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承三千年的文化:周初突然慘遭毀滅,孔子為何肯定贊同

作者:曆史評談

談及中國文化毀滅,在我們的印象之中,排在第一的當是焚書坑儒。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早在秦始皇前800年,中國其實還有一場文化大毀滅,即周公毀掉了一個傳承三千年的文化。更為離譜的是,對于周公毀滅文化的行為,孔子卻還肯定贊同!

問題在于:秦始皇焚書坑儒,進而背負暴君之名,被一代又一代儒生鞭撻,但周公毀掉一個文化傳統,乃至夾雜着毀掉無數商朝典籍時,為何卻受到孔子贊揚,并且還成為儒家的聖人?

傳承三千年的文化:周初突然慘遭毀滅,孔子為何肯定贊同

周公旦——文化毀滅者?

周朝建立之後,周公提出“敬德保民”,制定禮樂制度,尚書記載“周公居攝三年,制禮作樂”,是以周朝是禮樂文明,《周禮》中對此有詳細記載。到了東周之後,随着王室實力衰退,這一套制度維持不下去了,于是出現孔子眼裡的“禮崩樂壞”。

周人以禮樂治國,那麼商朝以什麼治國?史書隻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等寥寥數語,細節如何全然沒有文獻留下,更沒有成套文獻傳下,但周公曾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甲骨文都有十多萬片,商人典冊必然不少,按理說應有商朝相關治國典冊流傳下來,然而現實卻是基本沒有流傳,原因何在?結論不難得出,就是被周人毀了,周公毀舊立新!

但問題是:史書勾勒的周公形象,并非文明毀滅者,更像一位謙虛、仁愛、寬容的敦厚老者,既然如此,周公為何會毀掉商朝典冊?現代考古與甲骨文研究,破解了其中的謎團,如此也就難怪儒家會把周公尊為“聖人”了。

傳承三千年的文化:周初突然慘遭毀滅,孔子為何肯定贊同

遺忘的曆史:殘酷的人祭!

商朝上下無不求神問蔔,以得知吉兇禍福,甲骨文記錄的主要是商王室的占蔔記錄。通過甲骨文解讀,其中一種殘酷的行為重新天日,這就是人祭(廣義人祭包括人殉,本文是指狹義人祭)!

現代考古發現,大約在距今6000年前,開始出現零星的人祭,後來越來越常見,不過商朝初期并不太普及。盡管史書上沒有記載,但考證可以看到,殷墟人祭現象極為普遍,各個階層、行業都有,已經發展出一整套固定操作流程,到了駭人聽聞、登峰造極的地步!

傳承三千年的文化:周初突然慘遭毀滅,孔子為何肯定贊同

首先,商朝“人牲”數量

根據甲骨文記載,商朝祭祀方法至少數十種,其中多數需要提供“人牲”或“獸牲”。現代學者統計發現:僅在商王武丁時期,人祭蔔辭1006條,祭用9021人,另外有531條未記用人數。還有學者推算,僅僅甲骨文上記載的“人牲”總數,就不低于3萬人(有學者認為超過10萬人)。

現代考古發現,在殷墟王陵區,曆代商王奉獻的祭祀坑,目前探明的大約2000座,已經完成挖掘的1400座,每坑平均十名“人牲”。王陵區之外的各處祭祀坑,如今還未完全統計。

傳承三千年的文化:周初突然慘遭毀滅,孔子為何肯定贊同

何俊謙的《殷墟墓地人口複原及殷墟都城人口規模的蠡測》一文指出:殷墟四期(帝乙、纣王時)時人口最多,但年均人口可能是7萬多人,最多不會超過14萬人。以此前推,武丁時期殷墟人口應該隻會更少,但武丁用于“人牲”的數量卻近萬,何其恐怖?

