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AI人才緊缺,複合培養是解藥

作者:光明社教育家
AI人才緊缺,複合培養是解藥

如今,世界科技産業正面臨重新洗牌。

傳統技術企業在生産中所必須的科技元素,已無法滿足其在新時代的發展。2023年初,ChatGPT掀起AI走向的讨論熱潮。這一技術“狂飙”至今,科技産業格局已不是三個月前的樣子。

顯而易見,AI已成為全球科技産業的一張重要王牌。但光環與呼聲之下,其人才缺口同樣引人注目:據高盛在《全球人工智能産業布局》中預測,中國人工智能産業的人才缺口到2030年将超過500萬。

縫合這個500萬的缺口,需要革新AI人才培養的理念與模式。“要通過專業、行業間的深度融合,來培養複合型AI人才。”面對人才緊缺,從事人工智能教學和研究多年的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院長熊盛武堅持推行“AI+X”範式下的人才培養、産教融合,打造一批具備複合專業背景和思維的從業者,讓AI真正成為能支撐起千行百業的重要根技術。

人工智能研究走向交叉,複合型人才炙手可熱

“随着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今後對該領域的研究将呈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熊盛武認為,人工智能須與其他行業深度融合才能發揮巨大潛力,既懂人工智能,又掌握材料、交通、汽車、制造、生物、金融、設計等其他學科知識的複合型人才将會是AI産業“團寵”。

複合型人才怎麼培養?熊盛武認為應加強人才培養與創新研究基地的融合,同時借助産業優勢,校企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建構新工科人才培養新生态,培養兼具實踐與創新能力的“AI+X”的拔尖人才。

基于這樣的出發點,熊盛武牽頭建設虛拟教研室。2014年,他第一次接觸華為公司的創新實踐課程,讓企業将更多實踐資源與案例融入學校正常課程的想法逐漸萌動。2022年8月,教育部-華為“智能基座”虛拟教研室試點建設啟動,将産業發展前沿技術融入教育教學——這一舉措正合心意,熊盛武借力“智能基座”産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深度學習課程虛拟教研室共建産教研資源共享的開放式平台,支撐複合型人才培養。因突出貢獻,熊盛武被評為昇騰首批領軍人物。

依托“智能基座”,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深化人工智能内涵,建構基礎理論人才與“AI+X”複合型人才并重的培養體系,探索深度融合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新模式,為大陸搶占世界科技前沿,實作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撐。

“AI+X”更像是一個載體,承接着對人才培養的更深入探索。在熊盛武的視域裡,“AI+X”不僅僅是将AI與其他相關學科、産業相結合,而是讓其賦能更多行業,讓更多學科從業者利用AI技術進行相關研究。據了解,虛拟教研室在課程建設和資源建設上就融入了多學科和專業,如材料、建材建工、智能建造、農業和民族文化遺産保護等;學校還将一線案例與教學結合起來,開發成課程資源給學生講解。

當人工智能産業對時代發展提出新要求,以産業需求為導向的學科建設理念獲得了業内認可,高校的培養方向也逐漸從适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面對這些轉變,熊盛武牽頭建設的“智能基座”深度學習課程虛拟教研室以核心技術為主線、前沿應用為牽引,挖掘人工智能專業所需的知識内涵,如紮實的數學基礎、良好的計算機基礎(計算、算法、程式基礎),同時針對人工智能關鍵技術開設多個專業課程、針對不同應用領域開放更多元的實踐活動。

複合型AI人才的關鍵,或許并不在于“複合”,而在于“符合”——符合AI賦能千行百業的需求,滿足社會對人工智能功能的期待。這也是教育部-華為“智能基座”虛拟教研室取得成效的原因——其與高校協作,夯實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啟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專業所需的多學科知識築牢基礎。

産教融合跨越深水區 打造穩固“中國芯”

當時代面臨轉型,AI技術成為科技大局的重要一子,面對社會對複合型AI人才的巨大需求,AI行業的産教融合需要跨越深水區,大力推進基于自主知識産權計算根技術産教融合人才培養,鑄就穩固“中國芯”。

“缺芯少魂”一直是大陸資訊技術和産業發展的心頭之痛,直面這一需求,借助校企搭建的優質平台實作技術與人才的雙向成長,成為高校與企業共同奮鬥的目标。教育部-華為“智能基座”虛拟教研室不僅可以讓高校教師和學生了解前沿技術和業界動态,與社會和企業形成良性互動;還能推進昇騰處理器、昇思MindSpore開源架構等擁有自主知識産權計算平台的融合課程改革,為昇騰産業輸送高品質的人才,最終推動根技術發展。

