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偉
7月24日,"雙減"政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落地。在校外教育訓練重組後,長期以來的教育資源均等化主張重新浮出水面。近年來,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伴随着公立學校的銳化,民辦教育的擴大,校外教育訓練機構的不斷擴大。
"雙減"政策将如何影響中國的義務教育,民辦教育将走向何方?在這些問題上,《中國新聞周刊》采訪了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全國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

楊東平.圖/新
學校選擇源于教育資源的不平衡
《中國新聞周刊》:你如何評價校外教育訓練機構,它們是否需要自身的存在?規範和規範教養行業能否緩解家長的焦慮?
楊東平:大陸校外教育訓練機構到今天,其規模和功能已經遠遠超過了教育訓練機構應有的面貌,這樣的格局是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所沒有的。近年來,由于資金增加,國内校外教育訓練機構的實力已經超過了很多學校本身,數量也在不斷增長,瘋狂盈利。原來是作為學校教育衍生出來的教育活動,最後是反噬菌體、綁架學校教育。政府必須下定決心改變這種狀況。
但正常的課外教育訓練總是必要的,它包括兩個功能:一個是彌補差額,另一個是陪伴。許多父母把孩子送到校外的教育訓練機構,并不期望學到任何東西,隻是想有人陪他做作業,并在他們下班時接他們。在台灣,補充教育,也稱為補習教育,是政府的一項行為。老師首先确定了每個班級需要多少課後學生來補課。每周兩到三個下午,學校安排專門的老師在日常老師之外輔導這些學生。教師教育方面也有特别支出。
教育訓練機構被淘汰後,家長的焦慮是否被消除?其實,家長的焦慮是由擇校引起的,教育訓練機構隻會放大焦慮。隻要選擇學校存在,家長的焦慮就不會得到解決。在管理校外教育訓練機構之後,問題又回到了公立學校本身。能否實作義務教育學校的均衡發展和公平招生,這是關鍵,如果不能,家長們還是很着急。
在日本、南韓和台灣,義務教育階段沒有所謂的名校,這是義務教育所要求的。義務教育本身就意味着平等歧視的教育。沒有必要選擇學校,沒有課外教育訓練。平衡公立學校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第一位,公共資源的不平衡是中國教育發展的症結所在。
中國新聞周刊:多年來,中國教育資源難以實作平衡,問題的症結所在是什麼?
楊東平: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重點學校制度,公立學校制度形成了一批重點學校。這些重點學校在1986年《義務教育法》頒布後成為非法學校,但僞裝的關鍵學校一直存在,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學校正在增長。從當地政府,也希望能有幾所像樣的學校拿到手。
另一方面,一些有家庭背景的孩子上這種優先學校,這基本上是一種特權教育。該國有等級制的學校制度,學生的家庭背景與學校年級密切相關。利益階層願意維持這個系統。
《中國新聞周刊》:在義務教育階段實作教育資源平衡的途徑和途徑是什麼?
楊東平:首先,靠近學校,這當然是平衡學生資源的最關鍵措施。近年來,小幅上升的秩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擇校問題卻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我認為,在義務教育階段,招生應該更加公開透明,確定公平公正。隻要有一點把戲,其實就是對義務教育的亵渎。
除了生命的源泉,還有經濟問題。在公共教育經費方面,每所學校對學生的配置設定都是平等的。但事實上,每所學校還可以額外獲得一部分撥款,稱為專項建設資金,資金來源可以是教育部,也可以是城市地區。專用資金的數額往往很大,甚至遠遠超過終身平均撥款。在教育經費的配置設定上,我們還是有很大的不公。在美國和南韓,如果你想申請資金來開辦一所創新學校,一個原則是,資金将優先用于農村地區和薄弱的學校。根據教育公平的理念,資源應向最弱小的學校傾斜。在中國,很多時候資源向重點學校傾斜,錦上添花,重點學校會越來越大。
由于資金的傾斜,重點學校可以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可以聘請更多專項教師,優秀的教師,教師也比普通學校教師高得多。這反過來又帶來了下一個問題,即教師流動的障礙。
私立教育應回歸教育本身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民辦教育也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評價民辦教育在過去40年中的作用和作用?
楊東平:民辦教育發展之初,國内的立場是填補空白,即利用社會資源拓展教育資源,彌補公共教育資源的短缺。今天,這項任務已經在大城市和發達的沿海地區完成,私立教育的作用發生了變化,一些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争奪學生,導緻基礎教育體系支離破碎。一些公立學校成為私立學校的備用學校當然是不合理的。
在私立學校中,有一種學校叫"公衆參與",指的是公立學校組織的私立學校。這樣的學校本身就是非法的。其運作模式是公立學校通過私立學校牟利,跨區招生,在全國各地舉辦分行,這是典型的衡水中學與衡水I的關系,恒水中學開創了超中學模式。這也是該國目前整合的一個方向。
8月26日,在北京市海澱區太平路國小,教師們組織分發了新學期教材。照片/新華社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近日,各地教育部門釋出文,将地方人民義務教育比例控制在5%。新頒布的《公民促進法實施條例》還規定,民辦高中以學校為主招生,可以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的有關規定,跨地區招收學生。對此,你怎麼看?
