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産車和合資車差距究竟有多大?比亞迪車主的感受,實在太真實了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内,國産車基本上就是“山寨、低質”的代名詞,2012年以來,國産車迎來蛻變,其進步有目共睹,其産品完成度已經達到了基本要求、整車品質明顯提升,國産汽車的品牌形象逐漸提升。

國産車和合資車差距究竟有多大?比亞迪車主的感受,實在太真實了

回顧自主汽車品牌的發展,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從低端市場切入,逐漸推出中高端産品,與國内的家電和手機産品的發展如出一轍,但是目前,國内的家電和手機品牌,都已經能夠和國外品牌分庭抗禮。而在2023年這個時期,國産車距離合資車還有多遠?國産車能夠重制國内家電品牌的發展路徑嗎?作為一位比亞迪車主,我來說說自己的感受:

自主品牌的優勢

1、同級别車型售價更低在合資車型的成本之中,有很大一塊是要劃撥給國外品牌的,其中包括品牌使用費、車輛設計費,是以合資汽車的制造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并不高。同樣是10萬元的預算,買合資車往往隻能買到A0級的小型車,而自主汽車品牌方面則可以選擇A級車,這也意味着至少在産品尺寸和車内空間方面,同價位的自主品牌是有一定優勢的。

國産車和合資車差距究竟有多大?比亞迪車主的感受,實在太真實了

2、同價位車型配置更高很多人說國産車的成本效益更高,這種說法并不準确,因為成本效益的涵蓋面比較廣,但是至少在配置方面,同價位的國産車表現的要更好。由于品牌認知的原因,堆配置目前也是國産車的無奈之舉,很多10多萬的國産車,配置甚至要比售價達到30萬的合資車更高。

3、内飾設計和用料更佳近幾年的國産車型在設計方面的進步明顯,特别是内飾設計,榮威、吉利、長城、領克等自主品牌的設計和用料,都表現出了遠超同級别合資車的水準。以下這款車的内飾,你敢信這是一款起售價10萬元的車嗎?

國産車和合資車差距究竟有多大?比亞迪車主的感受,實在太真實了

4、車機互聯方面做得更好近幾年的國内汽車圈,最火的要莫過于網際網路汽車這個概念了。榮威、吉利、長安、奇瑞等自主品牌都在通過和網際網路科技企業合作的方式,推出全新的智能車機系統,而造車新勢力更是為這個趨勢添了一把火。而這些智能車機系統,确實在語音識别、手機互聯、雲服務等方面比合資車表現的更為出色。

總的來說,國産車在價格、設計、配置等消費者比較容易感覺的方面,做得都還算不錯,明顯要優于同價位的合資車。

國産車和合資車差距究竟有多大?比亞迪車主的感受,實在太真實了

自主品牌的劣勢

1、三大件的技術水準雖然近幾年自主品牌在發動機領域進步喜人,湧現出了跻身于世界一流發動機行列的産品,但是在變速箱領域,自主品牌連一台能媲美愛信6AT的自動變速箱都造不出來,隻能選擇研發技術門檻更低的雙離合和CVT變速箱,而且核心子產品依然依賴國外廠商,而調教經驗方面的差距也非常明顯。底盤則是更是依賴于技術積累和調教經驗的領域,很多自主品牌車型的底盤都是逆向的合資車,其中不乏熱銷的自主品牌車型。

國産車和合資車差距究竟有多大?比亞迪車主的感受,實在太真實了

2、研發和生産控制流程合資品牌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建立起了一套成熟的研發和生産體系管理流程,這些标準都是經幾十年上百年驗證的成熟體系,而自主品牌由于發展時間短,都是通過借鑒合資品牌來建立自己的流程标準。之是以我們不推薦三四線的國産汽車品牌,是因為它們的銷量根本撐不起獨立研發的費用,也難以建立起合格的體系标準,導緻這些品牌往往隻能通過外觀内飾設計、配置、網際網路系統、甚至車内玩遊戲、K歌等稀奇古怪的配置來吸引關注,但是這些車型的機械性能和整體品質穩定性可想而知。

國産車和合資車差距究竟有多大?比亞迪車主的感受,實在太真實了

3、供應鍊管理水準由于發展時間更長,以及更高的産品銷量,合資廠商在供應鍊方面擁有更大的議價權,在供應鍊管理水準上的能力也要明顯更高,舉個簡單的例子,合資廠商在遇到問題時候,通過都是主機廠提出要求,供應商想辦法滿足要求,主機廠再來驗證需求并确定供應商。但是自主品牌在上遊的供應商之中缺乏話語權,隻能是供應商提供什麼産品就采用什麼産品。

國産車和合資車差距究竟有多大?比亞迪車主的感受,實在太真實了

4、品牌建設與市場定位而在品牌建設方面,則是自主汽車品牌最大的問題,實事求是地說,很多自主品牌的車型造的都還不錯了,但是它們的銷量和其産品力并不比對,原因就在于很多消費者依然不認可自主品牌,對其産品缺乏信任度。另外,衆多自主品牌也沒有建立起鮮明的标簽,比如提到操控和駕駛,我們會想到寶馬和馬自達,提到故障率低,我們會想起豐田,提到安全我們會想到沃爾沃,但是提起一些自主汽車品牌,我們能想到哪些關鍵詞呢?

國産車和合資車差距究竟有多大?比亞迪車主的感受,實在太真實了

雖然大陸的自主汽車品牌相比合資品牌仍有諸多差距,但是身處新能源、智能汽車産業更新的風口上,自主品牌的發展充滿機遇。目前已經在低端市場站穩腳跟的自主汽車品牌,首先要做的就是向中高端汽車市場,由産品到品牌,完成由低端到中高端的産品布局後,強化品牌建設,像華為和格力那樣,敢于在品牌主張中強化“中國實力與品質”,自主汽車品牌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