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液晶顯示器偏光膜的基本原理

 大多數的人仍然對偏光膜這個名詞感到陌生而不很清楚,故在此先對偏極光的現象及基本原理稍做說明。 

         偏極光 

        人類對光的了解依序可分成以下四個重要階段: 

        1.十七世紀中,牛頓首先開始對光做有系統的研究,他發現到所謂的白光(White Light)是由所有的色光(Colored Light)混合而成。為了要解釋這個現象,就有許多不同的理論衍生出來。 

        2.十九世紀初,楊氏(Thomas Young)利用波動理論成功的解釋了大部分的光學現象如反射、折射和繞射等。 

        3.1873年,馬克斯威爾發現光波是電磁波,其中它的電波和磁波是相依相存不能分開的,電場(E)、磁場(H)與電磁波進行的方向(k)這三者是呈互相垂直的關系。 

        圖1

液晶顯示器偏光膜的基本原理

        4.二十世紀初,愛因斯坦發現光的能量要用粒子學說才能解釋,因而衍生出量子學。換言之,光同時具有波動及粒子兩種特性。 

        因為偏極光的理論是用波動學來解釋的,是以往後的讨論都将光視為電磁波,并且為了簡化易懂,我們隻考慮其電場向量E。非偏極光的E可以用圖2表示,圖2中許多對稱等長的輻射線表示E在E、H所組成的平面上振動,并且在各方向振動的機會均等。當E的分布不均時就稱之為偏極化(Polarization),如圖3所示為部份偏極光,當E隻在一個方向振動時則稱之為線性偏極光(圖4)。從向量的觀點來看,當圖2中各方向的向量投影到X和Y兩個互相垂直的坐标軸上後,非偏極光可以分解為兩條相垂直的線性偏極光(圖5)。 

        圖2:非偏極光

液晶顯示器偏光膜的基本原理

        圖3:部份偏極光

液晶顯示器偏光膜的基本原理

        圖4:線性偏極光

液晶顯示器偏光膜的基本原理

        圖5:互相垂直的線性偏極光

液晶顯示器偏光膜的基本原理

        偏極光的制造 

        一般而言,制造偏極光的方法是由以下三個步驟: 

        1.制造普通非偏極光(圖2)。 

        2.分解此非偏極光為兩個互相垂直的線性偏極光(圖5)。 

        3.舍棄一條偏極光,應用另一條偏極光(圖4)。 

        能将非偏極光分解為兩條偏極光,而舍棄其一的儀器稱之為起偏器(Polarizer),起偏器可以利用如吸收、反射、折射、繞射等光學效應來産生偏極光。 

        一般較常用的起偏器種類有以下數種: 

        (1) 反射型 

        當光線斜射入玻璃表面時,其反射光将被部分偏極化。利用多層玻璃的連續反射效果即可将非偏極光轉為線性偏極光。 

        (2) 複屈折型 

        将兩片方解石晶體接合,入射光線會被分解為兩道偏極光,稱為平常光與非常光。 

        (3) 二色性微晶型 

        将具有二色性的微小晶體有規則地吸附排列在透明的薄片上,這是人工第一次做出偏光膜的方法。 

        (4) 高分子二色性型 

        利用透光性良好的高分子薄膜,将膜内分子加以定向,再吸着具有二色性的物質,此為現今生産偏光膜最主要的方法。這類吸收式的起偏器都是以膜(Film)或是闆(Plate or Sheet)的形式存在,是以,通常又稱之為偏光膜(Polarizing Film)或偏光闆(Polarizing Plate or Sheet)。英文上另外一個更通俗的稱呼是Polarizing Filter。 

        偏光膜的起源 

        偏光膜是由美國拍立得公司(Polaroid)創始人蘭特(Edwin H. Land)于1938年所發明。六十年後的今天,雖然偏光膜在生産技巧和裝置上有了許多的改進,但在制程的基本原理和使用的材料上仍和六十年前完全一樣。是以,在說明偏光膜的制程原理之前,先簡單的叙述一下蘭特當時是在什麼情況下得到靈感,相信這有助于全面了解偏光膜的制程。