楊東平:首先,撥5%的比例,相當于民辦教育"瘦身"。我們可以比較,在歐洲國家,私立義務教育的比例通常為3%~7%,日本為2%。而且,外資私立學校規模很小,不會像國内私立學校那樣依賴資本,以上市為目的,追求大額,與公立學校形成競争關系。它提供了多樣化和差異化的選擇。
但目前尚不清楚5%的基差将來自何處。如果到處都設定相同的比例,它必須簡單而粗糙。因為差異很大,有些地方是外來人口流入,比如東莞,民辦教育量很大,而農村有些地方沒有民辦學校,是以具體比例的确定要把握一個總體原則,但同時靈活,所有地方都能根據實際情況, 有自主權進行調整,而不是一刀切,直接關閉私立學校。
至于《私立高中跨區招生促進實施條例》的規定,相當于做出了一些妥協。但總體而言,像過去一樣,殘酷的跨區招生将受到限制,這種轉變将需要一個過程。恒水中學這樣的超級中學未來發展并不好說,畢竟它已經成為河北地區的一個品牌。我希望衡水中學和衡水一校逐漸正常化為兩所獨立學校,切斷捆綁招生鍊條,控制招生規模。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民辦教育的未來将何去何從?你還提到,私立教育太多了,如何了解這個理念,如何實作它?
楊東平:我國國民教育必須擺脫資本化的方向,回歸學生教育的本質。但是我們很難做到這一點。我國辦學門檻太高,整體來看,我國組織教育的權利不開放,這也使得教育工作者難以實作辦學。不久前,我參觀了一所私立學校,學生隻有200人左右,屬于小規模學校,但為了滿足辦學條件,獲得學校資格,投入6000萬元。在丹麥,任何家長都可以開辦一所學校、幼稚園。該國的包容性幼稚園以家庭和社群為基礎,如果它們能填滿18名學生并繼續運作一年以上,并且政府财政支援占辦學成本的70%以上,就可以合法化。這叫主權在人民、開放教育,這也是民辦教育的本質。如果中國能夠允許家長和社群自己組織小型學校,那麼中國教育的多樣性和創新表現将得到部分有效解決。
從國外基礎教育改革的經驗來看,另一項重要的改革是公立學校的改革,這使得它們成為創新型學校。就像美國的特許學校改革、中國台灣的南韓創新學校和實驗學校一樣,學校的公共性質保持不變,教育局和學校簽訂了合同,設定了一定的改革目标和檢查期。學校有自主權辦學,做創新實驗,教育局逐年評估,達到繼續辦學的目标,否則辦學的自主權被撤銷。公立學校制度改革中國大陸尚未啟動,但這是一種有助于公立學校形成自身活力和多樣性的趨勢。
技能人才至少應該在更高的職位上發展,而不是在次要職位上發展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近兩年來,考試也引起了公衆的議論。多站點入場率在50%左右,被稱為終身測試。同時,國家政策層面也有一般比例的一般規定,這算是高中階段學生的普通高中和中學1:1分流,你怎麼看這個政策?
楊東平:在教育發展的不同階段,高層建築的比例是不一樣的。在1990年代以前,大多數農村地區的高中比例非常低。在一個縣,一所普通的高中,大約三分之一的學生可以升高。在全國範圍内,到2019年,高中與普通就業的比例約為6:4。然而,這些地區是不同的,一些北部省份的比率較高,超過60%,東南沿海地區約為50%。
這種差異可能是由于當地經濟發展水準以及市場和行業對熟練人才的需求和吸收能力。是以,一般的就業比例不是簡單地做一個計劃,要求1:1的前提,是看是否有相應的教育資源和工作。實行普及率将進一步加劇教育恐慌,除非職業教育做得非常好且具有吸引力。即使職業教育發展很好,也不适合用一般的比例來調節。在國外,這個比例是很自然的。
近兩年職業學生人數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學職業學院開通了三加二的管道,也就是說,申請人數的增加是為了繼續深造,而不是為了就業。這也背離了引導學生更多地選擇職業教育的初衷。
目前,中等職業教育水準很差,學生什麼都學不了。從産業更新和發展的角度來看,中職學生并不符合需求,是以要求普通勞動力應該是高中畢業,包括更多的技術人才,應該在高職階段進行教育訓練,而不是在中級。
就職業教育而言,一個非常基本的前提必須由企業和行業來管理,而不是由教育局來管理,而教育局隻能管理普通學校。因為開辦職業學校的成本大約是普通學校的三倍。在中西部廣大農村地區,沒有足夠的教育經費來辦好職業學校。
地方政府教育行為和評價短期内難以改變
《中國新聞周刊》:最近,我們還在讨論高中是否應該納入義務教育,還是實施10年義務教育,你同意這一點嗎?
楊東平:還是教育經費問題。教育領域普遍認為,如果要延長一年的義務教育,首先應該在學前教育之前延長,即免費,這也是全世界的普遍做法。由于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整體社會效益遠遠高于高中教育。
《中國新聞周刊》:您認為下一次教育改革的重點和要點是什麼,教育的生态要素有哪些亟待改變?
楊東平:我國教育改革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解決目前義務教育公衆、小崛起競争等熱點問題。其次,面對教育創新的未來更為重要。然而,在現階段,第一個問題應首先得到解決,但目标有限。
首先是國小和幼稚園,中學和高中教育問題應排在第二位。特别是,國小教學涉及數百萬學校和教師的行為。作業量很難通過張貼來改變,地方政府、學校教育行為、教育評價也很難在短時間内改變。現在很多地方還在抓學校排名,提升率。在這一輪"雙減"政策之前,上海很多國小數學考試,最後一個追問的問題是題數,這樣的考核是給家長施加壓力,要帶孩子參加校外教育訓練,超前學習。
現階段,理論上沒有選拔考試,但國中還在做一些把戲,是以要公辦國中的不規範行為來控制。就高中教育而言,從理論上講,随着中國幼兒和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上大學不再是問題,可以解放廣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