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央行定調:5月份最新貸款利率公布,降息預期落空,該如何解讀?

5月22日上午,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5月22日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

1年期LPR為3.65%,5年期以上LPR為4.3%。

以上LPR在下一次釋出LPR之前有效。

央行定調:5月份最新貸款利率公布,降息預期落空,該如何解讀?

資料顯示,自2022年8月LPR非對稱性下調以來,LPR已經連續8個月“按兵不動”。

此次5月LPR報價不變,系連續第9個月持穩。

央行定調:5月份最新貸款利率公布,降息預期落空,該如何解讀?

在此之前,5月15日央行開展1250億元MLF操作,本月MLF到期量為1000億元,這意味着本月央行實施了250億元淨投放。

5月MLF操作利率為2.75%,與上月持平。

作為LPR的利率錨,5月MLF利率保持穩定,使得本月LPR下調的機率大幅降低。

資料顯示,自2019年8月LPR改革以來,1年期LPR一共下調8次累計下調66bp,5年期以上品種共下調6次累計下調55bp。

其中,2022年5月是唯一一次單獨下調5年期以上品種;

2022年以來,5年期以上LPR報價已經下調三次,累計下調35bp。

LPR按兵不動,該如何了解與解讀?

央行定調:5月份最新貸款利率公布,降息預期落空,該如何解讀?

1

基礎溫習:LPR的定義和意義,以及和經濟現實的關系

LPR俗稱“貸款基礎利率”,特點:

1、不同資質的人/企業找銀行借錢,銀行提供的利率也不同。

2、由18家銀行上報,每月20号重新報,并在當天計算後公布,相當于每月20号是貸款利率的"姨媽日"。

舊的機制,容易被市場過分解讀,進而帶偏經濟走向。

新的機制(LPR)能保持價格穩定,降低通貨膨脹的幾率,是更科學、更精準的“風向标”、“指南針”、“導航”。

自2020年初開始,中國貸款的利率由之前的基準利率上浮的計算方式,改成了LPR加點的方式。

根據2020年國中國人民銀行的公告,要求房貸的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原則上應于2020年8月31日前完成。

LPR,也就是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oan Prime Rate, LPR),是由具有代表性的報價行,根據本行對最優質客戶的貸款利率,以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貸便利利率)加點形成的方式報價,由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計算并公布的基礎性的貸款參考利率,各金融機構應主要參考LPR進行貸款定價。

LPR,取代原有的固定利率,成為了中國金融市場和貨币環境的新規則:

央行定調:5月份最新貸款利率公布,降息預期落空,該如何解讀?

中國的LPR兩個類型:

短期(1年期)關聯消費和流動性;

長期(5年期以上)關聯的就是房貸。

央行定調:5月份最新貸款利率公布,降息預期落空,該如何解讀?

2

LPR連續9個月“原地踏步”,釋放了怎樣的信号?

5月LPR報價不變,符合市場預期,主要原因是當月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利率未做調整,LPR報價基礎穩定。

與此同時,2023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淨息差降至1.74%,較上季度末大幅下行0.17個百分點,降幅相當于2022年全年水準,下行幅度較大,再創有曆史記錄以來最低點。

由此,盡管近期銀行同業存單到期收益率等市場利率下行較快,一些銀行也在下調存款利率,但仍難以抵消淨息差大幅收窄帶來的壓力,目前階段報價行壓縮LPR報價加點的動力不足。

客觀來說,讓一衆高呼國家利率下調的所謂經濟學家和觀點,又一次被打臉了。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LPR保持政策定力,結合經濟現實需求來看,央行或将更多依靠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來實作“定向降息”,在降成本的同時兼顧調結構,實作差異化精準支援。

如在“有進有退”的原則下,2023年1月央行新設兩項房地産政策工具,分别為800億元的房企纾困專項再貸款和1000億元的租賃住房貸款支援計劃,對于符合要求的項目和貸款,央行分别按照實際投入資金的50%、貸款本金的100%予以資金支援,利率均為1.75%,以低成本的資金助力穩地産和促轉型。

年初出台的首套住房貸款利率政策動态調整機制,也在穩定房地産市場平穩運作的同時,增加了樓市調控的精準度,避免各地出現明顯的冷熱不均現象。

LPR不變,經濟現實需求,那麼就對國家向特定領域和行業,進行定向精準灌溉和輸血,提出了要求。

沒有規模效應,那就需要追求效率效應了。

這或許是LPR按兵不動表現,最重要的信号所在了。

央行定調:5月份最新貸款利率公布,降息預期落空,該如何解讀?

