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5月28日,作為2023中關村論壇配套活動,第二屆學院路校友創新論壇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辦。論壇邀請多名院士專家、青年科學家、高校相關負責人、校友企業家等齊聚學院路,以“技術創新與共生賦能”為主題,圍繞全球創新街區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探索、校友經濟賦能發展等議題展開交流對話。
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司副司長吳家喜、北京市海澱區區委副書記楊仁全、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倪海東現場緻辭。科技部原黨組成員、秘書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常務副主席張景安,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生導師、芯視界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鮑捷作主旨分享。中國科學院院士、礦山工程岩體力學專家、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何滿潮,中國農業大學MBA教育中心主任、中農創學院創始院長付文閣作學院路校友故事分享。
中國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王勇、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副校長劉波、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呂昭平、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校長王果勝、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程武、北京語言大學副校長張寶鈞出席“共生賦能·校長論壇“。清華大學長江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得者魯巍,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高危病原研究室主任高利,清華大學長聘教授、資訊處理研究所副所長、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博士生導師、中國自動化學會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汪小我,北京林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北京市科技新星、博士生導師、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技獎獲得者洪喻出席“技術創新·青年科學家論壇”。學院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鄭鵬、學院路街道辦事處主任康雲等出席會議。
“目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特别是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技術,正在引發科技、經濟、社會等各領域、全方位的深刻變革。”吳家喜在緻辭中表示,科技創新與城市發展進入了互相塑造、共同演進的新階段,高品質的創新街區作為一種新興的城市空間發展模式,成為促進創新引領城市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載體。學院路探索環高校集聚型創新街區建設,是基層推進開放創新生态體系建設的重要實踐。希望學院路以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高科技人才聚集地為目标,全面推動校地校企校友的深度合作,大力營造具有國際競争力的開放創新生态,為創新街區建設提供全方位的資源支援,為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積累更多的經驗做法,為中關村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探索新的路徑,為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出新的貢獻。
楊仁全表示,學院路高等院校林立,科研院所衆多,智力資源密集,衆多優秀人才和創新企業在此得到培育和成長,成為參與世界科技競争的創新力量。海澱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學院路環高校創新街區建設,願意發揮制度、資源優勢,在優化創新創業生态、加速成果轉化交易、擴大對外合作開放、高層次人才引育以及産學研融合創新等方面提供支撐保障,推動打造城市創新街區特色樣闆;同時,向全球青年才俊發出誠摯邀約,将以更開放的姿态共享發展機遇,深耕創新沃土。聚群賢之力,集時代之智,奮楫同向,共赴新程,為打造世界科技園區和創新高地、助力北京加快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貢獻卓越力量。
