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潤心聚魂 構築共有精神家園

在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指導下——鑄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潤心聚魂 構築共有精神家園

杜蘭·拉齊尼。新疆學年第一課《胡揚精神》截圖現場直播

記者 張海峰

9月1日,"時間模特"拉齊尼·巴伊卡的女兒、14歲的杜爾汗·拉齊尼走上中央電視台《學校第一課》的講台,深情地說:"我長大後成為一名軍醫,要回到紅旗拉府,一起守護我們的家園,守護我們的祖國。"她發自内心的話讓很多人流下了眼淚。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民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為中華民族建設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使各族人民團結起來,互相依靠,形成團結一緻、團結進取的強大精神紐帶。

國情是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必須大力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随着文化磨合項目的深入實施,各族人民情感融合,觀望助視,愛我的中國種子在靈魂深處紮根。

中國文化是良好的教育

在烏什縣伊邁鎮的國常用語國小,教學樓前矗立着一尊孔子銅像,随處可見《論語》等傳統文化書籍的海報。放學後,孩子們學習書法,下棋,玩古筝,拉二胡,唱平劇,打腰鼓,學習舞獅,排練國歌......孩子們對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着迷。

在白城縣第一國小、第二國小,建有國家級學校書屋,孔子廣場,烏魯木齊市将平劇、書法等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納入校本課程。Rezia Abdurah是烏魯木齊市一名46歲的中學生,她在Mu Guiying帥的歌唱區學會了唱平劇《陽門少女》,"不僅感受到平劇藝術的美感,還學會了一位國英雄的愛國主義。"

Kurban Niazi是烏什縣伊邁鎮國立通用語言國小的創始人,在他看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走進校園"活動為孩子們學習民族共同語言,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從小就培養孩子們對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激勵孩子們提升'五個身份',從根本上鑄就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Kurban Niazi說。

穆薩·圖爾貢是第一位走出烏什縣的清華學生,也是麻木鎮國家通用語言國小的學生。他說:"計程車不可能不是弘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後我會努力學習,為我的國家服務。"

多彩無遺心,互相學習

新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生動诠釋。6月10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項目名錄和擴建工程名錄,新疆(含兵團)14個項目入選。截至目前,新疆國家級遺物項目數量已增至97個。此外,自治區級非遺物項目315個,3個非遺物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了保護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全域、縣市都建立了非遺物名錄,非遺物保護和繼承制度越來越完善。阿黛爾絲絲、喀什粘土、桑紙生産工藝...一個曾經瀕臨滅絕的非遺物項目現在正處于充滿活力的青春。

随着旅遊戰略的實施,越來越多的非遺物項目通過衍生物的開發,實作了"活"遺産。它們不僅成為新疆魅力的一部分,也成為各民族展示文化特色、交流學習、交融情感的媒介。

"我喜歡新疆的小花帽、刺繡、糕點和香苗......這些好吃的食物其實并沒有落到腦後!新疆之行,讓我體驗一下中國文化的浩瀚!"在一個知名的旅遊APP上,上海旅遊朋友王麗英寫了這段話,吸引了網友紛紛稱贊。

中國文化根深蒂固,根基深厚,各民族文化都能蓬勃發展。五顔六色的非遺物作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讓各民族互相欣賞,美與共,手代,猶如石榴籽緊緊地攫在一起。

現年69歲的Tulson Meatstanmu是喀什赤陶的第七代,也是這一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繼承人。2020年,北京姑娘餘玉來到喀什古城旅遊,一見鐘情,于是貝圖森當老師,留在喀什學習。不久前,在塔爾森的生日那天,餘玉玉特意買了一個大蛋糕來慶祝,老人很感動。"她和我孫女差不多大,我們就像一家人。"塔爾森說。

文物驗證史凝聚共識

9月4日,新疆喀什大學新生于素福。哈斯穆和兩位同學一起來到新疆博物館,"文物印證了教科書的曆史,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素福說。

文物是曆史文化的載體,也是中華民族曆史觀教育的"生活教材"。為了讓考古成果盡快與觀衆見面,全境各州都加快了博物館的建設和更新。目前,天山南北共有92家國有博物館,藏書45萬件文物。

其中,能充分感受到地球西部地區與中華民族的家族根系緊密相連。正确看待中華民族的曆史,增強了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數字技術提高了博物館的魅力指數。2019年,全國各級博物館将接待近700萬遊客。博物館已成為各民族群衆了解曆史文化的好課堂,在文化發展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同時,遍布全港的著名文物遺址也成為各族人民傳承優秀中國傳統文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

"從博物館學習新疆曆史,樹立對中華民族曆史的正确認識,營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感,具有重要意義。"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博物館和革命文物司副主任王金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