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一入夏,朋友圈關于“熱”的嚎叫此起彼伏,人人都巴不得當初後羿把十個太陽都射下來,還今天一個秋高氣爽。
但仔細想想,我們今天總是嚷嚷“我的命是空調給的”,難道古人沒有空調就不活了嗎?
他們沒冰箱沒空調,沒手機沒電腦,不是既熱又無聊嗎?
有一說一,古人的生活遠比我們想象的要發達,有些東西我們以為古代沒有,其實人家早就用成居家必備了。
比如我們完全離不開的空調和冰箱。
先來看看這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戰國青銅冰鑒,據說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長得是有點嚴肅,但人家真的實用又環保。
▲ 動圖來源抖音@中國國家博物館
戰國青銅冰鑒由外面的方鑒和裡面的方尊缶組成,簡單來說就是大碗套着小碗,古代人想喝冰鎮酒了,就往大小碗的間隙裡裝上冰,然後在小碗裡裝酒,冰爽的美酒這不就有了嗎?
▲ 動圖來源抖音@中國國家博物館
這件冰鑒還配置了一把長柄青銅勺,主打的就是一個優雅。
有的冰鑒上會留有氣孔,夏天在裡面放冰塊,冷氣能從孔裡冒出來,坐在冰鑒周圍的人自然就涼爽了,有點冰箱空調一體機的意思。
你可能要問,那他們的冰是從哪來的?
沒有電力高科技,當然還是從大自然中擷取。
▲ 動圖來源抖音@中國國家博物館
在寒冷冬天,人們會到當機的江河上鑿大塊的冰,儲藏在冰窖裡,來年夏天再取出來用。周代還設定了專門的“冰工廠”,設定掌管冰事的職位“淩人”,可見涼快這件事,當時的王室還是很重視的。
不過,看看這做成青銅器的冰鑒,看看這大動幹戈的鑿冰行動,很明顯在當時社會普通人是用不起的。
後來冰鑒被不斷改良,有了瓷質的、木質的,用着更輕便,取材也更實惠,普通人終于也能借此消消暑了。
這暑是消了,但時間怎麼打發呢?
我們現在可以吹空調看個劇,古代人又都在幹嘛呢?
嗨,沒電有沒電的玩法,雖然他們沒有手機電腦,但他們有純淨裸眼天幕啊。
古代人特别喜歡搞天文,看《詩經》就知道,“綢缪束薪,三星在天”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三星”說的就是參宿中央的三顆星。至于“流火”可不是熱得快着火的意思,古代的“火”指的是心宿,古時七月後,心宿開始往西走下沉,天氣會逐漸轉涼。
除了《詩經》,我們應該還聽過許多古人為星星們取的名字:長庚、啟明、熒惑……
▲ 清 徐揚《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局部)
古人重視天文不是沒有原因的,畢竟每一次日出日落、月盈月缺和星象變化都可能會影響植物生長和鳥獸出沒,人們不得不“靠天吃飯”,多琢磨天象的變化。
也是是以,天文學成為了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的四大學科之一,我們今天還能看見許多領先于世界的天文文物。
比如天球儀,這台觀測天體的儀器,球面上繪着星宿和主要星雲星團,技術成熟一點甚至能像鐘表一樣報時,能顯示一天中太陽出沒的時刻和方位,甚至晝夜長度都能看出來。
再比如宋代的“天文圖”石碑。
一看過去密密麻麻,滿天星鬥都繪于其上,雙曲線勾勒出銀河,上面一共标注出了1434顆恒星,要知道歐洲國家到14世紀也才觀測出1022顆恒星,我們算是遠遠甩開他們,成為了當時的“天文大哥”。
透過這些躺在博物館裡的文物,古人生活的軌迹曆曆在目。
我們好像能聽到,某個夏天他們喝到第一口冷飲時發出的喟歎;又好像能看到,他們仰望着夜空,為即将到來的豐收季手舞足蹈。
博物館是這些故事的講述者,他們也一直在思考,要用什麼方式講述,才能讓更多人願意傾聽。
剛過去的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而今年的節日主題是“博物館、可持續與美好生活”(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 being)。
在這個國際博物館日,抖音平台上線了“在博物館遇見美好生活·博物館文創新品推廣周”。這個活動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文物報社、抖音集團主辦,抖音電商、文博線上承辦,邀請了全國62家博物館帶來千款文創産品,讓更多年輕人願意走進文物,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
抖音與博物館的關系一直都很密切,做過“雲看展”的活動,推出過文博類特效。
今年年初,抖音電商“看見手藝計劃”推出的“文創年貨節”更是讓許多年輕人大喊“過了個文化年”。
參與這次活動的博物館裡,也包括被稱為我們國家“文化客廳”的中國國家博物館。
前面介紹的冰鑒、天球儀和天文圖正是來自國博的館藏,這個成立于民國元年的博物館,建築面積有近20萬平米,差不多有28個足球場那麼大,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擁有143萬餘件藏品,涵蓋各種類别,我們耳熟能詳的後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等文物,現在就待在國博呢。
這幾年來,國博一直在關注,如何讓博物館走出固有場地,走到大衆視線中來,直到他們開始在抖音上,以短視訊和直播的方式科普曆史知識。
他們介紹“中華第一龍”,介紹青銅禮樂制度,介紹甲骨文上的秘密,告訴我們“何以中國”。
▲ 動圖來源抖音@中國國家博物館
因為知道“博物館+網際網路”的模式更适合當下,是以國博也将他們的文創品牌“國博衍藝”搬到了抖音電商。
在這次活動期間,國博的文創官方店鋪“中國國家博物館旗艦店”入駐抖音電商。
在店鋪裡,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原本安靜地“躺平”的文物們不再隔着展櫃,它們變成吃的、用的、玩的,變成可以放在書桌上,随時把玩的可愛擺件。
在問到國博對于文創的看法時,他們提到,其實大家願意去關注文創,是看重了文創背後承載的深邃文化,這也是博物館希望看到的。
“我們也想向使用者講述在産品背後的文物故事,真正做到“讓文物活起來,講好中國故事”。未來,我們也希望可以借助抖音和抖音電商的影響力讓優秀中華文化走出國門、通過精美的文創産品,讓更多海外閱聽人了解國家博物館,了解中國的文化。”
這次的“博物館文創新品推廣周”上,除了國博看重的“杏林春燕”“海晏河清”系列,我們還能看到很多熟悉的圖像:
距今快一千年的天文圖,被拓在了秋影金波節慶禮盒和鬥轉星移小夜燈上,餐具是精緻的金色,有熠熠生輝的美感;
燈具上還原了二十八星宿和那1434顆恒星,旋轉起來還真能投射出“蓬荜生輝”的效果。
即使鬥轉星移,我們也能和古人看向同一片夜空。
大觀園紙雕燈則是結合剪紙藝術,重制了《紅樓夢》裡的經典場景,疊加了7層高透光紙片,一開燈就是薄如蟬翼、朦胧交錯的暖色調,好似聽到了細水流長的紅樓私語。
最可愛的一件文創當屬這個一日千裡擺件,一個巴掌那麼大,手工燒制,以“盠駒尊”青銅器為原型,眼神呆萌,頭高昂着,像站軍姿一樣筆直。
這麼一隻積極向上的小馬駒擺在案頭,打勞工的精神狀态都能飽滿許多。
文物是沉默的,但它所附着的情感十分喧鬧,從千百年前到今天,完成了一場漫長的接力,來到我們面前。
而今天我們看到的文創,是下一支接力棒,它們每一次接力,都讓文物更生動鮮活一分,也讓曆史更嶄新亮堂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