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做号者産業化運作,内容平台是放水養魚還是清理門戶?

近日出現不少關于“做号者”的報道,我想這是内容創業過程中的必然。在内容創業如火如荼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平台啟動了豐厚的分成和補貼計劃。企鵝媒體平台芒種計劃更新到2.0補貼資金從2億擴大到10億,阿裡大魚計劃增加10億短視訊補貼整體補貼達到20億,今日頭條去年拿出了10億補貼短視訊……打車大戰之後網際網路就出現了“無補貼、不平台”的風氣,内容平台進入補貼大戰之後,人們俨然發現一座新的金山,魚貫而入開啟淘金之旅。

今天,不同内容平台都公布了内容創作者數量。最新資料是,頭條号和百家号在20萬以上,一點号在15萬以上,企鵝号和鳳凰号在10萬以上。數十萬的内容賬号中,即有具備内容生産力的創作者,也有想要賺快錢的羊毛黨,我還接觸到不少大學生開通自媒體賬号賺點零花錢——網賺這個概念并不是今天才有,但從來沒有一種賺錢方式有今天這麼容易,隻要你能生産内容甚至隻要你能搬運内容,都有機會從平台分到錢。正是因為此,也出現了“做号者”以及“做号公司”,今天我還看到一個招聘廣告:做号公司招聘寫手,閱讀量超過5萬報酬是5元/篇,10萬+爆文則有10%的提成,對此有人感歎:文人幹不過生意人。

這些現象在我預料之中。打車大戰期間,騙補司機褥走了程維們的羊毛;外賣大戰之時,餐廳老闆騙走了王興們的補貼。這些騙補專業戶不乏有被判刑的,但大多數都平安上岸——或許現在已加入做号大軍。與騙取平台補貼的做法不同的是,“做号者”隻要不造謠傳謠或者惹是生非,就沒有違背任何法律法規,甚至說他們利用了平台的制度漏洞都算不上——因為他們完全在平台制度之下運轉,才能夠得到分成或者補貼。要怪,就隻能怪平台制度不完善。

2016年興起的移動内容平台大幅降低了内容生産門檻,就跟專車App降低出行服務的門檻一樣。傳統的傳播是隻有少數人有内容創作和分發的權利(部落格缺乏分發管道),現在的内容生産和傳播都成為越來越多人可以參與的事情。降低門檻的同時,增加了内容供給,進而滿足并刺激内容消費需求。 “做号者”則是“放水養魚”階段的必然。但長遠來看,内容的供給最終會從追求數量進化到更新品質。

合理的收益配置設定機制引導内容創作

對于内容平台而言,對于“做号者”的存在想必是心知肚明的,但也不會聽之任之。現在内容供給已經達到一定量級、市場格局第一陣營日益明朗,内容平台必然會做減法、清理門戶,優化内容品質。然而要做到這一點不可一蹴而就,内容平台已在通過種種手段打擊那些無法真正生産優質内容的創作者,確定使用者的消費體驗,同時維護平台生态健康。

解鈴還須系鈴人,對于内容創作的引導,一個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收益配置設定機制的合理化——即要讓那些潛心創作、具有持續生産力、肯為内容和使用者負責的原創生産者得到回報甚至激勵,也不給那些投機取巧的“做号者”一絲可乘之機。

由UC訂閱号更新而來的阿裡大魚号、企鵝媒體平台、今日頭條等内容平台均在這一點上努力。

他們都在積極地投資真金白銀激發内容生産力。百家号宣布的分潤金額是100億,大魚号、企鵝号和頭條号的現金補貼金額分别是20億、10億和10億,後面這三家平台均有保底計劃,大魚在分成之外額外獎勵1萬元,企鵝号分成補貼保底5000元,頭條千人萬元計劃則是補足1萬。不過,盡管投資金額看上去都是幾十億,但不同平台給人的感覺還是完全不同的。

前幾天我收到了阿裡大魚3月份的大魚獎金(前身為W+量子獎金,UC訂閱号4月已更新為阿裡大魚号),金額是1萬元,這是我第四次獲得這筆獎金,朋友圈不少自媒體都在曬這個成績單。近日我還入選了企鵝媒體平台的5000元保底計劃。除了UC大魚和企鵝外,其餘平台均是基于傳播效果的分成。從科技圈内自媒體回報來看,大魚号最為大手筆,在廣告分成之外再給自媒體發獎金,補貼生産者鼓勵優質内容生産決心很大;企鵝号同樣力度很大,采取跟閱讀量直接挂鈎的補貼和分成制度,最近引入保底計劃;頭條分成金額反而開始下降或許與頭條号數量變多有關,千人萬元計劃一次性圈定之後加入機會很小;一點的點金計劃如果入選機關閱讀量的收益很高;百家号的分成則大部分流向了傳統站長。

做号者産業化運作,内容平台是放水養魚還是清理門戶?

