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醫針推養生之五——刮痧養生

作者:大熊骨語

刮痧是指用牛角、玉石等鈍緣光滑的硬質器物或手指,蘸刮痧油、清水等媒體在皮膚表面反複刮拭,造成皮膚表面瘀血點、瘀血斑或點狀出血,以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療法。

刮痧是中國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曆史悠久。由于其屬于非藥物自然療法,具有簡便易行、效果明顯的特點,深受大衆的喜愛。近年來刮痧療法越來越多地運用到強身健體、減肥美容等養生保健領域。

刮痧養生的作用 刮痧法注重對機體的整體調理,通過刮拭經絡穴位來疏通經絡、暢達氣血、平衡陰陽、調節髒腑,進而增強機體的生理功能和愈病能力。

1.疏經通絡,祛除邪氣 刮痧通過刺激人體體表的經絡腧穴,起到疏經通絡、活血祛瘀的作用,使阻滞經絡的邪氣(風、寒、熱、濕邪等)從表而解。

2.調整功能,扶助正氣 刮痧療法通過對體表的刺激,疏通經絡,同時通過經絡的傳導,調節髒腑氣血陰陽,恢複髒腑功能,起到扶助正氣、防病治病的作用。

3.輔助診斷,預判未病 根據經絡學說,内髒及各組織器官發生病理改變,都可以在相應經絡的皮部出現出痧、疼痛、敏感、結節等表現。是以可以根據反應部位和痧的顔色、部位、形狀等,判斷髒腑經絡的微小病變,對亞健康狀态和疾病有初步的診斷作用,進而可把握身體的變化狀況,提前做好養生保健工作。

現代研究證明,刮痧可刺激神經末梢或感受器而産生效應,促進微循環,通過神經的反射或神經體液的傳遞,以及腦幹網狀結構大腦皮質下丘腦的有效激活,可以在較高的水準上調節内髒、肌肉、心血管的功能活動。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加速了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加強了機體新陳代謝,促進體内毒素排除,是以在美容、減肥、改善亞健康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

中醫針推養生之五——刮痧養生

刮痧養生的器具 刮痧的工具包括刮痧闆和刮痧媒體。

1.刮痧闆 一般來說,凡是邊緣比較光滑的物體,都可以當做刮痧闆。目前多選用水牛角、玉石、砭石。這些材質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安神鎮驚、潤膚美容等作用,并具有光滑耐用、易于擦洗消毒的特點。

2.刮痧媒體 古人常用水、麻油、桐油、豬脂等具有潤滑作用的物質以及藥劑作為刮痧媒體,目前多用刮痧油和美容刮痧乳,前者是由醫用植物油與中藥加工而成,具有舒筋通絡、活血化瘀、解肌發表的作用,使用時可以減輕疼痛、潤滑皮膚;後者一般用于美容刮痧,具有養顔護膚等作用。

中醫針推養生之五——刮痧養生
中醫針推養生之五——刮痧養生

刮痧養生的方法:

(一)持闆方法

正确的持闆方法為:用手握住刮痧闆,刮痧闆的底邊橫靠在手掌心,拇指和另外四個手指呈彎曲狀,分别放在刮闆的兩側。

(二)刮拭方法

1.面刮法 用刮闆的1/3邊緣接觸皮膚,刮闆與刮拭皮膚的方向呈30°~60°角,利用腕力多次向同一方向刮拭。适用于身體比較平坦部位的經絡和穴位,如頭部、腹部、背部、上下肢等。

2.角刮法 用角形刮痧闆或刮痧闆的角部,将刮闆與刮拭皮膚呈45°角傾斜,在穴位處自上而下刮拭。适用于身體關節、骨突周圍以及肩部的部分穴位。

3.點按法 刮闆與穴位處皮膚垂直,向下按壓,逐漸加力,持續幾秒後迅速提起,使肌肉複原,多次重複,手法連貫。适用于無骨骼的軟組織和骨骼凹陷處,如人中、膝眼等穴。

4.拍打法 一手握住刮闆一端,用刮闆的一端速度均勻地拍打穴位。拍時要在局部皮膚上先塗潤滑油。适用于肘窩、膝窩、腰背部、前臂等部位。

5.按揉法 用刮闆角部傾斜按壓在穴位上,做緩慢、柔和的旋轉,闆角不離皮膚,力度滲透至肌肉,以酸、脹、麻為度。常用于合谷、足三裡、内關等穴位以及手足上的反應點和其他疼痛敏感點。

