明确記載。玉玺的名稱最早見于《漢書·元後傳》,

曆史上究竟有沒有傳國玉玺?它還能不能重制于世?答案是否定的。

後漢書

其時稱為“漢傳國玺”。對此,史學家班固解釋說:

“漢高祖入鹹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于軟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禦服其玺,世世傳受,号曰漢傳國玺。”

但是,子嬰獻出的這方傳國玺到底是什麼模樣,班固沒有說明。最先描繪它的形狀的是唐代學者徐令言,他在《王玺記》中說:“玉玺者,傳國玺也,秦始皇取藍田玉刻而為之,其書李斯所制,回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玺上隐起為盤龍文,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方四寸,鈕五龍盤。”

曆史上究竟有沒有傳國玉玺?它還能不能重制于世?答案是否定的。

不難想象,這方傳國玺當為寶中之寶,誰要想成為天下共尊的“真命天子”,誰就應該持有這一印信。隻有這樣,他的皇位才算合法,否則隻是自封的孤家寡人。可是,封建皇帝又不可能一家獨攬,傳國玉玺也就在曆史的長河中時隐時現。這裡,就讓我們循着傳國玉玺的運作足迹,看看它是怎樣傳遞的吧。

據《玉玺譜》和《秦玺始末》等資料介紹,秦始皇自從有了這方玉玺後,視同自己的命根子,須臾不離其身。他做皇帝的第三年,南巡至洞庭湘山,忽然風浪大作,龍舟将傾,此時赢政也知性命要緊,當即持玺祭神,不得已将其抛入湖中。

後來,一位不知姓名的漁夫撈出了這件寶貝。八年後,秦始皇的一位使者路過甯秦邑平舒道(今陝西華陰縣西北渭河南岸),有人獻上玉玺說:“為吾遺高池君。”秦始皇聞之大喜過望,遂又意外地得到了這方失掉的大印。

曆史上究竟有沒有傳國玉玺?它還能不能重制于世?答案是否定的。

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率軍攻克秦都,秦王子嬰以繩系頸,跪在鹹陽軟道旁邊,獻上隻傳了十五年的禦玺符節。劉邦見了大喜,他在洛陽正式稱帝後,對此表示“服之,代代相受”,并正式更名為“漢傳國玺”,放在深宮小心看守,使其穩穩當當過了二百多年時間。

西漢末年,王莽當權,小皇帝劉嬰年僅兩歲,尚不知傳國玉玺的寶貴,隻好由王莽的姑母漢孝元大後代為保管。王莽要當皇帝,派弟弟王舜去要傳國玉玺,太後氣憤地罵道:你們父子宗族“富貴累世,……乘便利時,奪取國玺,不複顧思義,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說着,猛地将玉玺擲向王舜,當即被摔壞一角。王莽并不計較,将其揀來用黃金補好,雖說金玉齊貴,但這一價值無算的至寶,還是留下了令人扼腕的缺憾。

曆史上究竟有沒有傳國玉玺?它還能不能重制于世?答案是否定的。

也許是個小小的巧合,這方被摔壞的傳國玉玺在王莽手裡也隻攥了十五年時間。

公元23年,王莽被商人杜吳殺死,傳國玉玺被禁衛軍将領公賓所得。公賓持玺到宛(今河南南陽),獻給了已自立為帝的淮陽王劉玄。兩年以後,赤眉軍殺了劉玄擁立劉盆子,傳國玺随即落入劉盆子之手,他也隻是偷閑賞玩了一陣,不久即兵敗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西),再也不敢将傳國玺據為己有,隻好乖乖地送給了光武帝劉秀。

從此,它在洛陽宮内先後經過十一個皇帝,過了一百七十多年的安定生活。至東漢末年,十常侍亂政,漢少帝劉辯被張讓等人劫走小平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黃河上),匆忙之中忘記帶上這件寶貝,待尚書盧植追回漢少帝後,傳國玉玺卻不知到哪裡去了。

不久,董卓專斷朝政,曹操、袁紹等十八路諸侯起兵讨卓。豫州刺史孫堅率先攻入洛陽,在整修漢陵清掃宗廟時,發現城南“甄宮井”中有一溺死的宮女,脖子上挂了個金鎖錦匣,打開一看,正是那方久覓之中的傳國玉玺。

曆史上究竟有沒有傳國玉玺?它還能不能重制于世?答案是否定的。

孫堅萌生異志,以為可以面南稱孤,遂交夫人吳氏小心看管。不料孫堅無緣享受,他很快就陣亡于岘山。

袁術借吳氏扶梓歸裡之機,将她扣押奪走玉玺,誰知袁術不久就死于壽春(今安徽壽縣)。其妻護棺回汝陽,汝南太守徐謬仿效袁術的做法,不失時機地讨回了傳國玉玺,接着又不辭辛苦地跑到許昌,将它呈給了漢獻帝。而此時的曹操正挾天子以令諸侯,傳國玉玺實際上落到曹操手裡。

曹氏建魏以後,為了标明自己的小王朝是天命神授,又在這方傳國玉玺的肩部增刻“大魏受漢傳國玉玺”七個隸體字。

僅僅過了四十多年,晉武帝司馬炎又成了傳國玺的主人。

曆史上究竟有沒有傳國玉玺?它還能不能重制于世?答案是否定的。

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六月,前趙劉聰的大将王彌、劉曙率兵攻入洛陽,将傳國玉玺搶到了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十八年後,後趙石勒滅掉了前趙,他仿照曹丕的做法,在玉玺的另一側又刻上“天命石氏”四個大字。