3

趨勢研判:接下來中國LPR會有哪些可能走向,又對應怎樣的影響?

實際上,從中國當下銀行的利差來看,對于後續LPR下調,并沒有多少想象力可言:

目前商業銀行淨息差進一步快速收窄至1.74%的曆史低位,已處于警戒區域,對于銀行業可持續經營、繼續讓利實體空間和防範化解風險能力形成侵蝕。

後續觸發降息的重要因素,仍是經濟和融資修複的可持續性。

若消費複蘇的斜率不及預期、房地産鍊條持續難以實作良性循環、長期投資動能疲軟、民間投資繼續回落,以及居民部門信貸回暖再現反複等,年内或不排除仍存在小幅降息的可能。

但LPR的繼續調降,将主要取決于銀行息差表現情況。

除依賴于政策利率的下調外,最主要的還是要與負債端改善相比對,以保證銀行淨息差維持在相對平穩水準。

是以,理性預判:

未來一段時期,LPR大機率仍維持不變,新發放一般貸款和企業貸款利率可能會穩定在4.50%和4%左右的水準,下行幅度預計不會太大。

而存款端,有望通過進一步引導銀行機構壓降定期存款點差、管控高成本的3Y(年)以上定期存款續作規模、設定類活期存款門檻值、糾正同業存款套殼協定存款以及将結構性存款期權收益納入自律機制考核等方式來降低存款成本,進而從資負兩端來共同推動銀行淨息差和業績企穩。

這裡有一個邏輯,那就是存款利率還有下調的空間,但是LPR已經有明顯見底的特征。

整體金融規則環境當下的意圖非常明顯,那就是将固化在定存中的儲蓄,擠壓到經濟環境中,增加經濟環境中的流動性。

更重要的是,存款利率下調,很多人有誤解,認為讓老百姓存款吃虧,實際上普通老百姓的存款能有多大的流動性?

降存款利率,核心目的就是要打破當下中國金融環境中的資金空轉局面,讓大資金躺在資産增值上吃香喝辣的局面和慣性得到改善。

什麼隔夜拆借,議息存款這些老百姓接觸不到的金融套利工具,如果存款利率持續下行,難不成讓銀行割肉讓利?

另一個方面,提出一個問題給大家思考一下:

大家認為,經濟上行,市場火熱,國家對于貸款利率,應該會是一個怎樣的态度?

LPR保持不動,也是一種态度表達,對于當下中國經濟現實需求,國家能穩得住。

央行定調:5月份最新貸款利率公布,降息預期落空,該如何解讀?

普通人應該如何看清主線,指導行動?

目前經濟轉入回升過程,但基礎仍不牢固,短期内還需要繼續将市場主體信貸成本保持在低位,為經濟修複創造有利的貨币金融環境。

近期釋出的《2023年第一季度貨币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首次提出“保持利率水準合理适度”,并延續了中國人民銀行貨币政策委員會2023年第一季度例會“推動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和個人消費信貸成本穩中有降”的表述。

《報告》在專欄中指出,下階段,人民銀行将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币政策,合理把握宏觀利率水準,持續深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健全“市場利率+央行引導→LPR→貸款利率”傳導機制,為促進經濟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營造有利條件。

穩健主線不變,那麼對于老百姓和普通群體,該如何結合規則環境,指導行動呢?

幾個觀點分享:

1,存在債務杠杆的,遵循利差原則,當下就是修複個人和家庭負債表最合适的階段,這沒有争議。

2,中國的存款利率即使繼續下調,放到全球來看,也是屬于可觀那一檔的,是以,從個體和百姓的角度,不用在意販賣焦慮的觀點和說法,不用考慮什麼通貨膨脹的言論,在經濟不确定性和信心共識尚未恢複以前,保持儲蓄習慣很有必要。

3,LPR上調,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經濟信号,經濟上行,國家才有提高利率的底氣和動力。

考慮到貨币運作的滞後性,隻要LPR見漲,那麼什麼創業,投資,擴大經營,貸款買房等等行為,才有意義。

而不是和一些所謂經濟學家說的什麼LPR下行,是買房好機會,典型誤人子弟,帶人入坑。

這就是最樸素,最務實,并且适合中國的經濟理論。

保持對經濟動向敏感,跟進經濟政策和規則變化,是在任何經濟環境中實作生存,謀求發展,必備的基礎認知和習慣。

大概就這麼些分析,LPR保持不變,國家有國家的考量,而且,在樓市明顯轉向低迷和冷清的當下,這樣的按兵不動,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态度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