不過,“羅超頻道”在所有平台的月均廣告分成金額在1000元以内。這可以了解——我的内容是to B行業内容,本身閱聽人就窄,話題專業,資料不好,補貼和分成自然不多,是以阿裡大魚計劃這樣的保底對于to B内容創作者還是很有意義的。阿裡大魚釋出的最新報告顯示,收益TOP100賬号,就是真正分到“大錢”的都屬于大衆話題,體育和娛樂占比最高為9%,其次是遊戲、曆史、社會、汽車均占比8%,之後是攝影、幽默、均是、時尚、科技和育兒等等。是以,對于内容創作者而言,如果想要“拼傳播”從平台分錢就可以考慮這些類目,還有長尾類目也占了12%。

做号者産業化運作,内容平台是放水養魚還是清理門戶?

補貼是否可持續?規模補貼我認為是不可持續的,BAT不是印鈔廠,但是,我認為“保底計劃”這樣的方式有長遠價值——這樣可以保證平台垂直優質内容的創作,内容不能唯閱讀量至上,平台也不能唯閱讀量至上。uc大魚等平台未來可能會繼續保留一定比例的補貼,隻不過不會像現在這樣每個月給近千個賬号月均萬元。UC現在人工稽核“入圍者”給其頒獎,就是為了引導優質内容創作,其還通過對賬号分級,給不同賬号不同比例的廣告分成,引導創作者生産内容。

做号者産業化運作,内容平台是放水養魚還是清理門戶?

補貼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資料顯示4個月以來,UC原創賬号累計總收益已達到3132萬,4月獲得收益的原創賬号數量較上月實作52%增長;五星賬号累計廣告總收益2286萬,累計創作獎金激勵金額3965萬。UC還在加強補貼,比如實行原創内容收益翻倍機制,再比如加強短視訊内容的收益。企鵝媒體平台在公布芒種計劃2.0時宣布,過去一年企鵝号的數量從最初的1.3萬個增長至目前的20萬個;平台中的内容品類從 140 個增長到 2000個;短視訊播放量也從0.78億增加到20億。

是以,做号者的出現,是因為補貼和分成機制的出現,可以分到錢了,他們自然魚貫而至。但隻要合理的調整收益配置設定機制,就完全可以封死“做号者”的通道。

還能如何避免被做号者薅羊毛?

有作弊的手法就有反作弊的手段。除了通過合理的收益配置設定機制來確定平台内容品質之外,還可以從以下兩個次元入手來避免做号者通過垃圾内容和低劣手段營運導緻劣币驅逐良币。

1、算法與人工結合的分發機制。

機器可以勝過最聰明的圍棋選手,但在許多事情上人類比機器更聰明。比如在内容分發這件事情上,如果平台分發過度依賴算法,就會給做号者留下可趁之機,因為他們知道如何騙過機器的原創識别算法,他們知道什麼内容更可能爆發,他們特别擅長在标題這樣的點上投機取巧,或者說采取人海戰術,一天創作上百個内容去“撞爆款”——有些平台有發文數量限制,然并卵,因為做号者可能擁有成千上萬個賬号。

要確定内容品質,平台就必須重視人的力量。人有價值觀和審美趣味,比機器能能判斷内容品質。但人有時候會犯錯,會疲勞,會有情緒,會有偏見,甚至可能有腐敗,是以要進行合理的分發必須采取人工與算法結合。在引入人工的同時,加強原創保護機制,加強對僞原創、做号者的打擊力度也至關重要,這些都是管理層面的措施。

2、使用者回報評論機制的強化。

比如今日頭條引入對标題黨的舉報機制就有效打擊了标題黨,再比如還可引入對做号者的舉報,低質内容、洗稿内容、洗思路内容的舉報,再結合人工判斷來決斷。再比如可以根據使用者正面評論,互動等資料的分析來判斷一個賬号的真實情況。随着人工智能技術日益成熟,相信這項技術會被應用在對使用者評論和内容品質的分析上,確定優質内容得到最好的傳播,讓做号者隻能成為小衆的存在。

話說回來,“做号者”并不是移動内容創業之後才出現的新生事物。最早的網際網路内容生态是WEB網站,圍繞着搜尋引擎的作弊是一門學問,今天的做号者很多是當年的“站長”,他們搭建了海量的、五花八門的網站,從搜尋引擎等入口獲得垃圾流量,同時還會在網站上貼上百度聯盟等廣告賺取補貼。相似的生意,不同的平台,“做号者”在今天成為熱門話題,倒也說明站長時代真的是過去了。新的内容時代來臨,推倒重來之際充滿着機會,與其隔岸觀火,何不深入其中?

微網誌@網際網路阿超

微信 羅超頻道(luochaotmt)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