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外交視界 | 尼日爾的嚴酷自然環境

作者:外交官說事兒
作者:邢耿 1960年調入外交部,自1964年起一直從事對非洲的外交工作,曆任駐剛果使館三秘、駐加蓬使館二秘(期間在駐聖多美和普林西比使館協助建館工作半年多)、外交部非洲司處長、駐科特迪瓦使館參贊并建館、駐尼日爾共和國大使(1985.12-1990.2)、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大使等職。

尼日爾共和國位于非洲中西部和撒哈拉大沙漠的南緣,是一個内陸國家。其地圖形狀猶如一條巨大的羅非魚,非洲第三大河——尼日爾河靜靜地從它的西南“尾部”穿過,在尼日爾境内長約550公裡,尼日爾的國名就是由這條河名而來的。

外交視界 | 尼日爾的嚴酷自然環境

• 尼日爾共和國首都尼亞美

尼日爾國土面積為126萬多平方公裡,比大陸的西藏自治區稍大,但占全國面積60%的東北部地區是終年無雨、荒涼和炎熱的茫茫沙漠,約占全國面積30%的中部地區是半沙漠遊牧區,隻有約占國土面積10%的東南部查德湖盆地和西南部尼日爾河盆地是農業區。

外交視界 | 尼日爾的嚴酷自然環境

尼日爾國旗

自上而下橙、白、綠3個橫條即代表尼日爾的自然地理狀況:橙色象征北部沙漠,白色和橫條中央一個橙黃色的太陽象征強烈的日照,綠色象征南部熱帶森林、草原和農作物。

外交視界 | 尼日爾的嚴酷自然環境

尼日爾是世界上最炎熱的國家之一,有西非“火爐”之稱。北部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但基本屬于撒哈拉型氣候,年平均氣溫在30°C以上。首都尼亞美更被稱為“奇熱的都城”,年平均氣溫為28.9°C。4-5月是一年中最熱的月份,空氣很幹燥,白天氣溫可高達50°C,在中午炎炎烈日下更可高達60°C以上。

有一本小冊子中介紹:汽車停放在陽光下,金屬門把就像火燒過一樣,如果不戴手套去開車門,手一下子就會被燙起泡。坐車出門,即使車内沒有空調裝置,車子開動時也最好别開車窗,不然陣陣灼熱的風迎面撲來,會使人感到猶如置身在鼓風爐口,火辣辣的,十分難受。

入夜,氣溫雖有所下降,但大概也有35°C-36°C,室内如果不開空調,就像睡在爐膛裡一樣。在這個季節,蚊蠅似乎都被熱死了,很少見到,加之天不下雨,蚊蠅失去了滋生地。好在這裡濕度低,比起西非沿海國家的濕熱要好受些,身上的汗一出來就蒸發掉了,不會粘糊在身上。

但每年6月和10月,正值雨季的兩頭,空氣濕度升高,雨水則欲下不下,這是一年中悶熱得最難忍受的時候。7-9月是雨季。由于下雨,炎熱的程度有所緩解,盡管濕度很大,夜間蚊子和昆蟲多,但人們仍覺得相對比較舒适。

11月至翌年2月,是尼日爾旅遊“黃金季節”。天高氣爽,風和日麗,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在首都尼亞美各大旅遊景點,遊客如雲;各大旅館、飯店,生意興隆。1月和2月是全年最涼爽的時期,夜間氣溫可低至10°C以下,睡覺得蓋毛毯,中午氣溫則仍可達25°C左右。但是,尼日爾人不大喜歡這個季節,因為這時候他們特别容易生病。

外交視界 | 尼日爾的嚴酷自然環境

幹旱少雨是尼日爾氣候的另一大特點。全年除7-9月雨季外,全境基本無雨,即使有,也隻是在3月時下幾滴,當地人稱之為“芒果雨”。雨季大都是時隔幾天下一場雨,且多系西北雨,雨過天晴,極少陰雨連綿的情況。降雨量自南向北逐漸遞減。南部蘇丹草原區降雨量600-800毫米;尼亞美為600毫米;中部薩赫勒地區年降雨量大約200-500毫米;北部撒哈拉區幾乎終年無雨。

水在尼日爾是非常寶貴的東西,尤其在北方幹旱地區,人、畜飲用水十分困難。百姓迎接政府官員和貴賓的最高禮節,就是敬獻一瓢從深井裡打上來的水。由于嚴重缺水,人們常年不洗臉、不洗澡。有人說“尼日爾十年九旱”,這一點都不誇張。靠天吃飯的農業幾乎年年歉收。每當幹旱肆虐,赤地千裡,連偌大的尼日爾河也竟然斷流!

