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戴高樂、喬布斯、丘吉爾、愛迪生、芭芭拉之間有什麼相似之處?

作者:紫荷悅讀

戴高樂、喬布斯、J.K.羅琳、達爾文、以及丘吉爾、愛迪生和芭芭拉,他們之間有什麼相似的地方?他們的相似之處不僅僅在于都獲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真相到底是什麼呢?可以在《慶祝我們的失敗》一書中找到答案。

戴高樂、喬布斯、丘吉爾、愛迪生、芭芭拉之間有什麼相似之處?

《慶祝我們的失敗》是法國作家夏爾·佩潘所著。他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小說家,一生緻力于讓哲學成為日常生活的力量。他的作品被推廣到二十多個國家。這本書旨在介紹哲學的療愈力量,讓讀者走出價值的死胡同。

在作者看來,戴高樂、喬布斯等人的相似之處在于,他們都在成功前經曆了失敗。因為失敗,帶來了反思和振作的契機,進而成就了一番事業。

為什麼這麼說呢?為什麼要慶祝我們的失敗呢?

01 失敗是為了學得更快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戴高樂沉寂了近三十年。正是這些挫折,鍛造了他堅強的性格,激發了他的使命感。

達爾文先後放棄了醫學和神學學業。他登上貝格爾号環球航行,由此成為一名卓越的科學家。如果沒有學業的失敗,他可能沒有時間踏上這趟改變命運的旅行。

諸多例子證明,失敗有許多好處,可以磨砺意志、激發鬥志、賦予力量等等。

戴高樂、喬布斯、丘吉爾、愛迪生、芭芭拉之間有什麼相似之處?

1999年冬,法國塔布市,舉行了一場12~14歲青少年世界錦标賽。在賽場上,來自西班牙少年拉斐爾·納達爾被同齡人、法國的裡夏爾·加斯凱擊敗,失去奪冠機會,一下子癱坐在椅子上,深深被對手的進攻所震撼。

加斯凱,被人稱為“法國網球的小莫紮特”。9歲時,他就登上了《網球雜志》頭條。他那完美的姿勢、單手把手擊球的美感、比賽時的攻擊性,都在打擊對手的自尊心。加斯凱是未來法國網球夢寐以求的冠軍。

然而,經此一戰,納達爾似乎被賦予了神奇的力量。第二年他就在小冠軍網球寒上奪冠,後來保持了多年的世界排名第一的戰績,赢得了100多次賽事,其中包括22次大滿貫冠軍。

當然,加斯凱也是一名偉大的球員,曾獲得世界排名第七的好成績,但他從未赢得過大滿貫。就職業生涯的高度,遠遠低于納達爾。

他們差别在哪裡呢?作者認為,因為納達爾早期經曆了很多失敗。失敗教給他的東西,比赢下比賽學到的多得多。因為失敗,讓他更快地找到自己的天賦,迫使他創造出與衆不同的正手技術。

相反,加斯凱從出道開始就很順利,直到16歲。在他寶貴的成長歲月裡,他失敗得不夠多、不夠早。

戴高樂、喬布斯、丘吉爾、愛迪生、芭芭拉之間有什麼相似之處?

成功确實讓人舒适,但不如失敗一樣充滿教益,失敗是為了學得更快。可惜,我們都中了“快車道”的罪,就連高傲的張愛玲都忍不住說“成名要趁早”這樣的話。

失敗被我們習慣性地認為是有罪的,諸不知,失敗才是尋找自己道路的開始。我們越早失敗,就越早質疑現實。這是成功的條件。

02 錯誤是了解真理的唯一方法

偉大的科學家和我們一樣,最開始也會犯錯。他們之是以成為科學家,是因為他們不止步于最初的想法。哲學家兼詩人巴舍拉說:“真理隻是被糾正的錯誤。”

被糾正的錯誤如同一塊跳闆,是求知路上的推動力。對于科學家來說,糾正錯誤是學習的唯一方法,是發現真相的唯一途徑。

戴高樂、喬布斯、丘吉爾、愛迪生、芭芭拉之間有什麼相似之處?