蘭特于1926年在哈佛大學念書時看了一篇由英國的一位醫生Dr. Herapath在1852年發表的論文,内容提到Dr. Herapath的一位學生Mr. Phelps曾不小心把碘掉入the solution disulfate of quinine,他發現立即就有許多小的綠色晶體産生,Dr. Herapath于是将這些晶體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如下圖所示:當兩片晶體相重疊時,其光的透過度會随晶體相交的角度而改變,當它們是互相垂直時,光則被完全吸收(圖6);互相平行時,光可完全透過(圖7)。 

        圖6:光被完全吸收

液晶顯示器偏光膜的基本原理

        圖7:光可完全透過

液晶顯示器偏光膜的基本原理

        這些碘化合物的晶體非常小,是以在實際應用上有了很大的限制,Dr. Herapath花了将近十年的時間來研究如何才能做出較大的偏光晶體,可是他并沒有成功。是以,蘭特認為這條路可能是不可行的,于是他采用了以下的方式: 

        ●蘭特把大顆粒晶體研磨(ball mill)成微小晶體,并使這些小晶體懸浮在液體中。 

        ●将一塑膠片放入上述的懸浮液中,然後再放入磁場或電場中定向。 

        ●将此塑膠片從懸浮液中取出,偏光晶體就會附蓋在塑膠片的表面上。 

        ●将此塑膠片留在磁場或電場中,幹燥後就成為偏光膜。 

        蘭特的方法是将許多小的偏光晶體,有規則的排列好,這就相當于一個大的偏光晶體。他應用上述的方法,在1928年成功的做出了最早問世的偏光膜、J片。這種方法的缺點是費時、成本高和模糊不透明。但蘭特已經發現了制造偏光膜的幾個重要因素:(1)碘 (2)高分子 (3)定向(Orientation)。經過不斷的研究改進,蘭特終于在1938年發明了到現在還在沿用的制造方法,其基本原理将于下節中讨論。 

        偏光膜的工作原理 

        時下最通用的偏光膜是蘭特在1938年所發明的H片,其制法如下:首先把一張柔軟富化學活性的透明塑膠闆(通常用PVA)浸漬在I2 / KI的水溶液中,幾秒之内許多碘離子擴散滲入内層的PVA,微熱後用人工或機械拉伸,直到數倍長度,PVA闆變長同時也變得又窄又薄,PVA分子本來是任意角度無規則性分布的,受力拉伸後就逐漸一緻地偏轉于作用力的方向,附着在PVA上的碘離子也跟随着有方向性,形成了碘離子的長鍊。因為碘離子有很好的起偏性,它可以吸收平行于其排列方向的光束電場分量,隻讓垂直方向的光束電場分量通過,利用這樣的原理就可制造偏光膜(如圖8)。 

        圖8

液晶顯示器偏光膜的基本原理

        偏光膜的種類及發展 

        現今所使用偏光膜的種類 

        偏光膜的應用範圍很廣,不但能使用在LCD做為偏光材料,亦可用于太陽眼鏡、防眩護目鏡、攝影器材之濾光鏡、汽車頭燈防眩處理及光量調整器,其它尚有偏光顯微鏡與特殊醫療用眼鏡。為了滿足輕量化及使用容易的要求,是以偏光膜的選擇以高分子二色性型為主,這型起偏材料的種類有四: 

