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話吳軍:賺大錢的邏輯

作者:正和島

有多少人的腦海中閃過天空是多麼空曠的問題:

例如,宇宙會隻是一個生物的細胞嗎?我們生活的世界和人類社會的構成和運作方式是什麼?

例如,生活會隻是一個夢想嗎?人們為什麼活着?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工作很辛苦卻一直"轉過身來",生活卻沒有"開挂指南"?

這些"哲學"問題有解決方案嗎?

吳俊博士已經想到了這一點。相信自己熱愛閱讀并關注技術的人對這個名字不會陌生。很多人都是通過他的著作認識吳軍的,如《浪潮之巅》、《數學之美》、《洞察》、《全球科技通史》等諸多經久不衰的暢銷書。

吳軍畢業于美國清華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是自然語言處理和搜尋方面的知名專家。他是谷歌中國-日本-南韓算法的首席設計師,曾擔任騰訊搜尋業務副總裁,并且是矽谷的活躍投資者,在那裡他創立了豐源資本作為創始合夥人。

在第5期《商業天氣标志》中,我們與吳軍博士就技術、商業、投資、人類感覺等進行了對話。我希望他的一些想法能激勵你:

口頭:吳俊矽谷投資人,豐源資本創始合夥人

專訪:徐躍邦,商用風向标大師

來源:鄭和島

對話吳軍:賺大錢的邏輯

01、很多人的思路,依然停留在農耕時代

正和島:過去,大多數人在談論曆史時,不可能總是離開"曆史周期規律"的視角,這似乎總是國家興衰和朝代更疊的周期。您在《全球科學技術通史》中使用了技術來連接配接曆史,認為多年來技術發展有兩條清晰的路線 - "能源"和"資訊"。為什麼是這兩個次元?

吳俊:整個科技史,從過去到未來,都與能源和資訊有着直接或間接的聯系。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我們的世界本身是由能源和資訊組成的;第二,我們的世界是由能源和資訊組成的。然而,客觀地說,這是兩個易于使用的文明名額,它們量化了技術發展水準,并解釋了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系。

首先,就能量線而言。過去,人類要想發展,就需要繁殖,需要足夠的能量來養活這麼多人。這是一個雞是下蛋還是下蛋的問題,也就是說,如果要養活更多的人需要創造更多的能量,但創造更多的能量需要更多的人。

最終結果是一個正循環:每個人創造的能量都多于他消耗的能量。這解放了一些不再需要從事生産,而是從事科技創新,社會管理和文化藝術等活動的人。

在過去、今天和未來,人類經曆了三次重大革命,一次是農業革命,一次是工業革命,另一次是資訊革命。事實上,在能源的使用以及資訊的産生和傳輸方面存在飛躍。

例如,10,000年前開始的農業革命不再需要尋找能源,可以定居,主要是通過耕種有效地獲得更多的能源,而始于18世紀中後期的工業革命集中在使用新的電力,包括水和蒸汽,這導緻了生産力的大幅提高, 最終,商品供應從供過于求到供過于求大幅增加。

對話吳軍:賺大錢的邏輯

可以說,技術進步的本質是用盡可能少的能源做更多的事情。

另一條線是資訊技術的發展。資訊實際上扮演着兩個角色,第一個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這是社會組織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例如,過去一個國家的領土比較大的時候,行政指令從A點到B點,就像秦朝從鹹陽到揚州一樣,花了很多天。如果資訊傳遞不友善,管理就成了問題,國家就不能統一成一個偉大的帝國。

中華古文明之是以能在世界上保持高水準數千年,很大程度上與廉價紙張和大衆印刷有關;19世紀以後,用電催生了現代資訊産業,可以說對人類發明影響最大,其中大部分與資訊有關,如電報、電話、電腦等;

資訊的另一個功能是知識的繼承。生物實際上通過基因傳遞資訊,比如有的鳥兒吃了有毒的蝴蝶死了,有的不吃後看,基因就儲存下來了,經過幾代人,通過自然選擇,再看到有毒蝴蝶害怕的模式。但這是低效的,一代人已經改變了。

人類是不同的,資訊可以通過語言和文字代代相傳。你最後一次遇到這種昆蟲是中毒的,下次告訴别人,這樣人們傳遞資訊的效率會高得多。

是以,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能源和資訊一直是衡量世界文明程度的硬性标準——兩個文明之間的競争勝過哪個文明更善于利用能源和資訊。

對話吳軍:賺大錢的邏輯

正和島:未來整個世界将如何沿着這兩條路線發展?今天,"能量"和"資訊"之間有很高的差別嗎?哪個的重要性和影響力越來越大?

