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18年羅馬尼亞的大統一是什麼樣的?

作者:泰戈爾筆記
1918年羅馬尼亞的大統一是什麼樣的?

特蘭西瓦尼亞回歸

羅馬尼亞大統一,也被稱為羅馬尼亞聯合,是指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一個曆史時期。在這個時期,羅馬尼亞的三個省份,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獨立并形成了一個聯合的國家。這對羅馬尼亞的曆史發展和未來具有重要意義。

在19世紀末,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是統治者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這些省份是由各自的望族家族上司的,這些家族總是忠于統治者而非人民。 1866年,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的統治家族被羅馬尼亞的統一軍隊推翻,而一位德國王子即位為國王卡羅爾一世,也就是羅馬尼亞的第一位君主。這标志着羅馬尼亞走出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盡管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實作了獨立,但特蘭西瓦尼亞仍然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特蘭西瓦尼亞在匈牙利王國的統治下生活了很長時間,這種國内統治導緻了一些民族關系的緊張和沖突。羅馬尼亞民族和國際社會都認為特蘭西瓦尼亞是羅馬尼亞領土的一部分,但匈牙利國王方面一直拒絕割讓這片土地。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奧匈帝國瓦解,特蘭西瓦尼亞的羅馬尼亞人民開始要求獨立并并入羅馬尼亞。

在1918年11月1日的阿爾巴尤利亞會議上,特蘭西瓦尼亞的羅馬尼亞人民宣布獨立,并加入了羅馬尼亞的疆界。這場曆史性的事件被稱為大統一。

大統一的結果是,羅馬尼亞成為一個聯合的國家,擁有完整的領土和人民。與此同時,羅馬尼亞也成為了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維多利亞人民也在議會的決策中占有了更大的話語權。通過共同努力,各個民族和社會群體實作了真正的和解和合作,共同前行。

總之,羅馬尼亞的大統一标志着這個國家的曆史和民族發展的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今天,羅馬尼亞依然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擁有着豐富的曆史和文化遺産,這一時期的勝利對于羅馬尼亞的民族和曆史意義至關重要。

1918年羅馬尼亞的大統一是什麼樣的?

維也納裁決:弱國無外交

維也納裁決是一項曆史事件,它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具體時間是1918年12月9日。這項裁決決定了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國界,以及羅馬尼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取得的領土。維也納裁決竭力平衡各大強國的利益,但其結果卻引起了新的争議和紛争。

羅馬尼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選擇支援協約國,期望通過參戰來擴大其領土。1916年羅馬尼亞加入戰争,與奧匈帝國作戰,先是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之後卻被逐漸打敗,損失慘重。最終,1918年11月羅馬尼亞宣布停戰。

不久之後,據說赫爾曼·戈林和維爾納·範克曼為德國磋商和平方案,在和平方案中,提到了重新劃分歐洲的國界。這個方案被後來的維也納集團選用,并在1918年12月9日通過維也納裁決成為了現實。這項裁決劃定了羅馬尼亞在協約國取得的領土,它不僅規定奧匈帝國的領土劃分,還給予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領土。

盡管羅馬尼亞獲得了一些領土,但在維也納裁決中,羅馬尼亞在布科維納和基輔之間的領土被割讓給了蘇維埃俄國,這個地區是羅馬尼亞軍隊曾經在自己偏南方和東南方的進攻中占領的。此外,由于羅馬尼亞與俄國的聯盟,羅馬尼亞的國土也變得更小,羅馬尼亞不得不将土地割讓給了蘇聯。這使得羅馬尼亞失去了不少重要經濟資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國家發展。

維也納裁決中的另一個争議點是對匈牙利王國的領土劃分。當時的匈牙利王國分裂成了幾個獨立國家,其中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國,但是羅馬尼亞堅持它對匈牙利土地的要求。此外,羅馬尼亞前線的狀況也引起了美、英、法等強國的重視,這促使維也納裁決将羅馬尼亞的領土擴張限制在一定範圍内。

維也納裁決為全球政治格局的重塑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然而,其結果幾乎沒有讓任何一個國家滿意。羅馬尼亞認為這個裁決并沒有給予足夠多的領土,而奧匈帝國則認為裁決對其過于苛刻。終究,維也納裁決沒有能夠為歐洲的和平帶來實質性的改善,反而成為下一次大戰的導火索之一。

1918年羅馬尼亞的大統一是什麼樣的?

