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物館引領美好生活,這三個地區如此行動

作者:環球網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國際博物館協會将今年的主題定為“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博物館作為建構人類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一環,于無形間滋養着我們的心靈。《環球時報》記者通過全球三個地區博物館的特色,展示博物館的最新發展趨勢及其與城市文化競争力之間的關系。

北歐用博物館改變城市腔調

說起挪威,人們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一個以壯麗自然風光著稱的北歐國家,那裡擁有令人驚歎的峽灣和雪山。但近年來,挪威希望改變人們的固有印象,不遺餘力地在博物館建設上投入巨資,緻力于将首都奧斯陸打造成北歐地區充滿活力的文化中心,甚至引領奧斯陸向全球文化之都轉變。

過去十年,奧斯陸經曆了巨大變化,開放了一系列富有創意的文化機構,包括标志性的奧斯陸歌劇院、創新的蒙克博物館以及挪威國家博物館。這些文化機構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也鞏固了挪威作為文化創意和創新中心的聲譽。

數十年來,與峽灣中那些崎岖多石的海島一道,奧斯陸往往被外媒嘲笑寂靜冷清、過于昂貴,有時隻是遊客前往山脈或奔赴遊輪的中轉點。在多年努力下,挪威國家博物館館長卡琳·海因茲博炫耀道:“挪威遠不隻有峽灣和山脈,今後人們來參觀的時候,這一點會成為一個驚喜。”

2008年,奧斯陸歌劇院正式開放,它引人注目的外觀設計和世界級的表演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遊客。奧斯陸另一個重要的文化機構是蒙克博物館,它耗資約3億挪威克朗(約合1.95億元人民币),該博物館收藏了4.2萬件有關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的展品,包括其知名作品《呐喊》。如今,該館已成為奧斯陸及周邊地區群眾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2年6月,投資成本超61.5億挪威克朗、面積超5.5萬平方米的挪威國家藝術、建築和設計博物館正式開放。作為北歐地區最大的博物館,該館擁有從中世紀到現代約10萬件的展品,進一步增強了奧斯陸作為國際文化城市的地位。

在挪威,投資建設新博物館和文化區被視為北歐地區文化中心戰略的關鍵部分。蒙克博物館傳播總監施約爾伯格表示,文化是挪威人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她表示,“博物館和文化機構反映了我們的價值觀、曆史和我們對未來的渴望。”奧斯陸市議員麗娜·瑪麗安·漢森說,“過去,奧斯陸的城市營銷大多基于峽灣和山脈。現在,我們越來越關注将自己作為文化之都的營銷亮點。”《奧斯陸城市狀況》報告指出,奧斯陸作為一個商業城市正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建立博物館和文化項目讓奧斯陸更具國際影響力。奧斯陸市長雷蒙德·約翰森說他很樂觀,“我們在竭盡全力,将奧斯陸放在國際(文化)地圖上。”

很明顯,挪威成為北歐地區文化中心的努力已經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在國際上,挪威的博物館項目和其他文化成就在媒體上得到了廣泛的報道。例如,《紐約時報》稱,新的蒙克博物館是一座“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立築”,并稱贊其“驚人的現代”設計。《藝術報》稱挪威國家博物館為“北歐地區首屈一指的藝術、建築和設計博物館”。

通過文化投資推動經濟增長、促進民族認同、提高生活品質及全球影響力,同樣在其他北歐國家形成廣泛共識。據了解,僅有約550萬人口的芬蘭擁有1000多家博物館,其中全年開放的有300家,其餘的僅在夏季開放。近年來,芬蘭在推動博物館建設方面采取了不少新舉措,比如推出博物館年卡,相比于歐洲博物館普遍高昂的門票,普通使用者用76歐元就可以參觀全國的博物館;還有許多博物館推出了免費參觀日。

5月20日,芬蘭第三大城市坦佩雷迎來一年一度的“博物館之夜”活動。當地居民塔佩尼今年剛剛退休,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活動的時候,參觀博物館的市民人數衆多,從老人到孩子,各個年齡層的都有,他很高興看到這樣的場面。

此外,2019年,瑞典斯德哥爾摩國家博物館進行了重大翻新和擴建,展覽面積增加了50%。在丹麥,新的安徒生博物館2020年在歐登塞開幕。

随着北歐各國繼續加大對博物館等文化基礎設施的投資,必将進一步促進北歐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對話合作和文化交流。