吳軍:到資訊革命的時候,經濟實際上已經增長到一定程度,不再需要那麼多的能源了。結果,"能源"的影響将減弱 - 今天的人均能源使用量與30年前沒有太大差別,但人均使用的資訊卻有很大不同。

我們今天無法想象,如果我們離開資訊或資訊技術,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2016年,谷歌的AlphaGo擊敗了著名的圍棋選手、世界冠軍李世石。當時,AlphaGo使用的處理器擁有1,920個CPU和280個GPU,計算能力相當于6000億Enyaks(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

對話吳軍:賺大錢的邏輯

如果要用6000億個Enyaks完成AlphaGo,它将需要使用高達4米的三峽水電峰值。為什麼今天的電力這麼少?資訊處理水準正在提高。

是以世界發展的大方向,一個是提高能源效率的過程,另一個是資訊換物質、資訊換能源的過程。

例如,如果您想從A點乘坐汽車到B點,則可以将實體汽車運送到過去;現在有一個極端的想法,你可以記錄關于汽車的所有資訊,從A點傳遞到B點,并以3D形式完全複制汽車,你不必發送實體汽車 - 它從材料轉移到資訊傳輸。

正和島:那麼沿着這條線思考一下,未來有哪些相關的商機?

吳俊:這太多了,也許十天十夜還算不完。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Messenger RNA,mRNA的疫苗技術。事實上,它是一種資訊,它将人類的遺傳資訊從細胞核中取出,進入細胞質,然後控制蛋白質的合成。

這樣,不僅可以制作疫苗,還可以治療癌症等,具有廣泛的應用。這可以被認為是資訊技術和醫療技術的結合。

比如生命科學,生活本身的資訊如何工作、溝通?我們還沒有一套理論,我們對它們的了解仍處于起步階段。假設我們今天需要列印一個人的血管。輸入公式時是否可以完成?今天不行。

另一方面,"清楚地解釋事情"的技能可以在未來變成一項非常有利可圖的大型業務。例如,律師的業務本質上是幫助受托人解釋法律。

在資訊時代,這種需求将變得更加重要。因為很多事情太複雜,資訊太多,即使它是免費的,我們也沒有很好地使用它們,當我們不得不使用它們時,我們必須付錢給可以幫助我們的人。

《失控》一書的作者凱文·凱利(Kevin Kelly)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在網際網路普及之前,美國的電視行業是由三巨頭主導的。當時,大多數電視節目都是免費的,主要是通過廣告賺錢。

但你認為這些近乎壟斷的公司是電視界最賺錢的嗎?錯。那些賺最多錢的是寫電視觀看指南的雜志。他們每周制作一本小冊子,并在美國各地的超市出售。在看電視之前沒有這本小冊子的觀衆不知道如何從數百個電視節目中進行選擇。

正和島:在目前資訊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必然會出現相應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以,也許一個可以預見的情況是,當動蕩時期到來時,許多人的思維方式停留在過去?

吳軍:是的。我說了一句話,"很多人的思路,還處在農耕時代。您如何了解這一點?

資訊時代的整體清晰模式是以商業文明為核心的,即前面提到的資訊交流,而農業文明的形式很多,比如管理是樹還是金字塔結構,層次之間的層次非常清晰。

比如農耕時代最典型的經濟——一個大家庭,像上面的紅樓夢一樣,是一位掌控全家的老太太,下面是她的一些親戚王希峰等人。時至今日,很多企業依然如此,垂直部門,彼此之間的界限非常清晰,部門間的合作難度很大。這其實是農業文明時代的一個特點。

說到商業文明,強調透明度,資訊要順暢流動,而在農業文明時代,資訊從下到上流動就不順暢,往往帶有上面傳達的指令,隻要做好工作就行了。

制作東西也是如此。商業文明是合作的,每個人都擅長他們擅長的事情,你的利潤是交換的,最典型的是像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一樣市值 - 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

對話吳軍:賺大錢的邏輯

他們的産品線很短,也很少做,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極緻,然後向世界銷售服務或産品。它們被交換為利潤。