        (1) 金屬偏光膜

将金、銀、鐵等金屬鹽吸附在高分子薄膜上,再加以還原,使棒狀金屬有起偏的能力,現在已不使用這種方法生産。 

        (2) 碘系偏光膜

PVA與碘分子所組成,為現今生産偏光膜最主要的方法。

        (3) 染料系偏光膜

将具有二色性的有機染料吸着在PVA上,并加以延伸定向,使之具有偏旋光性能。 

        (4) 聚乙烯偏光膜

用酸為觸媒,将PVA脫水,使PVA分子中含一定量乙烯結構,再加以延伸定向,使之具有偏旋光性能。 

        偏光膜的構造 

        高分子膜在經過延伸之後,通常機械性質會降低,變得易碎裂。是以在偏光基體(PVA)延伸完後,要在兩側貼上三醋酸纖維(TAC)所組成的透明基闆,一方面可做保護,一方面則可防止膜的回縮。此外,在基闆外層可再加一層離型膜及保護膜,以友善與液晶槽貼合(如圖9)。 

        圖9:偏光膜的構造簡圖

液晶顯示器偏光膜的基本原理

        LCD用偏光膜的品質特性 

        由于LCD的顯示非發光型,為了達到顯示器明亮、易辨識的要求,偏光膜就必須具有清晰、高透過及高偏旋光性。近來LCD的使用愈來愈廣泛,如民生、軍事、高科技等。因應LCD的多樣化及耐用性的提升,必須加強偏光膜的耐久性及耐旋光性。 

        另外、在外觀特性上,配合LCD畫素的提高,偏光膜的表面必須是平滑且高精細化;若是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之下長時間使用,也必須維持偏旋光性能,且所用的黏着劑其安定性也是要求的要點之一。通常在偏光膜的制造過程中,都是在無塵室進行: 

        1.由于偏光膜的素材為PVA及TAC,是以其上不可有異物及未溶的樹脂。

        2.在偏光膜的貼合過程中,不可在塗膠、貼合及加工時有任何異物混入。 

        3.保護膜或離型膜等材料不可有任何缺陷。 

        4.在成品的表面及切斷面,或包裝袋上不可有任何異物附着混入。 

        若無法滿足上述條件,則無法做出高解析、大尺寸、高精細化的偏光膜。 

        LCD用偏光膜的發展 

        (1) 碘系偏光膜

PVA及碘所構成的偏光膜長久以來都在LCD的市場上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現今材料與延伸技術不斷改良下偏光度及透過率都相當接近理論值(偏光度100%;透過率50%)。 

        (2) 耐久性偏光膜

使用染料配方讓偏光膜具有耐高溫高濕、耐光等特性,大多使用在車、船舶或飛機用的LCD上。但偏光率不及碘系且價格昂貴是其缺點。現今發展是藉由PVA的延伸配向及開發在可見光區有均勻吸收的高偏旋光性能染料分子,其偏旋光性能已可與碘系偏光膜相當,唯價格方面仍比碘系偏光膜高。 

        (3) 光學補償膜

随着LCD産品技術愈來愈進步,故針對偏光膜之着色、視角、漏光等等要求相對提高,是以需要各種光學補償膜去做補償。例如(STN-LCD)因液晶分子之扭轉超過90度造成使用直線偏光之偏光膜會有着色現象出現,其解決方法為加上一片位相差膜。 

        表面處理 

        表面加工處理可增加偏光膜的光學及機械性能。現今為了滿足LCD多樣化的要求,具有複合功能的偏光膜已在市場上銷售。 

        (1). 抗反射(AR)處理 

        當光經過偏光膜的表面時,會有5%左右的反射損失,由于光度的損失及反射光将造成LCD辨識度的降低。改善的方法是在偏光膜的表面蒸鍍上一層金屬膜,利用光的幹涉原理來降低反射值,将反射率降至1%以下。 

        (2) 抗眩(AG)處理 

        為了避免光線被過度集中,将偏光膜的表面加工做成凹凸狀,将光線均勻地分散,可達到防眩的效果。

有經AG處理,其表面可達鉛筆3H硬度較耐刮,另霧度高可适用于大尺寸産品(大于12.1”),主要是因LCD之背光源強的關系。另外随着LCD之分辨率要求增加如UXGA級(1600 x 1200)對AG要求更細緻化處理,目前偏光闆制造商亦開始注意到此方面,相信最近會有對應産品供市場評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