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話吳軍:缺芯時代,中美晶片最大差距在哪?

作者:矽谷吳軍

英特爾現任總裁帕特·格爾辛格(Pat Gelsinger)在6月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影響包括汽車和消費電子在内的許多行業的半導體短缺将在今年下半年達到頂峰。現在看來,他的預言已經成真了。

對話吳軍:缺芯時代,中美晶片最大差距在哪?

最近關于晶片短缺的消息一直在刷卡,比如"晶片供應商趁機提價,原來10元晶片賣了400元,導緻很多車企成本上升,預計有300萬輛将面臨量産。包括三星電子在内的高端手機制造商受到晶片短缺的沉重打擊,而且問題正在加劇。"晶片短缺造成了車市的奇怪現象,奔馳、寶馬經銷商發價回購二手車"等等。從這些消息中,不難看出,人工智能、物聯網、新能源汽車等行業最終将在晶片領域展開對峙。

矽谷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吳軍博士在最近分享中美晶片的差距在哪裡、中美科技公司比較等話題中解釋,本文彙編了相關要點供參考。

中美最大的晶片差距是什麼?中國如何趕上美國?

晶片技術實際上分為兩部分,零件設計,零件制造。國家和美國之間最大的差距不是邏輯上我想做的事情,這個中國人可以做到,問題是沒有測試的傳統。也就是說,測試部分不被重視。是以你制造的晶片有時起作用,有時它們不起作用,它們不起作用,然後它們不會出來,這是一個大問題。

第二個差距是制造業,世界上真正的制造企業隻有三個,一個是三星,一個是台積電,一個是英特爾,同樣的光刻膠,要使晶片成品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産線工程師。中國現在将購買相同的生産線,收益率僅為40%,甚至低于40%。如果你有一條生産線是80%的成品率,一條是40%的成品率,那麼商業上是無法競争的,要達到這麼高的成品率,就必須有大量的工程師在生産線上工作,而不是所謂的尋找一兩個天才就行了。是以,人類的心态一定不能很浮躁,要很深的去做這件事。

中美科技公司的不同之處在于:搶占海外市場很重要

中國市場其實占世界市場的20%,真正吸引人的是世界80%的市場,即使一開始很難做到,也需要去做,因為那是中國未來的真正希望。美國主要科技公司的一半收入實際上來自海外,并且多年來一直保持穩定,高通公司97%的收入來自海外。而我們現在是國内企業,除了華為聯想等少數幾家,oppo、vivo很大一部分來自海外,我們很多所謂的高科技公司其實都在窩裡。隻有在國内那比較大的市場,國外市場也比較小,但據我觀察,中國現在是一流的新一代創業者,其實在國際視野上做得非常好,喜歡抖動,小米做得非常好。

中美科技比較:落後20年,隻剩下5年?

中美在科技方面的比較如何?一般來說,我們提前了兩年或五年,基本上把它變成了一個次元來測量,但實際上我們也知道這是很多元度的東西,不能很好地完全在單一次元上測量,但為了簡單起見,我們隻能用次元來代替它。這個問題是曆史性的,大約20年前中國同行交流的時候,當時中美的技術還差了大約15-20年。但多年來,中國一直在快速追趕,它的一些技術會做得更好一些,但有些會更糟,但總的來說可能會有五年的差距。前段時間我和麻省理工學院學術界的朋友聊過,我說要衡量麻省理工學院和清華大學學術研究水準的差距?他們基本上同意我的觀點。主要問題是中國學者善于解決問題,但不善于提問。現在,新的重要問題一般都是由美國大學學者和公司一些頂尖的進階工程師提出的。不得不說,中國的短闆是找出世界上最大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