農業文明并非如此。我們有很多企業還"大而全",凡事都要做,甚至做食品、做金融,也做網際網路,加起來可能連蘋果市值都不到一小部分,而是雇傭了很多"農民"。

這是典型的農業文明的思維方式,它不是意在與人溝通談判、商業利益交換生存的模式,而是自身的"自給自足",同時在管理上繼續采取"家長式作風"、等級分明、部門間有形的"牆"等等。

02、《天天在算法排列的世界裡,就像楚門的世界》

正和島:在目前"資訊化"的作用在時代背景下越來越突出,我們可以看到一種現象——算法的推薦"出乎意料"。是以,很多人都提到了對"資訊室"的擔憂,不同的人看到的卻截然不同的資訊。

你曾經說過,"當你不斷收到同樣類型的内容時,你看到的世界與你看到的甚至樓下另一個女孩的世界完全不同。每天都生活在一個由算法安排的世界裡,就像楚門的世界一樣。

另一方面,資訊時代的步伐也更快,總會有無窮無盡的資訊。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新的"器官"。是以,時間被切割得更加支離破碎,導緻許多人陷入焦慮狀态。對此,你怎麼看?

吳俊:因人而異。我不這麼認為。我不會每隔幾分鐘就看一次手機,我每天回複微信兩次,早上看一眼,下午再看。

其實很多資訊是沒有必要穿的。有人不小心一次刷了兩個小時的奶昔。但回頭看看,問問你看到了什麼。也許他不記得另一個了。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躺在地上看着螞蟻,看了一個小時。今天人們看短視訊,這可能和我小時候看螞蟻沒有什麼不同。

是以,資訊産業對人的影響總是因人而異。我曾經給一些創業者建議,直接去上班把手機扔到前台,下班後再把手機拿走。他們都說效果很好。解釋一下,如果你有意識,你可以管理自己。

正和島:但這種自律其實是"反人類"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最終總會有兩極分化。

吳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總是選擇自己舒适的生活方式。我們認為這是浪費時間看手機,但有些人認為他不看手機時可能會做更糟糕的事情。

就像飲食一樣,一個人把自己吃得胖,另一個人确切地知道他每天需要多少能量,有一兩個好味道是件好事。總會有這樣的分化,不是因為食物這麼豐富,整個世界都是胖子。

是以有兩點很重要,一是從年輕教育還是要提倡獨立思考,我們過去的教育總是強調标準答案,我們習慣于尋找标準答案"抄家作業"。但越是如此,就越容易被算法提供的答案所左右。

其次,人們應該強調一點理性。從邏輯上講,人們陷入了許多誤解,例如人們很容易與公衆達成一緻,而容易獲得合理的觀點。人們生來就是這樣。隻有通過一些理性的思考,我們才能分辨出某些觀念的真理和真理。這種習慣應該是通過解決問題和尋找答案而形成的。

正和島:現在有一種技術發展的觀念——"技術進步是有偏見的",這永遠隻會惠及極少數人,不會讓每個人都過得更好,反而會擴大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

此外,技術進步具有"疊加"的特點,導緻人類曆史上從未見過數字巨人、大型甚至富裕的敵對國家。一些人認為,這背後的系統性風險正在上升。對此,你怎麼看?

吳俊:為了生活更輕松一點,人類發明了很多機器,請它們幫我們做事。但是,每一次重大技術進步的結果總是财富進一步集中在少數人身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面臨着更大的生活壓力。

馬克思稱這種現象為"機器的異化"。我們本應是機器的所有者,但最終卻成了機器的附件。

在未來的智能時代,真正從技術進步中受益的人數可能不會超過人口的2%。

對話吳軍:賺大錢的邏輯

這更難避免。沒有好辦法。因為是少數人首先掌握了技術,很快他們就能夠通過技術獲得更大的财富份額。有人說,财富可以通過政府征收的強制性稅收或罰款來重新配置設定。但這隻是一次性的。

總有很多人認為技術進步可以縮小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但自然本身是不平等的,即使它是人為調整的,它自然會在一段時間後演變成這樣——任何一群人在一起,給予他們絕對的自由,都會在兩代人内變得不平等。所有階層的人都以金字塔方式分布。

甚至宇宙中資源的配置設定自然也是金字塔式的。例如,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可能有90%的品質集中在1%的恒星上。其餘的星星重量不重。這是一條自然而然的規則。