6.立刮法 使刮闆角部與穴區垂直,緊貼皮膚快速刮拭。多用于頭部。

7.疏理經氣法 按經絡走向,連續刮拭,手法輕柔均勻,平穩緩和。常用于治療刮痧結束後或保健刮痧時,對經絡進行整體調理。

8.其他出痧方法

(1)揪痧法:在皮膚表面塗上刮痧媒體後,術者或刮痧者自己用食、中指的第二指節,或食指、大拇指把施術部位皮膚與肌肉揪起,瞬間用力向外滑動再迅速松手,反複進行,連續發出“巴巴”的聲響,同一部位可連續操作,直至出現痧點。

(2)擠痧法:刮痧者用兩手大拇指的指甲在施術部位連續用力擠壓,至小塊紫紅痧斑為止。

(3)拍痧法:用虛掌拍打或用刮痧闆拍打體表部位,一般為痛癢、脹麻的部位。

(三)刮拭部位

根據不同的養生保健需要,選取刮拭的部位。一般來說,胸腹、肩背、四肢、頭項或在循經有關的經穴部位上,均可以進行刮痧。

(四)刮痧技巧

1.補瀉手法 補法刮拭力量小、操作的方向順着經脈運作方向、出痧痕少者為“補法”,适用于年老、體弱、久病、重病或體形瘦弱之虛證患者。瀉法刮拭力量大、刺激時間較短、操作的方向逆經脈運作的方向、出痧痕多者為“瀉法”,适用于新病、急病、形體壯實的患者。平補平瀉法介于補、瀉之間,保健刮痧多用此法。

2.暈刮防治 暈刮,即刮痧過程中出現的暈厥現象。出現的症狀為頭暈,面色蒼白、心慌、出冷汗、四肢發冷,惡心欲吐或神昏仆倒等。其原因多為患者精神過度緊張或對疼痛特别敏感,或空腹、過度疲勞,或刮拭時間過長,刮拭部位過多。

是以,以刮痧進行養生保健時,刮拭部位宜少而精,根據患者體質選用合适的補瀉手法。同時注意觀察,一旦發現有暈刮現象出現則及時停止。一旦出現暈刮現象,應讓暈刮者立即平卧、保暖,并飲溫糖水。或點人中、内關、足三裡,刮百會、湧泉,即可緩解。

中醫針推養生之五——刮痧養生

常用養生刮痧法: 運用刮痧的方法進行養生保健,可從人體的頭面、頸項、胸腹、四肢等不同的部位進行操作。對不同部位的刮痧有不同的養生保健作用:

(一)頭部刮痧

頭部刮痧有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疏通全身陽氣之作用。可防治中風及中風後遺症、頭痛、脫發、失眠、感冒等病症。

由于頭部有頭發覆寫,須在頭發上面用刮闆刮拭,不必塗刮痧潤滑劑。為增強刮拭效果可使用刮闆邊緣或刮闆角部刮拭。每個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發皮發熱為宜。手法采用平補平瀉法,醫者一手扶患者頭部,以保持頭部穩定。

頭部刮痧時可循以下線路操作:①刮拭頭部兩側,從頭部兩側太陽穴開始至風池穴,經過穴位為頭維穴、颔厭穴等;②刮拭前頭部,從百會穴經囟會穴、前頂穴、通天穴、上星穴至頭臨泣穴;③刮拭後頭部,從百會穴經後頂穴、腦戶穴、風府穴至啞門穴;④刮拭全頭部,以百會穴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全頭發際處刮拭,經過全頭穴位和運動區、語言區、感覺區等。

(二)面部刮痧

面部刮痧有養顔祛斑美容的功效,也可用于治療面癱、雀斑、痤瘡、眼病、鼻病、耳病、等顔面五官的病症。

因為面部出痧影響美觀,是以手法要輕柔,以不出痧為度,且面部不需塗抹活血劑,通常用補法,忌用重力大面積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腠走向刮拭。可每天一次。

面部刮痧時可循以下線路操作:①刮拭前額部,從前額正中線分開,經魚腰穴,絲竹空穴朝兩側刮拭;②刮拭兩顴部,由内側經承泣穴、四白穴、下關穴、聽宮穴、耳門穴等;③刮拭下颌部,以承漿穴為中心,經地倉穴、大迎穴、頰車穴等。

