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梁穩根卸任,周期下的三一重工,離萬億目标還有多遠?

當三一旗下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1萬億的時候,就可以憑“萬億市值紀念券”一次性拿到100萬獎金!

上面這個“誘人”的獎勵,是三一集團的創始人梁穩根在2月28日時定下的,而這也同時是三一重工開啟“第三次創業”的重要時刻。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還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這位才剛定下萬億目标的商業巨頭,居然選擇退居幕後了。

梁穩根卸任,周期下的三一重工,離萬億目标還有多遠?

5月15日夜晚,三一集團官微釋出消息,稱梁穩根由于年齡原因不再擔任三一集團董事長職務,不再負責集團日常營運排程工作,不再坐班,也不再參與外事活動。在消息披露之後,媒體和投資者對此都是争論不斷,除了讨論梁穩根卸任的原因之外,大家更為關注的自然是沒有了梁穩根的掌舵,三一集團這艘“巨艦”未來将會駛向何方。

實際上,雖然梁穩根在此前定下了讓人振奮的萬億市值目标,但三一集團如今的處境卻并沒有那麼樂觀。

最近幾年,随着整個工程機械行業邁入下行周期,作為行業龍頭的三一集團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以旗下的三一重工為例,近兩年三一重工的業績連續下滑,2022年淨利潤大跌了64.49%;在股價方面,截至5月22日收盤,三一重工股價報收16.09元/股,和2021年時的最高點49.25元/股相比,如今三一重工的股價已經“膝蓋斬”,市值則大幅縮水超2800億。

很顯然,目前三一集團正受制于周期下行的“桎梏”,而如今梁穩根突然卸任董事長,更是讓三一的未來充滿了“迷霧”。

機械巨頭的“三次創業”

20世紀90年代,國内經濟邁入高速發展階段,一棟棟的高樓在城市間拔地而起。

然而,工地上大多數的重型機械——從挖掘機到混凝土泵車再到起重機,基本上都是從外國進口而來,國産重型機械因為技術落後,遲遲得不到發展;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由梁穩根創辦的三一集團橫空出世,頂起了國産重型機械的一片天。

關于三一集團的發展史可以概括為“三次創業”。1983年,從中南礦冶學院畢業後的梁穩根被分到了兵器工業部下屬機械廠——洪源機械廠,在外人的眼裡這份工作絕對稱得上是“香饽饽”,但年輕的梁穩根卻并不安分,1983年梁穩根抛下了手中的鐵飯碗,和唐修國、毛中吾、袁金華三位“工友”一起從機械廠裡辭職,毅然選擇了下海經商創業。

梁穩根卸任,周期下的三一重工,離萬億目标還有多遠?

不過,梁穩根的創業路并非一帆風順,四個人一起先後賣過羊、賣過酒,為做生意橫跨了整個中國,但都沒有成功。

還好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次機緣巧合下,梁穩根得知焊接材料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于是東拼西湊借來了6萬元,創辦了漣源茅塘焊接材料廠,這才算正式打開了經商的大門;在大學老師翟登科的幫助下,材料廠成功研發出105銅基焊料并借此大獲成功,5年過後焊接材料廠已經成為了當時湖南婁底最大的民營企業,這便是三一集團的“第一次創業”。

雖然材料廠在當時已經算非常成功,但梁穩根卻并未打算就此止步。經過兩年的調研之後,梁穩根提出了“雙進”戰略:進入中心城市——長沙;進入大行業——裝備制造業。1993年,梁穩根将企業更名為“三一集團”,将漣源的材料廠改造為“三一材料集團有限公司”,并将總部搬到了湖南省會長沙,由此正式開始了“第二次創業”。

跟第一次創業相比,梁穩根的第二次創業其實更為艱難。由于技術落後的原因,當時國内的重型機械基本都隻能從外國進口,卡特彼勒、日立等國際巨頭霸占了大部分的國内市場,再加上還有大量的國有重型機械廠相競争,梁穩根選擇進入裝備制造業無疑等同于夾縫中求生存,然而就是在這種大環境下,三一集團卻憑借着拖泵産品成功打開了局面。

據媒體描述,在做出進軍裝備制造業的決定之後,三一集團将漣源材料廠賺到的大部分錢用于支援混凝土泵車的生産,憑借着“死磕”的精神開發出了混凝土泵送系統,5年後三一集團的拖泵産品年收入超過2個億,并最終拿下全球近四成的市場佔有率;而後,三一集團又進入挖掘機市場,并在挖掘機市場一路厮殺,成為全球機械行業的龍頭。

今年2月28日,梁穩根提出三一将開啟第三次創業,并定下了“萬億市值”目标——旗下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1萬億。

在具體内容上,三一集團第三次創業的目标被細化為“333、366”——3000億銷售額、30000名工程師、3000名勞工;工程機械、港口機械、煤機礦車成為世界第一,風能裝備、新能源商用車、石油裝備、電池裝備、氫能裝備、光伏裝備成為中國第一,工業網際網路、動力電池、光伏産業、建築工業化、環保裝備、投資協同實作破局。

不過,跟前兩次創業不同,伴随着梁穩根在2月卸任董事長一職,三一集團的“第三次創業”失去了最重要的舵手。

難以擺脫的周期“桎梏”

雖然梁穩根在2月開啟第三次創業并喊出“萬億市值”的目标,但實際上三一重工的處境卻并沒有樂觀。

正所謂“萬物皆有周期”,工程機械行業自然也是如此。重型機械主要被用在房地産和基建投資前端的土木工程,整個行業跟房地産以及基建行業的投資情況高度相關,而且也跟國内經濟發展的重心也有很高的關聯性。

過去十年裡,工程機械行業曾在2012—2015年進入過短暫的下行周期。在當時基礎建設和房地産投資雙雙收縮的情況下,行業衰退十分明顯,而作為行業龍頭的三一重工更是首當其沖。根據資料統計,三一重工的業績從2012年開始快速下滑,到2015年時營收已經腰斬至233.6億,淨利潤更是跌到了僅有不到500萬,經營頗為慘淡,甚至還爆出了降薪、裁員等新聞。

梁穩根卸任,周期下的三一重工,離萬億目标還有多遠?