“‘中國芯’更需要複合型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需要更開放的生态。”何為開放?在熊盛武看來,引入外部産業力量,加強校内外交流合作,即為“開放”。“而在這一層面,很多東西需要自力更生。”

據熊盛武介紹,他牽頭的深度學習課程虛拟教研室内設包括處理器的原理及應用、人工智能程式設計、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智能系統的原理和應用在内的課程群。從程式設計、深度學習架構到昇思開源人工智能架構,從整套處理器程式設計到系統建構,以昇騰的處理器、計算架構以及最終應用為基礎進行人才培養,并依托虛拟教研室專門開設“AI+X”的微專業,将其中的深層技術融入教學資源,利用這些平台、技術以及開源架構,開發出适合千行百業的AI應用系統,實作了在自主知識産權根技術的架構下完成人才培養。

參與“智能基座”項目的學生,其專業知識與代碼規範性、團隊協作及溝通交流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其學習也由被動轉變為主動;同時他們有機會深入了解高校和産業研究的不同側重點,能夠為未來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實作了高校和産業界的雙邊成長。

在教育部指導下,華為進一步深化“智能基座”,将通過“擴充教材教輔、覆寫更多的高校、培養更多優秀教師以及完善多元度教學手段等多種方式,讓鲲鵬、昇騰、華為雲等根技術成為理工科專業學生的必備技術。

深化“複合”要求,打通人才培養“最後一公裡”

“為實作真正的開放,我們設定了跨地區社團。”熊盛武介紹,武漢理工大學成立了“昇思社”,基于昇騰和昇思的不同專業、不同高校學生可以加入進行技術交流、參與MindSpore衆智,華為的工程師也會參與進來,學生遇到困難可随時與其溝通。這樣的機制在營造良好開放生态的同時,也将一線技術生态“請”進課堂,幫助新加入的開發者了解并積極參與“MindSpore社群易用性SIG”。

在熊盛武看來,“昇思社”是虛拟教研室的延伸,對複合型人才培養起到關鍵作用。實作複合型人才培養,虛拟教研室打通了關鍵的“最後一公裡”。

“虛拟教研室是相對實體教研室而言,以虛拟的方式颠覆傳統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教學内容和教學組織。”據了解,教育部于2022年特别準許17個“智能基座”虛拟教研室,凝練和應用“智能基座”優秀成果。這些虛拟教研室均由教學名師、一流專業/課程負責人牽頭,以鲲鵬、昇騰、華為雲等根技術為基礎,充分利用“智能基座”的成果,集中全國最優秀的骨幹教師,撬動千軍萬馬培養計算産業人才,形成跨時空、跨區域、跨學科建設的交流,實作了優質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

實踐與開放,就是複合型人才培養的“最後一公裡”——隻有讓學科間充分交流、實踐與課堂有效搭配,才能将“複合”的作用發揮到極緻,培養出具備更強适應能力、實踐與創新能力、自主先進計算技術的國際競争力的“AI+X”拔尖人才。

引領與輻射,是産教融合發揮育人實效的“最後一公裡”。 “智能基座”虛拟教研室,對通用計算和AI計算的資源建設、師資教育訓練以及能力建設都是恰逢其時。“當下欠發達地區的高校教師缺乏對一線情況的實踐和認識,其培養的學生與崗位的适配度大大降低。”熊盛武表達了自己對AI人才培養的擔憂,也介紹了虛拟教研室的重要作用——以點帶面實作了教學内容的多邊輻射。這種開放式教學,讓省屬高校、中西部高校教師都能參與其中,教師間的互相激勵能夠有效促進能力的提升。

“我們希望建構一種合作聯盟,以互動交流的形式賦能人才培養。”據介紹,“智能基座”虛拟教研室将與“101計劃”高校協作,整合相關課程,建構人工智能深度學習領域的課程群和知識圖譜。“我們計劃與華為公司一起,将産教融合方面的探索經驗,推廣到中西部高校以及省屬高校中,為他們的師資教育訓練貢獻力量。”

如果說複合培養是緩解AI人才緊缺、提升人才與崗位适配度的重要路徑,那麼虛拟教研室就是助力複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引擎。AI發展道阻且長,高等教育須持續發力,穩步提升人才培養品質。

複合型人才培養已成為擺在AI發展面前的一道“必答題”。當下,科技行業正在從傳統經濟時代邁向全新布局,這意味着單一學科培養将逐漸退出舞台“C”位。在這其中,借力于虛拟教研室的助力,AI人才培養将順利實作教學邏輯的轉型。而這對于所有的AI從業者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機遇。

— END —

作者 | 石依諾

統籌 | 周彩麗

《教育家》雜志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媒體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