哪知老天并不保佑他,大将軍冉闵殺掉了後趙的石鑒,将傳國玺偷偷據為己有。兩年後前燕國君慕容高又滅掉了冉闵,宣稱冉妻交出了傳國玉玺,并特意改年号為“元玺”。事實上慕容高連傳國玉玺的影子也沒有見到。

原來他在攻打冉闵的老巢邺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邺鎮)時,曾乞求東晉軍隊援助,濮陽(今河南濮陽縣)太守戴施要挾他交出了傳國玉玺,并立即派百餘精銳鐵騎,将它帶到了建康(今江蘇南京市),獻給了晉穆帝以後,傳國玉玺在東晉六個皇帝手裡渡過了七十多年的光景。

公元420年7月,東晉滅亡,傳國玉玺幾易其主,為南朝的蕭梁所得。太清二年(公元584年)侯景作亂,從梁武帝蕭衍手裡奪走了傳國玉玺。

不久後,梁都督王僧辯打敗了侯景,玉玺竟意外落人侯景的“機要員”趙思賢的手裡。趙勿匆獻給了刺史郭元建,郭氏自忖難成氣候,便長途跋涉将其再獻于北齊文宣帝高洋。當傳至齊幼帝時,他無力看護這一寶貝,遂為北周所得。僅僅過了四年,又被隋文帝楊堅握在了手裡。

曆史上究竟有沒有傳國玉玺?它還能不能重制于世?答案是否定的。

再過三十七年,天下大亂,義軍蜂起,李淵父子起而蕩平群雄。直到唐太宗登基,仍沒見到這方傳國玉玺,不免對此拳拳在念。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流落于突厥的傳國玉玺姗姗歸唐,李氏王朝置之左右,精心呵護,先後被二十三個皇帝(含武周)使用,在長安官中安居了二百七十多年。

公元907年4月,朱全忠篡奪了唐朝的權柄,自然不會忘記拿走傳國玉玺,但隻有十幾年時間,複人後來皇帝之手。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石敬塘引契丹兵至洛陽,唐末帝李從珂眼看江山不保,驚恐中登上玄武樓自焚身亡。“兒皇帝”石敬塘等人遍尋玉玺不得,從此這一天下至寶又一次不知所終。

沒有了傳國玉玺,雖說是件天大的憾事,但皇帝的寶座卻不會是以空着。五代時期的諸多“真命天子”以及宋王朝的趙匡胤等人,照樣有滋有味地當他們的皇帝。不過,也總想有一天玉玺再現,曾懸重賞搜求此寶。

蒼天不負孤家寡人,宋哲宗紹興三年(公元1096年),鹹陽農民段義在刨地時得到一方“背螭紐五盤”的玉印,

曆史上究竟有沒有傳國玉玺?它還能不能重制于世?答案是否定的。

看上去“色綠如藍,溫潤而澤”,經蔡京、曾肇、李公麟等十三人反複鑒定,确認此印是“非漢以後所能作”的“真秦制傳國玺”。但是,此物為何失于洛陽而重制于鹹陽,蔡京等人沒有一個能說得清楚。幸好宋哲宗未加追問,隻顧樂颠颠地拿過來就用。可惜好景不長,這方傳國玉玺也隻用了三十年,徽、欽二帝做了金人的俘虜,玉玺也被同時掠走,慌亂中竟然不知丢在了哪裡。

金滅元興,江山再一次易主,但仍沒見到傳國玉玺的影子。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五月的一天,禦史中丞崔或穿着便服在大街上閑逛,猛然見一商人持一玉印出售,崔或拿來一看不由得兩眼發直,這竟然是失蹤多年的傳國玉玺!他當即不動聲色地買了下來。為了防止有僞,他回家仔細驗看古玺鑒圖,尺寸、樣式和印文,果然與秦.制傳國玉玺分毫不差。

曆史上究竟有沒有傳國玉玺?它還能不能重制于世?答案是否定的。

崔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動,當下向皇帝鄭重地寫了賀表,将玉玺呈現給了剛剛即位一個月的元成帝鐵穆耳。

朝廷内外一緻認為這是一大祥瑞,為此好好熱鬧了三個多月的光景。此玺又經元代十個皇帝的撫愛,到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七月,元惠帝被明大将徐達趕出了大都,傳國玉玺也被其帶走。

這方輾轉于曆代皇宮的禦用大印,經過無數次興衰榮辱的折騰,終于厭倦了封建獨裁者的無情手掌,悄悄藏匿在茫茫大漠之中了。

傳國玉玺找不到了,可是關于它的話題并沒有中斷,而且人們仍在期待它的再一次重制。當然,這并不是夢想當皇帝的需要,而是想更加全面、更加詳細地了解它。

曆史學家想要解開這個千古謎團;地礦學家欲仔細考察它的質料;書法篆刻者希望借鑒它的技藝;考古學家等待鑒别它的真僞;還有那些古董商人更想借它擴充自己的腰包………·遺憾的是這方傳國玉玺像同人們捉起迷藏,千呼萬喚不肯出來。這裡,我們有理由要問:曆史上究竟有沒有傳國玉玺?它還能不能重制于世?

專家們王廷洽的考察,答案是否定的。

曆史上究竟有沒有傳國玉玺?它還能不能重制于世?答案是否定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