人是天性法則面前非常渺小的,不可能在一切之間畫出一條縫隙。是以,扁平化其實是方式,與技術無關,但有了技術,至少生活在底層的人可以吃自己的肚子,也有閑暇去思考自己的一些問題。

例如,在工業革命的早期,并不是說窮人是黑暗的,富人的境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在英國倫敦郊區有一座名為巴斯的城市,最富有的人在這裡度過假期。

當你去巴斯的博物館時,你可以看到當時英國上層階級的生活水準遠遠低于你現在的生活水準,沒有冰箱,地窖裡隻有一點培根。用一點茶來鎖起來,怕被女仆偷走。你甚至不能每天洗頭,你隻能用梳子撓癢癢。

但即使難民今天來到歐洲,首先要考慮的不是胃裡是否有食物,而是沒有地方充電。是以,不可能否認具有不平等性的技術。

正和島:您如何看待這種"分化"可能帶來的風險?你不擔心嗎?

吳俊:任何時候我都喜歡說現在的風險很大,過去的風險很小。其實,過去的風險并不知道比今天大多少。

我曾經給一群企業家講課,說你們的成就首先要歸功于出生在好時光——自1979年以來,中國已經40年沒有打過仗了。從甲骨文記錄的3400年曆史中,你能看出沒有戰争就不會超過40年嗎?找不到它。

中國在其曆史上經曆了十幾次重大動蕩,其人口減少了一半以上。很多人羨慕三國時代,說人才一代出來了。然而,在東漢陵時期,人口超過5000萬,赤壁戰役後,人口變為140萬,到公元221年,三國總人口已達90萬——在短短幾十年内,人民的存活率不到2%。

人們更懷舊,總是認為過去是美好的。像宋朝那樣的識字的人,但後來司馬光說,在世界風的吹拂下,人販子都穿着絲綢衣服,孔福子當時很好;孔子說,現在的儀式不好,周恭當時很好;周公當時沒有文字系統,不知道自己怎麼想。

自古以來,人們就抱怨技術使我們失去了一些能力。但回想起來,這些曆史恐懼是可笑的。事實上,我們今天的恐懼同樣荒謬可笑。

03、二流人,将一流的項目做成二流、三流

正和島:你的另一個身份是矽谷投資者,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投資原則是什麼?

吳俊:風險投資有一條黃金法則——投資就是投資。首先是重視創始人。

作為一個在谷歌和騰訊工作多年,雇傭了很多高薪員工的人,我總結了他們成功的奧秘,其實就是一句話"殺雞一定要用牛刀"。

因為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往往是數量級的。一流的人可以把二流的項目做到一流;90分的十個人往往低于100分。

我曾經有一個非常不成功的老闆,我是一個非常專業和新的人。因為他做事沒有個人興趣,老秘書非常喜歡他,提拔他。

老闆是個好紳士,平等對待所有的人,他認為這是公平的。但不到兩年的時間裡,所有有能力的男人都跑了出來,其餘的男人都很平庸,他做不了一點表現,是以很早退休。

除了能力之外,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性格。在風險投資中,當你投入數百萬美元、數千萬美元,甚至更多的錢,沒有任何抵押給一個你不認識的人,讓他創業,這個人首先要讓你相信。

企業家往往别無選擇,隻能欺騙投資者的錢。我見過很多創業者,一旦公司做得不好,公司的技術和産品就拿出來再成立一家公司,去熔化新的資金。同時,他們将對原公司進行清算,這樣投資者的錢就不必償還了。

是以我有一個"把戲",就像我曾經投資過一家印度公司,我要求他有自己種族的朋友來投資他。因為他欺騙我們的影響可能有限,但如果他和族人一起作弊,他會在自己的圈子裡形成一個非常不好的印象。這樣做的成本會讓他權衡一下。

此外,如果他的族群中沒有人願意投資他,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糟糕的迹象。

對話吳軍:賺大錢的邏輯

正和島:那麼,您是如何選擇投資項目的呢?

吳俊:風險投資的目的是幫助那些沒有經濟能力的人實作他們改變世界的理想。

是以我們對這個項目的看法:我經常和尋找錢的創業者交談,你不必考慮錢,甚至暫時急于賺錢。在我解決了金錢問題之後,你隻需要告訴我,當你意識到你的想法時,世界會發生什麼。

對于那些做所謂的"我也是"項目的人來說,這個項目沒有意義,因為即使他們實作了目标,他們也隻是在為這個行業增加一個競争對手,而不是幫助世界。

一個項目一旦完成,如果真的能改變世界,即使變化不大,也不錯,一定有人來利用,下一個投資者賺錢不是問題。

正和島: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如何投資?

