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世界最無恥的協定

作者:古原

作者:漫天雪798

“人文經濟學會”刊載了一篇文章《愛爾蘭經濟以12%的驚人速度增長,為什麼?》(見今天第二條),源自著名的經濟教育基金會(FEE),作者是勞倫斯·裡德。

文章以精練的筆法說,在世界經濟哀鴻遍野的情況下,2022年愛爾蘭經濟以12.2%的驚人速度增長。其原因就是愛爾蘭更自由,該國經濟自由度列世界第三。

而經濟自由的主要表現在于,産權和自由契約得到了有效保護,引人注目的是,愛爾蘭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為12%(原文如此,似乎有誤,應為12.5%),是除了全球著名的避稅港之外,稅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勞倫斯·裡德風趣地寫道:如果你認為愛爾蘭的自由與繁榮之間沒有聯系,請聯系你的經濟學老師并要求退款。

裡德說得沒錯。所有繁榮,都必然有自由因。

沒有經濟自由,哪怕遍地金礦,也無濟于事。阿富汗和北韓人,就是“睡在金礦上的窮人”。哪怕是在管制最嚴格的國家,隻要稍稍往減少管制的方向邁進一小步,經濟馬上就會爆發出增長的活力。市場猶如壓在巨石下的種子,稍有陽光和雨露就能沖破重重阻力生根發芽。

愛爾蘭是這些年歐洲乃至全世界自由和繁榮的燈塔,2021年其人均GDP已經達到令人驚歎的90478美元,在英國國家中排名第一,遠超英美澳新加等國家。

如果我們直覺地觀察其原因,那就是愛爾蘭的低稅率。這是愛爾蘭的國策,從2003年以來,愛爾蘭的企業稅率就一直維持在12.5%的低水準,還為跨國公司提供多種稅收優惠。由此,它吸引了蘋果、谷歌、Facebook等巨頭,将自己的歐洲總部設在了愛爾蘭,它的人民,由此享受了全世界最高的生活水準。

當然比它更低的地方是全球著名的離岸金融中心和避稅天堂,例如英屬維爾京群島和開曼群島。這些加勒比小島本來是鳥不拉屎的地方,既沒有資源又沒有人口,英屬維爾京群島隻有1.9萬人,開曼群島隻有6萬人。極少的人口本來不足以支撐有效的分工合作,打造強大的經濟。然而正是因為根本不征所得稅,吸引了全球大量的公司和個人将資金轉移到了那裡,于是英屬維爾京群島居然就有了38500美元的人均GDP,而開曼群島,更是達到了8.5萬美元。

我們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一國想發展經濟,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降稅。

這個道理其實是很明确的:即便是那些最虔誠的集體主義者,也不得不承認,稅收是對公民财産權的掠奪。财産權不保,就會減少儲蓄和投資,當然就不會有強大的經濟。而每減少一分稅收,就是讓财産權走向更加完整,由此必然激發人們創造财富的動能。

是以,隻要一國緻力于經濟進步和民生改善,就會競相降低稅率吸引投資,形成一個良性的低稅率競争機制。

然而這種良好的做法在2021年被“世界政府”美國上司的G7打破。在當年的G7财長峰會上,美國财政部長耶倫動員歐盟和世界各國簽署全球企業最低稅率協定,将最低企業所得稅定為15%。目前,已經有140多個國家同意這個協定。

其目的就是要防止跨國企業轉移利潤少繳稅款,并且保障實質性稅率不能低于15%。各國——在美國看來都是地方政府——要是采取一些“土政策”使實質性稅負低于這個标準,一方面将會受到制裁,另一方面,會将差額補回來。

比方說谷歌歐洲總部在愛爾蘭,若是執行愛爾蘭12.5%的稅率,那麼相差的2.5%,美國國稅局(IRS)的特務,就可以将這個差額補征。

嗯,讓你逃無可逃,利潤轉移了也白費工夫。

至于說全球避稅港,以及實質性低稅率的地區,例如新加坡、香港(雖然名義稅率高于15%,但是有諸多豁免,使實質稅率較低),将會受到較為嚴重的沖擊,跨國企業有可能會重新選擇投資目的地,降低該地的競争力。