卷入二戰:錯誤的選擇

二戰期間,羅馬尼亞是歐洲最大的石油生産國之一,這也使得其成為納粹德國征服和統治的目标。1940年,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二世退位,夾在意大利和德國之間的皇太子米哈伊爾繼位。米哈伊爾成為了政治實體,雖然他隻有18歲,并讓瓦拉幾亞公爵伊昂·安東·西奧多爾成為了首相。

西奧多爾的政府與德國的關系迅速惡化,他拒絕向德國提供原油,并試圖解除羅馬尼亞與德國的經濟協定。德國對羅馬尼亞的行動給了蘇聯以借口侵略。蘇德戰争爆發後,羅馬尼亞政府開始與蘇聯進行秘密的交易,最終在1941年8月27日加入了以蘇聯為上司的盟軍。加入盟軍之後,羅馬尼亞政府派遣了128,000名軍隊參加了蘇軍的戰事。

然而,這個決定是錯誤的。盡管羅馬尼亞和蘇聯建立了盟軍關系,但是蘇聯卻利用這個機會擴張了自己在羅馬尼亞的勢力範圍,并占領了基拉亞地區。而德國軍隊則向羅馬尼亞的政界和經濟界分化了其内部,轉而支援更威權的陶爾格公爵。同年6月,德國發動了對蘇聯的巨大進攻,而羅馬尼亞因為和蘇軍的戰事一直呈現半中立狀态,德國認為羅馬尼亞在支援蘇聯,并于1941年6月22日入侵羅馬尼亞,開始征服并占領其現代的領土。

此後幾個月内,德國将羅馬尼亞國内的猶太人和羅姆人驅逐到集中營中,然後得到了羅馬尼亞的幫助,配合了協定。羅馬尼亞軍隊則主要被派往前線,以幫助德國軍隊對抗蘇聯紅軍,同時還得到了羅馬尼亞的資源,包括石油、谷物和其他軍需品。

1944年8月23日,羅馬尼亞政府認為德國赢不了戰争了,然後向盟軍轉向,并将其軍隊投入了盟軍的軍事行動中。這個決定使得蘇聯得到了戰争最後的峰值,而羅馬尼亞得到了國家振興。羅馬尼亞軍隊與蘇聯聯軍合作,征服了德國滲透在羅馬尼亞北部和東部境内的大部隊,收複了北部的克拉約瓦和城市雅西。在此之後,羅馬尼亞被迫簽署了志願遜息協定,投降給盟軍。

總的來說,羅馬尼亞參加二戰的決策是錯誤的。加入蘇聯盟軍的決定雖然在短期内看來有利可圖,但最終導緻了蘇聯的統治和破壞,以及羅馬尼亞經濟的衰退和陷入貧困。

1918年羅馬尼亞的大統一是什麼樣的?

齊奧塞斯庫之死:劇變

尼古拉·齊奧塞斯庫是20世紀羅馬尼亞的一位獨裁者,他在1974年至1989年間統治了羅馬尼亞。他通過壓制政治反對派和嚴格控制媒體來鞏固自己的權力地位。然而,在1989年底發生了一場幅員遼闊的群眾暴動,使得他最終被推翻。

1989年12月16日,齊奧塞斯庫在羅馬尼亞知名城市蒂米什瓦拉的一次集會上發表講話時,遭到了觀衆的狂呼和譴責。這使得他意識到他的政權已經岌岌可危,于是他在剛剛發生不久的布加勒斯特示威遊行事件中極力試圖控制局勢。

遊行抗議和騷亂持續數日,但事情最終在12月22日爆發。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的一些部隊和警察開始反叛,并與群眾結成聯盟,以推翻齊奧塞斯庫統治。他的妻子埃蓮娜,主要政治支援者之一的防衛大臣維奧雷爾,以及其他一些支援他的高層官員都在這場暴動中試圖保衛他的政權,并派出軍隊鎮壓反叛分子。

然而,齊奧塞斯庫的行動不斷引起人民的不滿和反感。大量示威者聚集在巴拉奇特廣場,并要求他下台。他們向軍隊尋求支援,但是大多數軍官已經投降,拒絕了他的請求。最後,他被迫逃到布加勒斯特市中心一個聯合電視台的總部。在這裡,他在電視上發表演說,試圖挽回被奪去的權力。但他的演講隻激化了騷亂者的怒氣,許多人圍攻了電視台大樓。

1918年羅馬尼亞的大統一是什麼樣的?

齊奧塞斯庫和他的妻子、官員試圖使用武力阻止這些騷亂者,但最終失敗了。在這場混亂之中,一些羅馬尼亞士兵和警察開始轉向示威者,加入了這場抗議中。齊奧塞斯庫和他的妻子埃蓮娜于1989年12月25日清晨試圖逃離布加勒斯特,但他們被逮捕并立即判處死刑。

齊奧塞斯庫和他的妻子還在一周内被處決,源于他們虐待、壓迫和掠奪人民的種種罪行。他的死對羅馬尼亞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齊奧塞斯庫獨裁統治結束了,國家重新獲得自由和民主。自那以後的幾十年裡,羅馬尼亞迎來了一系列變革和改革,成為經濟和民主的範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