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國際乒乓賽降下帷幕,最令人注目的男單決賽在王勵勤和波爾間展開,最終波爾奪冠。從比賽内容看,很精彩,既有近台的短兵相接,前三闆幹淨利落;又有中 遠台飛毛腿飛彈你來我往,多回合難分高下,無愧世界第一,第二的稱号。總體評價:比正手,比中遠台對拉,比力量王勝一籌,但比反手,比近台快攻,比靈活性 波爾勝出,可謂旗鼓相當,各有千秋!對我們業餘選手,真是手心手背,魚與熊掌,狠不能把所有精華集于自身!
到底你是喜歡波爾呢,還是更喜歡王勵勤,我想各人的答案不會一樣。我這兒想要論證的是:你應該學哪位?
不妨給出我自己的回答:如果你反手好,追求正反均衡,兩面弧圈眼花缭亂的,你學波爾;如果你反手不強,突出正手,以一記爆沖置敵于死地的,你學王勵勤。為什麼這麼說,你聽我慢慢道來。
首先,我要論證的是:正反手不可兼得。這由人的生理決定。正手發力靠什麼?靠重心的巨幅移動,靠揮拍半徑的充分打開,靠整個身體的重量傾瀉。為了大家有個更深入的了解,我先來分析一下這三個精要。
有些人打球靠揮臂加力,永遠達不到高境界,隻會停留在初級階段。專業選手發力,都是靠身體發力。身體怎麼發力?靠重心轉換。那末,我要問:人的重心在哪 兒?搞清了這個問題,就搞清了重心如何轉換。說法很多,有說兩腳之間的,有說屁股的,有說肚臍的,我覺得這都是在平面内看問題,而沒有從立體來思考。我認 為每個人的重心位置都不一樣,要看你的站姿。如果你直直地站在那裡,你的重心在地面的投影一定落在兩腳連線的中點,如果你象張怡甯那樣上身微微前傾,你的 重心在地面的投影就在兩腳連線中點的稍前方,如果你象柳承敏,王勵勤那樣曲腿,翹屁股,深含胸,你的重心就在更前方!知道這個道理後,你再來看重心的轉 換。第一種情況,你選位站定後,無論你怎麼轉腰揮拍,假設你從頭頂向下俯視,你的重心不會動,始終在兩腳連線的中點,動的隻不過是你的臂和拍;第二種情 況,你轉腰的時候,你的重心開始動了,以你兩腳連線中點為圓心作圓弧運動;第三種情況,你的重心在地面的投影距兩腳中間更遠,轉腰時重心移動所作的圓弧半 徑更大!而重心移動發的力才叫“身體發力”。這就是為什麼柳承敏,王勵勤發力拉才叫爆沖,而你的弧圈軟弱無力的原因。這樣看來,你要學會爆沖,先得從站姿 學起!
再說揮拍半徑,那就是拍在地面的投影到腳中間的距離,既包含重心的投影長,又包含臂長,應該說,揮拍半徑越長,發力越酣。你看 柳,王爆沖時都是直臂沖的!馬琳有名的“下蹲弧圈”就是因為步伐不到位時直臂拉産生的後坐力使然。反過來,如果你不打開肘,你的正手發出的力總是要打折扣 的。
最後來看重量傾瀉。學過牛頓天體力學的人都知道,一個物體做圓周運動時,其動能與物體的品質,與運動軌迹半徑的平方成正比。是以 要想拍擊球時動量達到最大,不僅揮拍半徑要大,參與運動的物體要最重!如果你光靠手臂打球,參與運動的僅僅是手臂,如果你靠整個身體打球,參與運動的是整 個身體!品質孰打孰小一看便知。那末如何用整個身體打球?還是觀察國手的動作,正手強弧圈時,先是重心轉換到左腳,然後以左腳為支撐,将整個身體的右半部 掄出去!雙打時因為還原可以稍慢,這個動作更普遍,很多國手大力拉後人都跌到在地,有些為防跌到整個右腿往前大跨一步。馬琳的成名一絕側身爆沖後往往無法 還原也是例證。
說完這個後,我再來分析為何正反手發力無法兼顧。我隻能從大肢體來看,手腕,手指調節等小肢體動作無法細述。首先看手 臂運動:如前分析,正手要打開肘加長揮拍半徑,才好發力,而反手要小臂内收屈肘才易發力,兩者是一沖突。正手好的人還原姿勢是小臂打開,便于下一闆繼續用 正手;而反手好的人常态是小臂微收,便于下一闆繼續反手。你看,兩者完全相反。或許你會說:你好笨,你不會轉正手時以打開肘還原作準備,轉反手時以收肘還 原為準備姿勢?且不說這要靠準确的預判,非你我凡夫俗子所能為,即便是頂尖高手,在乒乓球這項快速運動中,要做到随勢而變也非易事。哪天出一全才,融波 爾,王大力為一體,集萬千寵愛于一身,那就一統天下了。
再看重心轉換:正手要達到巨幅移動,從右到左,從後到前,必然要求重心起始點 靠近右腿,否則你想,重心要是偏左,你引拍時要走很長的距離到右後,等你到位時,球已先到,你早失去了引拍空間,談何巨幅轉移?而反手打時,你起始重心要 中間偏左,才好發力,才有足夠的引拍空間,你看,兩者是不是沖突?
最後看重量的傾瀉。前面已說,正手發力要以左腿為支撐,将右半掄出 去;相反,反手發力必須以右腳為支撐點,将手臂及上半身(非左半身,因反手引拍起點一般在身前)掄出去。你看,這又是一對沖突。有一例證,你平時玩時,有 些反手好的業餘愛好者,他站位往往右腳在前,因為這樣反手發力較充分。
從上面的分析,你應該會同意我的觀點。再看波爾和王勵勤,波爾 的反手是一流的,他台内上手大多從反手起,還有他的反手反拉王的正手弧圈,令人歎為觀止。然後你看他的反手轉正手時,都沒有明顯打開肘的動作,(為什麼? 因為他還原的常态是反手拉,肘随時準備内收的。轉正手時不可能再有大的打開肘的動作,那是有背生理學的,隻能以轉動身體來彌補。是以反手強的,正手會稍 差。他反手靠臂,腕,指等小肢體發力,正手隻能靠腿腰背肩等大肢體來運動,這樣正反轉換才不會相克。象王皓,反手特強,台内側拉,台外反拉,令對手很怵, 但正手的小球就不行,因為小肢體的運動已經習慣反打了。)而是轉腰後,靠肩部的後擰打開引拍空間,再靠身體的前挺來發力。這是他獨一無二的标志性動作,以 此來彌補發力半徑的不足,很見效。因為他正手動作幅度小,很多人認為他是“内弧”,其實他是不得已而為之。王勵勤呢,他的正手可以和柳承敏一比,他的标志 性動作在CCTV5上廣告中經常播放,就是幅度大,身體發力,然後他轉反手時,就不夠靈活,發力和準确率就不夠,隻有退到遠台,預判正确時,他才能有反手 充分的引拍,才有有威脅的直臂反拉。近台他隻用反手擋,推,帶等小動作,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我的意思了,就是正反手不可兼得,你隻能“專一”而顧“其二”!大體說,你反手好的,現在開始起學波爾,你正手好的,去學王勵勤,一兩年後,你的水準或會大長。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believeit/archive/2008/05/08/2183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