由于幹旱少雨,加之大量放牧和砍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壞,尼日爾沙化嚴重。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駐尼日爾代表處提供的資料,撒哈拉沙漠年均向南推進6-10公裡。出了尼亞美城北上,便看不到多少樹木,到處是赭石和黃沙。烈日當空,行車途中很難找到可以遮蔽陽光停車小憩的樹蔭。僅僅在短暫的雨季來臨時,荒涼的沙土地面才泛出點點綠意,構成一年一度的“春天”。

外交視界 | 尼日爾的嚴酷自然環境

• 尼日爾的農民正在開墾田地,為即将到來的雨季做準備。

尼日爾政府每年在雨季到來之際,号召和動員全國人民植樹造林,國家元首還親自帶領軍政官員率先垂範。但因缺少雨水,樹苗成活率很低。而将近98%的城鄉居民做飯都燒木柴。為此,全國每年要燒掉木柴約200萬噸,幾十萬公頃土地的林木被毀,進而加劇了沙化程度。

沙化使草原和牧場面積不斷縮小,嚴重影響牧業(國家經濟第二大支柱)的發展。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幹瘦的羊群找不到草吃,而在吃小樹的樹葉、嫩枝以至樹皮;低矮的小樹葉和樹枝被吃光了,羊便使後腿站立起來,同時使勁伸長脖子,才能吃到高一點的樹葉和樹枝,或把前蹄搭在樹幹上啃吃樹皮;能夠得着的樹葉、樹枝和樹皮被吃光了,就吃遊人扔掉的塑膠食品袋,等等。

外交視界 | 尼日爾的嚴酷自然環境

蝗災在尼日爾頻頻發生。筆者曾目睹蝗禍的慘烈。蝗群飛來,呼呼有聲,鋪天蓋地,所到之處,轉眼之間大片作物禾苗被一掃而光,甚至連小樹嫩葉也被吃光,隻剩下光秃秃的枝幹。行車在尼亞美街上,蝗蟲像大雨點般紛紛撲打在擋風玻璃上,密密麻麻的蝗屍遮住視線,不得不開動雨刷子不停地清掃。

蝗群過後,房頂上、院子裡,遍地爬着、蹦着黃綠色和黃褐色的蝗蝻。蝗蟲種類很多,危害最大的是飛蝗,個頭大,飛翔力強,繁殖率高。聯合國糧農組織設在尼日爾的農科所專門研究防治蝗災的辦法。一旦發生災害,尼日爾便全國動員,軍民一齊出動滅蝗。主要辦法是根據蝗蟲的繁殖特點和習性,消滅飛蝗的發生基地,在蝗蝻未長大起飛前,用飛機或器械噴撒藥粉,撒布毒餌或組織群衆挖溝掩埋、火燒和撲打等。

外交視界 | 尼日爾的嚴酷自然環境

• 尼日爾首都尼亞美遭遇嚴重的沙塵暴

從每年11月到來年4月,在尼日爾還常出現一種大氣災害,當地人稱之為“幹霧”。它實際上是由極細小的粘土和砂土微粒構成的,浮塵密度很大。每當撒哈拉沙漠地區發生沙塵暴,這種土黃色的“幹霧”便乘着這期間常刮的哈馬丹風(一種撒哈拉沙漠的幹熱氣團),自東北向西南移動起來,很快就到達尼亞美一帶。

“幹霧”襲來,天昏地暗,混沌一片,能見度極低,幾十米外的景物都看不見;空氣充滿嗆人的氣息,使人感到呼吸不暢。在“幹霧”籠罩下,人們若在室外呆上十幾分鐘,渾身上下就會被染成土黃色,跺跺腳,沙塵便會紛紛瀉落。

這種“幹霧”常常一連幾天都不消散。到這種天氣,飛機無法起降。尼日爾人也最怕它,因為“幹霧”一來,植物枯焉,人、畜被弄得萎靡不振,上呼吸道病、麻疹和腦膜炎等疾病也随之傳播起來。

外交視界 | 尼日爾的嚴酷自然環境

尼日爾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它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确實遠不如西非許多沿海國家。那裡雨水充沛,土地肥沃,常年到處有野生香蕉、芒果、椰子、猴子面包果,等等。人們餓了可以摘這些野果充饑,渴了有甘甜的椰子水喝,雖談不上生活得好,但總不至于餓死、渴死。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的一位上司人曾自豪地給筆者講過一個故事:傳說很久以前,他們那裡有兩位老者在路上相遇,便在路旁坐下閑聊起來。當他們起身道别,準備各自繼續趕路時,發現他們所持的兩根拐杖已經在地裡紮根了。這當然是個神話,但它說明該國的自然條件之優越。然而,尼日爾沒有這樣好的條件,有的卻是酷熱、幹旱、風沙、災荒等。正如尼日爾朋友所說:“在尼日爾,你若不辛勤勞動,就隻有餓死、渴死!”

尼日爾人民在如此惡劣的自然地理環境下,為求生存和發展,長年累月與天地搏鬥,努力征服和改造自然。正是這樣嚴酷的環境造就了尼日爾人民勤勞、淳樸、勇敢、頑強和艱苦奮鬥的性格。

-End-

文字 | 《西亞非洲》

作者 | 邢耿

圖檔 | 源自網絡

編輯 | 外交官說事兒 小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