吳俊:投資的首要目的是確定财産不丢失。

無論投資目的有多大的不同,保守、激進,有一點是一樣的,就是用錢賺錢,而不是拿自己的錢沒完沒了地付學費。

這種行為是說好點是支援國家建設,壞話是玩水漂流或罪惡。如果一個人投資多年,卻不斷告訴别人"交學費是必要的,因為将來隻需要賺錢",他必須檢查自己的行為是否違背了他的初衷。

還有一件事:時間是你的朋友,時間不是。這就是著名經濟學家、《行走華爾街》一書的作者馬克爾所說的話。

如果有投資的時間視窗,它就消失了,那麼它實際上不是一個機會,而是投機。

換句話說,耐心是投資成功的首要因素。例如,在過去的40年裡,美國股市的回報率約為7%,今天上漲了約20倍。

但是,如果你錯過了股市增長最快的25天,你的投資回報率是每年3.5%的一半,是以在40年内,回報率不到四倍,這意味着财富積累至少減少了80%。

沒有人确切知道這25天是什麼時候。是以聰明的投資者總是投資股市,而不是試圖投機,挑最低點和最高點。

04、一個人對一巴掌的反應,決定一生的命運

正和島:你在《洞察》中提到,"生活是一個人看待問題和做事的方式,僅此而已",但有時候,回顧許多成功人士和公司,不得不承認,有一種"運氣"的成分。我們如何了解這一點?

吳俊:當然有運氣,不可否認。事實上,沒有運氣,任何努力都不一定會結出果實。

但人們并不總是運氣不好,他們也不能總是運氣不好。人通過好運氣獲得财富,但最終憑借自己的能力将其全部抛回。在美國,幾乎所有獲勝的獲獎者在10年内都會損失數千萬美元到數億美元的獎金。

我遇到過許多創始人,他們成功地經營公司并将其推向市場,他們幾乎總是說他們隻是有點幸運。

有趣的是,我還遇到了至少100個創業失敗者,一些不太成功的人,他們都告訴我:我非常擅長,但我運氣不好。

你可以了解為什麼前者成功,後者失敗。因為過去的很多事情在不知不覺中,都是注定要失敗的。他們的命運從一開始就由不良的方式和行為決定。

我非常同意撒切爾夫人的說法:

注意你的想法,因為它決定了你的言行。

注意你的言語和行為,因為它可以支配你的行為。

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可以成為你的習慣。

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塑造了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決定了你的命運。

在這段經文之前,我想補充一點,"注意你的态度,因為它會影響你的思維。

我經常和朋友聊天,看看一個男人在被打了一巴掌後的反應,因為一個孩子可以告訴他的命運。

總而言之,所有被打耳光的反應都隻不過是三個:第一個,一個扇子回來;第二,奪走他的生命,捂住臉走開;而第三,先冷靜分析,也許我們真的應該被扇動,然後接受教訓,或者也許對方真的是個混蛋,我們應該報警或者他的父母,老闆來照顧他。

我們在一生的經曆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它們就像别人一樣,或者現實生活中不斷地打我們耳光。

雖然人們一生都被打耳光的情況和原因有很多,但一個人對待他們的方式有很多種。這些耳光的态度和待遇決定了我們的命運:習慣于一輩子扇動别人耳光的人,那些一生都認識到這種鼓勵的人。

正和島:但有時候,對于普通人來說,長期"沉浸"在手頭的工作中,很容易陷入"内部視角",導緻權威粉絲,很難從整體上跳出來,從外部看自己在做什麼。

這很容易導緻一個人"誤以為"自己顯然已經很努力,但暫時沒有成長,仍然在位隻是圈子。一個人到底如何才能實作"疊加增長"?

吳俊:上帝從來都不是慈善家,他不能保證每個人的成功,不能說我每天躺在遊戲廳裡玩遊戲,也想成功;在陽光下沒有這麼好的東西。

但與此同時,也有其他人想知道,"我這麼努力了,為什麼不呢?""

