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牛眼觀•時事開講 | 以人為尺度,以法為準繩,AI才能行穩緻遠

作者:紫牛新聞
牛眼觀•時事開講 | 以人為尺度,以法為準繩,AI才能行穩緻遠

橫空出世的ChatGPT等人工智能,推出伊始萬人追捧,近期卻“風評”分化:層出不窮的新應用、新軟體,頻頻涉嫌侵權、涉足造謠甚至詐騙。有歡迎、點贊,也有失望、焦慮……人工智能猶如川劇的“變臉”,不停地切換着在公衆心目中的形象,而公衆對人工智能應用的諸多反應,也正折射着人類對于人和技術複雜關系的微妙情感。

技術“頂流”背後的多重沖突

近年來讓我們最震撼的各種新技術中,AI技術占有一席之地。AI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英文縮寫,指的是通過計算機模拟人類智能;從應用廣度和受關注度看,可謂時下新技術的“頂流”,亮點和便利頻現,從智能家居、交通、金融到娛樂休閑,越來越多的場景湧現。

人工智能應用加速拓展的同時,那股脫缰野馬的勁頭也日益引發争議,讓人喜憂參半的代表就是AI作畫、AI寫作、AI歌手。

AI“歌手”通過模仿人類歌手的聲音和唱法,風格多樣、制作高效、定制性強,成為視訊網站“頂流”,一首歌能播放百萬次。AI歌手讓熟悉的音色和歌曲,産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對于粉絲來說不啻于一種“福利”,整體點贊居多,但背後暗藏的多重法律和倫理問題不容忽視。

綜合目前媒體報道的法律界人士意見,首先,AI歌手本質上是通過模仿現實歌手的聲音和唱法來訓練、推理,如制作者與現實歌手事先沒有協商,遲早會面臨聲音權的沖突;如果AI歌手在創作過程中使用了音樂人的作品或素材,制作釋出且不進行報酬配置設定,可能會涉及著作權的沖突。AI歌手“成名”有着相同的手法即模仿,互相間難免“撞車”,AI作品的版權保護也須引起重視。再者,如AI歌手模仿已故歌手,是否會引起道德和倫理争議也有待研判。

牛眼觀•時事開講 | 以人為尺度,以法為準繩,AI才能行穩緻遠

防止流量“推手”淪為“黑手”

另一類AI“灰色”營運的争議更大,引發對權利人利益、公共利益受損的質疑和憂心。

有媒體報道,有網友點開直播間,發現正在帶貨的竟是當紅“明星”,再定睛一看,這些“明星”們,其實是使用了AI實時換臉技術的普通主播。律師表示,換臉直播用于公開傳播可能涉嫌侵犯肖像權,一旦産生負面評價,還會涉及名譽權侵權。

和指向特定對象的侵權風險比起來,普通大衆的知情權也會被人工智能不當應用累及,甚至公衆秩序也可能受到擾亂。人工智能合成的照片、文字成為謠言來源,多次見諸媒體:一則網傳3月起杭州“取消機動車尾号限行”的不實消息,就出自ChatGPT;5月,甘肅偵破首例利用AI人工智能技術炮制虛假資訊案,嫌疑人也是通過ChatGPT将搜集到的新聞要素修改編輯後上傳。人工智能換臉還介入詐騙,媒體報道,多地出現AI詐騙案例,有人10分鐘被騙430萬。

人工智能的出圈帶來了驚喜,但逐漸被當成流量新“推手”後,問題和沖突顯現——技術可以成為頂流、吸來巨大流量,也可以變為幕後“黑手”,引發安全隐患,“反噬”使用者。設定邊界,關鍵在于依法監管、依規限制、科學治理。

沿着法治軌道方行穩緻遠

人工智能應用涉及的法律風險,相關法規均有針對性。AI歌手涉及的法律問題主要是聲音權和著作報酬配置設定權,這些在大陸的民法典和著作權法中有規定。今年1月,《網際網路資訊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實施并明确,深度合成服務提供者對使用其服務生成或編輯的資訊内容,應當添加不影響使用的辨別。4月,國家網信辦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産品提供聊天和文本、圖像、聲音生成等服務的組織和個人,承擔該産品生成内容生産者的責任”。

人工智能技術一旦用于不良應用,并不是法律法規令行禁止就可以立刻杜絕的,需要提供者、使用者嚴守法律底線,恪守道德規範,“頭頂璀璨星空,心懷道德法則。”也需要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在實踐中進一步細化優化管理,明确責任主體,打擊黑灰産業鍊,防止人工智能被濫用、誤用。

古希臘哲人說: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人類創造的人工智能技術,終究要以人為尺度。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使用者必須堅持向善的取向和人本的原則,以是否适合人的使用、符合人類的願景、利于人類社會的文明前途為評價标準,最終確定技術可控安全。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事實證明,近年來各種爆發式湧現的新技術、新模式,無一不是創新的結果。以人工智能産業為例,2022年大陸人工智能核心産業規模據測算達5080億元,同比增長18%。但法治和創新是互相不可或缺的一體兩面,以法治方式服務、規範、促進和保障科技創新,是實作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需要。人工智能應用要持續發展、對社會産生良性的正向推動作用,就必須堅持在法治軌道上創新,方能行穩緻遠。

牛眼觀•時事開講 | 以人為尺度,以法為準繩,AI才能行穩緻遠

主持人 薛蓓

評論員 王君戎 薛蓓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