不過,在經曆了短暫的下行周期之後,2016年随着樓市監管放松、棚改貨币化以及地方政府大力推動新城建設的推動,基建和房地産投資開始大幅回升,而高度相關的工程機械行業也迅速回暖。根據媒體統計,2019年國内挖掘機銷量為220643台,已經超過了2011年的曆史峰值;2020年國内挖掘機銷量更是達到了292864台,繼續創出了新紀錄。

作為行業龍頭,三一集團也是本輪工程機械行業“大繁榮”的最大獲益者。根據财報顯示,2020年三一重工的營收從去年的762.3億躍升到了1001億,直接突破了千億營收大關,營收增速高達31.25%;淨利潤也達到了139.5億,創出了曆史新高;而在股價方面,2021年2月三一重工股價創出了曆史最高點——49.25元,總市值直接突破了4000億,表現頗為亮眼。

不過,上升周期總會有結束的時候。進入2022年,伴随着房地産行業的“入冬”,持續了5年多的工程機械行業“大繁榮”也邁向結束。根據中商産業研究院整理的資料顯示,2022年國内工程機械行業處于下行調整期,疊加經濟增速放緩、新冠疫情反複、工程有效開工率不足等因素影響,國内工程機械市場需求大幅減少,行業營收将從9000億降至8500億元。

在行業進入下行周期之後,三一重工也并未能像大家預期那樣能夠穿越周期。從财報來看,近兩年三一重工業績下滑明顯,其2022年的淨利潤僅有42.73億,下滑幅度高達64.49%;而從股價來看,截至5月22日收盤,三一重工股價報收16.09元/股,和2021年時的最高點49.25元/股相比,如今三一重工的股價已經“膝蓋斬”,市值則大幅縮水超2800億。

很顯然,如今的三一重工正如2012年那樣,再次被周期的“桎梏”鎖住。而在這樣的背景下,三一集團想要實作“萬億市值”的目标,顯然是非常困難了。

“萬億市值”還有機會嗎?

從目前來看,如今的三一集團想要實作“萬億市值”目标,顯然是非常困難的。

股價和市值往往是公司經營狀況的展現,最近兩年受業績持續下滑的影響,三一集團的三家上市公司股價紛紛回落。

截至5月22日收盤,三一重工的市值為1365億,三一重能的市值為410.8億,而在港股上市的三一國際市值為348.1億港币,換算成人民币也才310億,三家上市公司加起來的市值還不到2100億,距離萬億市值顯然還有很遠的距離。

很顯然,隻有業績回升、經營狀況轉好,三家公司的股價才能夠止跌返漲,三一集團的“萬億市值”目标才有實作的可能;而從當下來看,三一集團想要扭轉持續轉弱的經營狀況,“出海”或許為數不多且可行的方法。

梁穩根卸任,周期下的三一重工,離萬億目标還有多遠?

在此之前,很多的機構投資者都認為,三一集團能通過國際化業務來擺脫中國房地産和基建周期的影響,甚至包括三一集團自己也是這樣認為。根據三一重工此前定下的目标顯示,其計劃十四五期間(至2025年)能夠實作海外收入100億美金目标,而2020年公司海外收入為141億,占總營收比重為14.20%,換而言之三一重工每年的海外營收需要增長30%以上。

根據中商産業研究院整理的資料顯示,2022年工程機械國際市場競争優勢繼續提升,出口額大幅度增長。全年出口額在2021年創紀錄的340億美元基礎上,再次創新紀錄,達到443.02億美元。出口額淨增在上年超過130億美元的基礎上再次淨增102.8億美元,兩年淨增額達233.4億美元,很顯然海外業務已經成為三一集團乃至國内整個重型機械行業的“解藥”。

不過,就從目前來看,雖然海外業務的營收一直在增長,但想要将三一集團帶出困境顯然還是非常困難的。

根據财報顯示,2022年三一重工的國際業務營收為365.7億,占營收的比例為45.7%;而在2021年,三一集團的國際業務營收為248.5億,占營收的比例為23.41%,短短一年時間,其國際業務營收增長超過了100億,營收占比提升超過20%,很顯然三一重工的海外業務正在持續發力。不過,從最終結果來看——2022年三一重工的營收下滑了24.38%,淨利潤則下滑了64.49%,而且淨利率也從2020年的15.97%跌到了5.5%,很顯然海外業務并非三一集團真正的“解藥”。

從種種迹象來看,随着行業邁入下行周期,三一集團想要在短期内達成“萬億市值”目标将會很難,而随着“舵手”梁穩根突然卸任董事長,更是讓三一集團的未來充滿了“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