當然,“人牲”未必是殷都之人,更多的應該是戰俘、奴隸,但以“人牲”數量與殷墟人口相比,大緻結論也足以讓人不寒而栗。更為重要的是,目前發現的甲骨文,未必反映商王室全部人祭行為,而且商王室之外的“人牲”情況,也沒有包括在内。是以,商朝遷殷之後的“人牲”總數,隻能讓人觸目驚心。

傳承三千年的文化:周初突然慘遭毀滅,孔子為何肯定贊同

需要注意的是,“人牲”未必都是戰俘、奴隸,還可能是貴族。纣王時代的後崗圓形祭坑,裡面有大量海貝(當時錢币)、還有青銅器,其中一件上記錄纣王賜予海貝給予“戍嗣子”,因而“戍嗣子”鑄鼎紀念。學者指出,後崗圓形祭坑裡的“人牲”,應當是“戍嗣子”的一家78人,地點在“戍嗣子”家宅附近,或因得罪纣王而被作為人牲。

根據史書記載,姬昌之父季曆被文丁囚殺,姬昌之子伯邑考似乎被蒸殺。那麼,他們是不是也被用于人牲?

青年天才學者李碩在《翦商》中指出:商人認為,越是高等級的人牲,祭祀效果越好,是以商人經常捕捉異邦酋長或方伯,人牲而不僅僅隻是普通戰俘或奴隸。由此來看,季曆、伯邑考極有可能是被用作人牲了。

傳承三千年的文化:周初突然慘遭毀滅,孔子為何肯定贊同

其次,商朝“人牲”處置

對于“人牲”的處置,不是一殺了之,而是有多種手段,大概是不同祭禮采取不同的辦法。透過甲骨文上的文字,我們可以管中窺豹。

比如,“卯”就是從上而下剖開人體,将之一分為二,然後挂起向神靈獻祭;“俎”(zǔ)就是将人牲剁成肉醬,“烄”(jiāo)就是将人牲置于火上焚燒,“而”就是烹蒸人牲........除此之外,還有活埋、沉水、曝曬(做成肉脯)等等。

傳承三千年的文化:周初突然慘遭毀滅,孔子為何肯定贊同

上述後崗圓形祭坑表明,坑内屍骨大都不全,尤其是兒童與嬰兒“人牲”部分部位,更可能會被蒸煮,或被用于祭祀,或被祭祀之人食用。

李碩在《翦商》中指出:某些故意不直接殺死“人牲”的行為,可能是因為商人認為“人牲”叫聲越慘越大,越會被上天聽到,祭祀效果才越好,當然也讓主祭者、圍觀者猶如觀看角鬥士一樣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相比而言,史書上記載的炮烙之刑之類,全然都是小兒科。

傳承三千年的文化:周初突然慘遭毀滅,孔子為何肯定贊同

正常來說,商朝人祭如此發達,必有相關介紹典籍,按照曆史的慣性,這種儀式也會傳承下來,或許未來會慢慢消亡,但事實上周代沒有人祭,且周代史書上隻字未提人祭,周人如何将這個傳承三千年的文化遺忘?

原因很簡單,傳承三千年的人祭太過殘忍,過于浪費勞動力,甚至連貴族都不敢保證不會淪為“人牲”,于是周公将之全部毀滅,嚴禁這種人祭行為,并删除一切文獻記載,防止死灰複燃,然後制定禮樂制度,建立世俗的人文主義,這就是為何周代各種史書上幾乎沒有一絲人祭痕迹的原因所在!當然,在禁毀商朝人祭資料時,不免會将其他文獻也摧毀了,但周公此舉依然功大于過,讓中國從此“敬鬼神而遠之”,走上了世俗的“人”的世界。

傳承三千年的文化:周初突然慘遭毀滅,孔子為何肯定贊同

對于這段塵封的往事,最先追索考證的大概是商人後裔孔子,他說“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說明他追索到了真相,但并未揭開,而是繼續周公事業,比如他提出“仁人”、“夫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還批評“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最終提出了與商朝人祭截然相反的思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