倪海東代表學院路轄區高校對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及學院路街道成立60周年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大學是人才培養的搖籃,是科技創新的高地,是城市發展的名片。他提倡環學院路各高校要進一步發揮自身辦學特色,積極融入學院路環高校創新街區生态體系建設,攜手搭建聯通校友和母校、連結科研與産業、創新經濟與發展的合作平台,賦能城市創新、強化發展動能,以校友經濟的高品質發展助推地區的高品質發展,為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北京篇章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鄭鵬分享了以“強化高端創新策源、發展活力校友經濟”為主題的學院路環高校“三帶一節”創新街區生态體系建設實踐成果,詳細介紹了“環高校國際科創帶”“環高校校友文化帶”“環高校慢行系統帶”及“學院路城事創新節”分别在原始創新策源、科技成果轉化、校友經濟培育、國際人才社群與城市更建立設等方面的工作經驗和成效。他提出,要堅持打造具有學院路特色的創新街區發展模式,有效盤活屬地創新要素資源,探索城市無邊科技園建設,持續塑造學院路創新文化,營造國際化創新生态,為地方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大助力。
“産業數字化是大陸建設經濟強國的關鍵,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産業叢集和産業鍊将是未來競争的重點。”張景安在論壇主旨分享時表示,要堅持科技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要堅定不移的推動創新全球化,要深刻認知協同創新是新潮流和大趨勢。為做科學研究、培養科學家提供寬松的文化環境是關鍵,這樣才能有更多的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和源頭創新産生。謀劃多元主體形成協同創新格局,适應創新鍊上中下遊聯通,加速新動能疊代的創新發展,是适應時代發展和國家戰略的要求。
鮑捷以《量子點的創“芯”與“芯”路曆程》為題作主旨報告。他圍繞“基于量子點材料的傳感器晶片技術”,分享了從提出技術原理、到落地産品、再到進行産業化這十年來的心路曆程,并以量子點光譜技術的創新實踐為例,表達了堅持專注、堅持初心的重要體會。“無視風口浪尖,遠離喧嚣和誘惑,在寂寞、磨砺和鬥争中越挫越勇。”他提出,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與堅持不懈必須“一以貫之”。
“共生賦能·校長論壇”上,學院路轄區6所高校的相關負責人分享了各高校在國際創新人才培育、産學研創新合作、校友經濟及校地共建等方面的新思路、新實踐和新經驗。大家一緻認為,創新型大學要積極共建人才交流與國際科技合作的創新平台,充分整合科研力量、學科資源、産業基礎和國際化優勢,深化校、地、企全方面合作,激發校友經濟活力、融合校友企業資源、服務校友企業發展,主動融入學院路環高校創新街區建設,更好地服務區域創新發展。
“技術創新·青年科學家論壇”上,嘉賓們圍繞“聚焦前沿科技、引領創新發展”主題,結合各自所在領域的科技創新成果及其社會影響,分享科學家在推動科技創新引領城市高品質發展及踐行社會責任中的經驗感受,并讨論提出,要将科學研究有效地服務于産業發展,同時積極支撐和保障國家重點領域安全;要把敢于創新、鼓勵創新擺在教育的突出位置,給青年科技人才營造包容、開放的培養環境,助力青年科學家在創新策源、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國際合作中取得突破。
論壇上舉行了學院路校友科技創新賽事頒獎及優秀項目展演。賽事共選拔出來自創新街區高校院所中具有前瞻性、創新性、自研能力及發展潛力的科技項目66項,涵蓋人工智能、內建電路、新材料、能源環保、生物醫藥等不同領域。經過高校分賽場的角逐,17個優秀項目晉級總決賽,通過項目路演展示及評委研判打分,最終評出3項優勝獎,分别是來自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的“基于地學多源資料融合的數字孿生雲平台——暢圖雲”項目、北京科技大學的 “Brillight光纖通信系統仿真軟體設計”項目、中國農業大學的“中青益草——優質高效青貯菌劑先行者”項目。大賽将持續開展項目輔導和資源比對,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動項目走向市場。
在學院路街道成立60周年獻禮環節,老中青年幹部通過《六秩雨露鑄輝煌盛世歌弦譜華章》詩朗誦的形式,講述六十年日月輪回裡,一代又一代學院路人接續奮鬥的青春歲月,回顧地區從“五道口街道”“八大學院”到“科技園區”“創新街區”不斷發展建設的峥嵘曆程,在感受城市更新變遷中展望“科創之源,學府智城”的美好未來。
何滿潮院士、付文閣院長作為學院路校友代表,以“親曆者”的視角講述了在這片科技創新熱土上求學、科研、工作的故事。何院士以肺腑之言寄語莘莘學子,“真正的學問不在書本裡,不在寫字樓裡,而在一線科學實驗的實驗過程中,而是在現場的科學實踐中。”付文閣提出,高等院校應重視社會服務功能,不僅要培養科學家,也要培養企業家,充分發揮好校友企業資源潛在性,促進産學研深度融合,推動學科建設創新與人才培育發展。
本屆論壇由中共北京市海澱區委員會、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政府、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共同指導,中共海澱區委學院路街道工作委員會、海澱區人民政府學院路街道辦事處主辦,北京氪星創服資訊技術有限公司承辦。(記者 戰钊)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