(三)頸部刮痧

人體頸部有六條陽經通過,督脈行經頸部,是以經常刮拭頸部,具有育陰潛陽、補益人體正氣、防治疾病的作用,可防治頸項病變,如頸椎病、感冒、頭痛、近視、咽炎等。

肩部肌肉豐富,用力宜重些,從風池穴一直到肩髃穴,應一次到位,中間不要停頓。一般用平補平瀉手法。頸後高骨為大椎穴,用力要輕柔,用補法,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闆棱角刮拭。以出痧為度。

頸部刮痧時可循以下線路操作:①刮督脈頸項部分,從啞門穴刮到大椎穴;②刮拭頸部兩側到肩,從風池穴開始經肩井穴、巨骨穴至肩髃穴。

(四)背部刮痧

背部督脈和膀胱經循行的部位,督脈為人體陽脈之海,能調節全身的陽經,在脊柱兩側的膀胱經上分布着五髒六腑之“背俞穴”。刮拭背部可以調節全身氣機及五髒六腑的功能,具有良好的養生保健作用。

背部刮痧一般背部由上向下刮拭,先刮後背正中線的督脈,再刮兩側的膀胱經脈和夾脊穴。背部正中線刮拭時手法應輕柔,用補法,不可用力過大,以免傷及脊椎。可用刮闆棱角點按棘突之間,背部兩側可視病人體質、病情選用補瀉手法,用力要均勻,中間不要停頓。

(五)胸脅部刮痧

胸部正中為任脈所循行,分布有天突、膻中、鸠尾等重要穴位,刮拭胸部,可以舒展上焦氣機,寬胸理氣。兩脅肋部為少陽膽經及厥陰肝經循行部位,刮拭該處可起到調暢肝膽氣機、升發陽氣的作用。

刮拭胸部正中線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大,宜用平補平瀉法。脅肋部用刮闆棱角沿肋間隙刮拭。乳頭處禁刮。

胸脅部刮痧時可循以下線路操作:①刮拭胸部正中線,從天突穴經膻中穴向下刮至鸠尾穴。用刮闆角部自上而下刮拭;②刮拭兩側胸脅部,從正中線由内向外刮,先左後右,用刮闆整個邊緣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中府穴處宜用刮闆角部從上向下刮拭。

(六)腹部刮痧

腹部内藏肝膽、脾胃、膀胱、腎、大腸、小腸等髒腑,有任脈、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的循行,故刮拭腹部可調整以上髒腑功能,尤其是對消化系統功能障礙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但須注意,空腹或飽餐後禁刮,急腹症等忌腹部刮痧,神阙穴禁刮。

腹部刮痧時可循以下線路操作:①刮拭腹部正中線,從鸠尾穴經中脘穴、關元穴刮至曲骨穴;②刮拭腹部兩側,從幽門穴刮至日月穴。

(七)四肢刮痧

四肢為十二經脈循行的主要位置,四肢刮痧可以直接調理全身經絡氣機,并且通過刺激經絡上的相應穴位,而達到疏通氣血、調整髒腑功能的作用。刮拭四肢時,遇關節部位不可強力重刮。對下肢靜脈曲張、水腫者應從下向上刮拭。

四肢刮痧時可循以下線路操作:①刮拭上肢内側部,由上向下刮,尺澤穴可重刮。②刮拭上肢外側部,由上向下刮,在肘關節處可作停頓,或分段刮至外關穴。③刮拭下肢内側,從上向下刮,經承扶穴至委中穴,由委中穴至跗陽穴,委中穴可重刮。④刮拭下肢外側部,從上向下刮,從環跳穴至膝陽關穴,由陽陵泉穴至懸鐘穴。

中醫針推養生之五——刮痧養生

刮痧養生的注意事項: 刮痧時應避風,注意保暖,以防刮痧時皮膚局部汗孔開洩,風邪襲人,加重病情。出痧後飲一杯熱水(淡糖鹽水最佳),并休息15~20分鐘。出痧後3~4小時以内忌洗浴。不要刻意追求出痧。血瘀、實證、熱證出痧較多;虛證、寒證不易出痧。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處進行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時間需間隔3~6天,以皮膚上痧退為标準。

應注意以下刮痧禁忌:①危重病症,如急性傳染病、重症心髒病、高血壓、中風、血傾向性等疾病禁用刮痧。②刮治部位的皮膚有疖腫、破潰、瘡癰、斑疹、皮下不明原因包塊、急性扭傷、創傷或骨折部位、浮腫部位、嚴重過敏者禁用刮痧。③妊娠婦女的腹部和腰骶部,婦女經期下腹部、面部均不宜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