耶倫在協定初步簽署後發表講話:“今天 , 由占全球GDP 90%以上的130個國家達成的這一協定是一個明确的信号:“逐底競争”離結束又近了一步 。”“我認為你看到的是多邊主義的複興——G7 和 G20 中的主要國家願意合作應對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嚴峻挑戰。”

全世界最無恥的協定

世界上最颠倒黑白的“大洋國”語言腐敗,莫過于此。

我來“翻譯”一下這個協定的主要内涵。

這意思就是說,我美國的企業所得稅稅率是21%,你們怎麼能太低呢?你們都“惡性競争”“逐底競争”,投資都跑到你那裡去了怎麼可以?我經濟不行了,老大還怎麼當?是以你們必須提高,讓美國企業即便跑了也無濟于事。

我21%,你12.5%不行,意思就是:哪一國若是稍稍對群眾好一點,減少一點征掠,就是一種罪。

然後在美國的号召下,全球大部分國家居然就同意了。這意思就是:一夥強盜集團開會說,你搶得太少不行,顯得我太貪婪,必須至少搶15%,少了不行,多了不限。

從未見過如此厚顔無恥之人!

稅收增加納稅人負擔,必然減少資本積累,降低經濟進步速度,對什麼征稅就是打擊什麼,最終結果對所有人不利。開支稅收的過程,又将進一步扭曲資源配置,将稀缺要素吸引到政府項目中,并且可以用稅金照顧特定群體。一國稅收和開支規模的大小,直接代表了它的權力大小和管控程度。

決定一國經濟發展水準和國民生活水準的,是人均占有資本量。資本量越大,勞動生産率就越高,人們生活水準就越高。是以,對任何一人征稅,都将降低人均占有資本量,其實質都是對所有人征稅,降低所有人生活水準。相反,對任何人減稅,都将提高人均占有資本量,提高所有人生活水準。

是以不論在何時何地,減稅都永遠是正确的。經濟進步了,要減稅,它會使經濟進步速度更快;經濟衰退了,更要減稅,它會使經濟得以複蘇。

不可以追求“堵塞漏洞”。讓一國的高稅收可以勉強地被忍受的,恰恰是它存在一定漏洞。不可以主張對他人征較高的稅,那對你并沒有任何益處,反倒會減少資本量最終有損于自己,因為錢留在他手裡必然轉化為儲蓄和投資,有利于所有人。

更不可以追求所謂稅收的“公平”。奧斯維辛逃離了一個猶太人,這沒有什麼不公平的,你不能要求把他抓回來,實作所有人都被囚禁的“公平”,當然也不能要求将鐵門焊死并拉上電網以“堵塞漏洞”。我們應當期望的是所有人都逃離。

同理,我們應當追求的是所有人的稅收都降低,而不是要求所有人“平等”地被征收。

當全球各國實行競争性稅率,這就增加了人們用腳投票的權利,資本就可以流動到低稅率的地區,實作效用的最大化,造福于包括該國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競争性的稅率機制,逼迫各國盡可能地降稅,以吸引人口和資本,那些征斂過多的國家,就會流失人口和資本,喪失競争力。由此,實作競相減少征斂的良性機制,這是世界往自由和繁榮的方向的邁進。

一國之内,一省之内,也應當實行這種機制,則繁榮可期。

大陸這些年一直在減稅降費,這無疑是正确的。例如企業所得稅名義稅率是25%,但是對小微企業實行了很多優惠和抵免,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元以下的企業,實質稅率已經降到了2.5%(2022年),100萬-300萬的部分,是5%。

期望步子能夠邁得更大一點,期望各地能夠多出台一些減免的“土政策”,将所有稅種的實質稅負都降下來,這樣經濟就可以更好地發展,才能有實力應對美國的打壓。畢竟,經濟發展永遠是第一位的。

至于說那個協定,我們應先将稅率降到15%,其他的不需要管它,該減就減,他們也不能把我們怎樣,企業會用腳投票的。在群眾福祉的改善面前,這種協定就是個屁!

公号:漫天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