美國移動博物館走進社群、學校

差別于傳統的吸引觀衆走進博物館的方式,移動博物館主動将藝術帶向觀衆。而這種形式最先出現于美國。

随着社群參與型藝術的興起,美國一些博物館開始探索非傳統的展覽方式。移動博物館這種獨特的展覽方式,推動了博物館與社群、公衆的緊密聯系。移動博物館的興起,與20世紀7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的興起不無關系。彼時,呼籲社會包容少數族裔、婦女兒童和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的聲音高漲,博物館作為重要的文化資源在促進社會平等、緩解文化服務配置設定不均方面作出重要貢獻,開始将承載着曆史、藝術和科學的各類展品和知識通過移動博物館帶給人們,而不需要觀衆再長途跋涉專程前往博物館參觀。

成立于1976年的得克薩斯少數民族工程聯盟是一家非營利組織,該組織擁有兩座移動式“理工”(STEM)博物館,它們是由超大型的皮卡加上超長的拖車構成的“科學移動站”。被稱為“開路先鋒”的STEM移動博物館每年能接納數千名得州學生參觀。

移動博物館這種展覽形式往往都是以“開路先鋒”這種形态存在的。博物館最初是将部分展品搬到房車、公共汽車甚至是大篷車上,開往學校、圖書館、老年中心和鄉村社群等地進行為期數天的流動展覽。随着技術進步,展覽内容得到極大擴充,博物館可以将館藏以3D模拟的數字化形式直接帶到觀衆面前。還有不少移動博物館增加了動手實踐和藝術創作等項目,讓人們親身感受藝術與科學的精彩之處。

要說移動博物館中名氣最大、影響力最廣的,當數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旗下的移動博物館。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曾經一度因風靡全球的電影《博物館奇妙夜》而被人們熟知。這座博物館中不僅有1:1還原的巨大藍鲸模型,還為展出的世界各地動物、不同種族的人類模型營造了貼合事實和史實的模拟環境。而這豐富的展出内容,都被博物館濃縮提煉後,複制在其移動博物館中。自1993年開始運作至今,自然曆史博物館的移動博物館到過紐約市的700多所學校、圖書館開辦免費展覽。

移動博物館這種形式如今已經被世界上許多國家應用。以“走向人群,走進人群”為原則,移動博物館正在通過其獨特的模式,讓更多沒有前往博物館的人感受人類文明的魅力。與此同時,有越來越多的高校也加入了移動博物館的行列,将研究成果以移動展覽的模式向各個社群推介。當人們擷取知識不再有門檻的限制,社會的公平和多樣化才能夠獲得更快速的發展。

中東興起博物館熱,夯實文化基礎

耗資10多億美元、費時20年的“大埃及博物館”,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全部對外開放,目前處于部分開館狀态。近日,阿曼“跨時代博物館”也順利落成,吸睛不少。2022年3月,卡達博物館主席謝赫·阿勒邁雅沙·阿勒薩尼宣布,該國計劃在多哈建立三間博物館,強調通過此舉,向成為藝術和文化中心的目标更進一步。阿拉伯媒體稱,在中東地區,許多國家大力興建博物館以夯實文化基礎,并對外展示國家的文化素養和軟實力。

中東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豐富的珍貴文物,但由于曆史、戰亂、走私等原因,許多文物流失海外。為此,中東國家千方百計追索流散國外的文物,并取得了一些成績。近年來,伊拉克國家博物館相繼從美國、英國追讨回了少數文物。埃及也不斷追回漂泊異國他鄉的文物。埃及還成立了“歸還文物總局”以及相關委員會和工作組,專門負責文物追索工作。

過去幾年,中東國家的博物館建設令人目不暇接。博物館在促進文化繁榮、推動旅遊業發展、激發民族自豪感、建構國際形象、提升國家軟實力等方面被寄予厚望,中東許多博物館也确實起到了相應作用。如卡達國家博物館成了網紅打卡地,但也有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一些博物館似有“噱頭”之疑,形式大于内容,并沒有實作興建的初衷。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丁隆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東國家非常重視民族文化的保護和民族身份的建構,卡達、阿聯酋等國的建國曆史不長,是以有必要打造一種國家認同感,而建立博物館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途徑。另外,這些國家曾經在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比較落後,當它們依靠出口石油、天然氣獲得巨額财富之後,便開始重視文化方面的建設,博物館對于它們的民族文化及文化層次的展現來說就是一個重要的載體。

【環球時報駐瑞典、芬蘭特派、特約記者 殷 淼 張 蕾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鄭 可 環球時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黃培昭 環球時報記者 王曉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