其實,神不會對一個真正努力工作的人感到厭煩,但他不會同情那個假的勤勞的人。

對話吳軍:賺大錢的邏輯

在工作中,有一個詞叫做"僞工作",指的是需要時間去做但沒有影響的工作。有些人習慣于做簡單,重複和低價值的工作,這使他們成為"積極浪費的人"。

我參與了谷歌和騰訊對業績持平的員工的分析,發現那些特别忙但表現不佳的人無法分辨該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最終會陷入"更窮、更忙、更差"的循環。

一些遊戲工程師向我抱怨說,像他們一樣,美國最低級别的遊戲工程師每月的收入隻有800美元左右,不到浴室清潔工收入的三分之一。

我認為原因很簡單:全球有數百萬小遊戲沒有玩過,而大量工程師和其他遊戲從業者在長尾位置上所做的工作的影響幾乎是0;

他們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可能相似,但做一萬件小事的效果可能不足以成為一件大事。

是以對于一個人來說,如果一輩子辛苦苦苦地做很多事情沒有影響,不如認真做一定影響的事情。

正和島:那麼多成功人士,其實都是在做"事半功倍",這相當于給自己一個影響力的杠杆?

吳軍:是的。人有一個弱點,就是看到小便宜想占,很多利益不願意放棄。

成功人士做了很多不該做的事,專注于做一兩件事。

但是很多人喜歡同時做很多事情。這種做事方式在英語中有一個詞叫做"多任務處理",即同時進行多任務處理。由于強大的計算功能,通信帶寬比較寬,可以與許多任務并行處理。

《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曾經有一篇文章分析說,人腦的帶寬隻有每秒60位,是當年網際網路帶寬的十萬分之一。這是我見過的對人類大腦帶寬的最高估計,但每秒數千比特,以這種速率發送手機圖檔大約需要一個小時。

對人們來說,通俗地說,多任務并行是一種單一使用,不僅不能做更多的事情,而且因為來回任務而降低了生産力,導緻不斷的錯誤。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想以多任務的方式做更多的事情,結果我沒有把每件事都做好,很長一段時間,我總是在低水準上兜圈子。

是以我做事的訣竅與人們的想法相反,那就是少做,甚至不做事。

當時,視訊識别公司矽谷(Silicon Valley)的成立,有着宏偉的計劃和一長串要做的事情。當它的創始人來找我們籌集資金時,我對他們說:"如果你能把這個名單減少到不少于,我會投資。"

是以他們把清單減少到三件事。我說,"還有更多的東西,把它簡化成一件事,以至于你不能做你自己。"

他們最終真的把它簡化為一件事。我說,"這是你的核心價值,去做吧。"一年多後,它們被亞馬遜以高價收購。亞馬遜重視公司的核心價值觀,他們最初列出的絕大多數其他事情都已經完成,做得越來越好。

是以,關鍵不是要做得更多,而是要做好它。好和壞可以有一萬倍的差異。有很多人說他有90分,我有80分,我看起來他隻落後10分。但從本質上講,得分為90分的人和得分為80分的人之間可能存在五個數量級的差異。

正和島:是以現在為90、100甚至120做事情可能還不夠?

吳俊:目标120分,最後可以得到100分;

正和島:但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即使一個人有目标,但在這個過程中,或者等到事情過去了,或者現實給了回報,才意識到自己曾經想過,做過一些事情,到底是對還是錯。展望未來,似乎總有一層"迷霧"需要遮蓋。

吳軍:好問題。我告訴你,很多人說,他們過去見過未來,其實是成功的學習,都是在恢複磁盤之後,為自己找一個合理的解釋。很多時候都是這樣。

但在這個過程中,有兩件事很重要。一是要知道要改變的錯誤,即磁盤。很多人反複被教導不要改變,比如讀這件事,平時不努力,期望考試能意外地考出一個好的成績。最後卷發下來了,看起來很傻,測試一個不好的成績。

一兩個星期前,有一次零食痛,覺得自己應該讀得好,但到了第三周,老麻煩又犯了。許多人一輩子都無法走出失敗的循環。

是以我常說,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正如李笑着說的那樣,"真相似乎明白了,隻是做不到。然後誰告訴你做不到,你做不到。

是以人們不必猜測未來,這就是神所擔心的。你隻需要記住,反應比預測更重要。

許多人容易陷入的第二個錯誤是,他們太多的失敗是由于客觀條件,比如父母沒有辦法,是以今天怎麼會做得不好,或者因為孩子想去哪裡上學,是以我不能換工作。

這些都是他們自己的原因。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難,有些人想辦法解決困難,有些人以困難為借口。

是以我認為,隻要你盡可能地做得好,即使你每天隻比别人好1%,在接下來的兩年裡,情況也會大不相同。

正和島:最重要的是向内詢問。

吳軍:是的,外部條件很難改變。例如,中國最好的大學隻是少數幾所,即使這個數字擴大到100所,這100所仍然排名第一和第100位。所有的人最終都擠在第一名的大學前面。

是以不要一直想着改變外面的世界,改變自己比改變世界更容易。

05、追求一個人的一生,無非是自由

正和島:如果讓你選擇對你影響最大的一本書,那會是哪一本?