通用電氣的創始人愛迪生,一生申請了上千項專利。但他在發明電燈泡時,嘗試了幾千次,最終才在充滿氣體的燈泡中,把一根鎢絲加熱到白熾狀态。

他之是以沒有絕望,人們通常會用非凡的意志來回答。但這種想法忽略了最關鍵的一點,那就是他知道必須失敗之後才能成功。

他的助手曾問他是如何能忍受“上萬次”的失敗的,愛迪生說:“我沒有失敗,隻不過是發現了一萬種不可行的方式。”他知道,科學家隻有在錯誤中才能學習,糾正一個錯誤,就是向真理邁進了一步。

愛迪生的态度向我們展示了應該如何對待失敗的看法。哪怕鎢絲沒有成功,他也沒有失敗:嘗試就是成功。

愛因斯坦也說過:“一系列的成功證明不了真理,而隻需一次實驗失敗,就能證明理論是錯的。”

對于我們來說,真的要改變對失敗的看法了。一次失敗,不表示這人是笨的;一時的文憑,也不能代表他一輩子的能力。多鼓勵孩子試錯,才能更快地成長。

戴高樂、喬布斯、丘吉爾、愛迪生、芭芭拉之間有什麼相似之處?

03 如何學會敢作敢為

失敗教人謙遜,失敗是重塑自我的機會,失敗并不意味着成為失敗者。所有偉大的成功都源自冒險,甘心接受可能的失敗。敢作敢為,就是敢于失敗。

戴高樂前往倫敦時冒着慘敗的風險;把電話、網際網路和電視放進同一個“管道”,格紮維埃·尼埃爾冒着失去一切的風險……

人可以四平八穩地過完這一生,等做好準備再行動,但這麼做的代價是,與大獲成功擦肩而過,更談不上真正地了解自己。

尼采認為,真正地活過需要風險感。這便是“成為你所是”的意思。成為你所是,意味着敢于成為你自己,承擔起你在這個尊重規則的社會中的獨特性。

戴高樂、喬布斯、丘吉爾、愛迪生、芭芭拉之間有什麼相似之處?

現代企業講究“流程”,無論是勞工還是上司者,都要按照程式辦事。在流程至上的時代,創造力似乎是一種缺陷,失敗也被認為是無能的證明。

在這種環境下,一部分人不得不接受現實,一輩子既掀不起什麼波瀾,也不會主動去冒險,碌碌無為過完人生。另有一部分人會鼓足勇氣,改變人生路,讓自己獲得新生。

采取行動需要付出代價,但不采取行動的代價更大。人生的最大威脅在于:因為不敢失敗,隻能失敗地活下去。

勒内·夏爾在《早起的人們》詩集中寫道:創造你的運氣,把握你的幸福,去冒險吧。

戴高樂、喬布斯、丘吉爾、愛迪生、芭芭拉之間有什麼相似之處?

人生赢家——英國企業家布蘭森,是第一個乘坐充氣所球空越大西洋的人,也是穿越英吉利海峽年紀最大的風筝沖浪者。他所創造的維珍航空,打破了英國航空的壟斷。即使這麼成功的人,也曾經曆過多次失敗。

他曾高調推出維珍可樂,結果以退市告終;他曾建立過一個化妝品牌,也慘遭失敗;他曾想與蘋果公司競争,結果推出的是維珍脈沖而不是音樂播放器……

布蘭林的創業冒險始于失敗。21歲時,他建立了一家唱片公司,結果為了支付巨額罰款,他的母親不得不抵押了房子。

這次失敗逼着他學習管理知識,為了還債他不得不加速發展公司。

但他談起失敗,始終保持着微笑,笑着承認對手比自己強大,自己也成不了喬布斯。他的經曆印證了一句話:運氣隻向膽大的人微笑。

要學會敢作敢為,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提升自己的能力,二是欣賞他人的勇氣,三是不要太追求完美,四是牢記沒有勇氣的失敗,更讓人難受。

戴高樂、喬布斯、丘吉爾、愛迪生、芭芭拉之間有什麼相似之處?

沒有嘗試就輸掉的比賽,隻會留下難以下咽的苦澀。沒有經過全力以赴的努力,沒把才能發揮出來就敗局已定,這才是我們最大的遺憾。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去擁抱失敗吧,去慶祝我們的失敗吧,無失敗不成長。失敗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它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現實的窗戶,讓我們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