吳俊:可能有很多書。作為一個年輕人,它可能是一些開明作家的書,比如我讀過很多次的小冊子"富蘭克林自傳"。每一次有不同的感受,那些内容都會不經意間提醒我一些内心的了解,卻總是被遺忘的真相。在書中,富蘭克林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與他相比,我可以審視自己的缺點。

投資時,對我影響較大的書籍是《走華爾街》,而一些思想文化書籍的影響更持久,如《沉思錄》、《中國古代孔子論語》、《道家莊子》。

第一次讀莊子的時候,我被《旅途而行》深深地吸引住了。這不朽的傑作,一開始就很有力量,"彭氏在南方的遷徙也是,水打了三千裡,支撐着高達9萬裡,到六月還要。

那是高中,讀完這本奢侈的同學,覺得這輩子應該做點什麼;我有時在閑暇時間或遇到無法打開的東西,會拿出《莊子》随便讀一段話。然後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做了什麼,想想自己的煩惱,對莊子說要反思,很多時候突然心胸開闊。

在他去世之前,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檢驗的生活不值得花錢。在我看來,閱讀是我們看待當下生活的為數不多的幾種方式之一。

很多人問我讀經典是什麼感覺。它可能行不通,但優質教育絕不是為了功利目的。雖然宋金宗曾經說過"書有自己的金屋,書有自己像玉一樣的臉",但是我們看到幾個古老的老派都有金屋和閻玉呢?

對話吳軍:賺大錢的邏輯

事實上,閱讀和閱讀經典既不能直接帶來金錢,也不能幫助年輕人進入好大學。但是,當人們需要使用經典,卻不知道經典的内容時,隻能後悔自己讀得太少,缺乏修養。

不讀書的人往往難以提高自己的财務水準,這隻有在遇到"天花闆"而無法突破時才能實作。

正和島:最後,很多創業者在财務自由之後,遲早會遇到"人生意義"的危機。可以被稱為偉大的企業家最終似乎已經找到了為社會創造價值的畢生使命。但對于普通人來說,如何找到自己人生的"使命"呢?

吳俊:不覺得說人有錢追求"意義"是無恥的。基本上,我認為當我20多歲的時候,這就像我一生要做的事情。

人其實就是這樣,一生的追求是一種自由。财富自由隻是其中的一部分。就像那些财富自由但被判刑的人一樣,他們成為奴隸,缺乏做他們想做的事情的權力。這是沒有道理的。

如何才能真正獲得這種自由?首先,你需要把自己看作這個社會的主人。從這個角度來看,你不必成為奴隸。

奴隸意味著我賺錢來養家糊口,而且我還付了幾十年的錢。這叫做奴隸制。今天,許多人認為隻有房子和汽車的生活,抱怨他們沒有這兩樣東西。

對話吳軍:賺大錢的邏輯

其實,多錢少錢,說實話,在中國生活不會很困難,尤其是在大城市,過上體面的生活并不難。但是,如果你每天都要享受,每天在總統套房裡吃飯和生活,那麼你就要當奴隸拼命賺錢,無話可說。

我記得在我20多歲的時候讀過很多啟蒙思想家的書,我覺得人們一輩子都要為世界文明做點什麼,他們做了什麼,首先想成為一名科學家,然後制造出改變世界的産品,或者通過投資新技術來改變世界。

無論你怎麼做,你都必須做點什麼。人們還是要有一點理想。這不需要很多錢,也不意味着我有錢不用擔心吃東西,不用擔心穿後再想一想。

今天我們社會有很多人,我想他們可能不是很富有,但他們的精神生活很豐富,他們确切地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這就是羅曼·羅蘭在《米開朗基羅》中所說的話:

世上隻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吳軍的著作《洞察,全球科學技術通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