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性,取悅自己不要任何理由

作者:社會觀察者格雷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無論什麼時代什麼場合,男女老少都是希望自己以更好的形象出現在别人面前。由于生理性的差異,女性比男性往往更在意自己的着裝,是以一般情況下,女性也比男性擁有更多的服飾美妝用品。

在衆多的服飾中,高跟鞋成為獨特的存在。灰姑娘穿着華貴的水晶鞋參加舞會,讓王子魂牽夢繞,在這個愛情童話故事的加持下,高跟鞋賦予了更多美好的想象。都市情感劇中,男女主久别重逢幹柴烈火,關門之後的特寫鏡頭也往往引人遐想的高跟鞋。《三十而已》中,王漫妮為了豪華遊輪行,她特意花重金買了一雙Roger Vivier高跟鞋,經典款的緞面+大鑽扣。 卻因為心疼磨壞鞋底貼了底膠,被豔遇男梁正賢一眼看出她的欲望與經濟實力。

女性,取悅自己不要任何理由

但随着工作節奏的加快,996搖身一變為福報,公共場合穿着高跟鞋的女性越來越少。大多女性選擇更加友善出行的鞋子,四季百搭的小白鞋,飒酷的長靴,甜美減齡的雪地靴,松弛感十足的樂福鞋,原來占有絕對上司地位的高跟鞋鮮少見到。即使是時尚的商場專櫃,不少原來專攻高跟鞋領域的品牌也都順應時勢推出了很多平底款式。是高跟鞋過時了嗎?還是新時代的女性們變心了?

百搭小白鞋遙遙領先

衆多款式中,小白鞋的市場占有量絕對的遙遙領先。不管是冬季的大衣、羽絨服,還是夏季的連衣裙、利落褲裝,搭配小白鞋,感覺就有青春活力的氣息迎面而來。如果今天哪個女生的鞋櫃裡沒有一雙小白鞋,那真的是out了。有的熱愛者,還會有低幫、高幫、厚底、貓爪、氣墊、無後跟等不同款式,設計者用心了,總有一款适合你。

女性,取悅自己不要任何理由

女權意識的崛起和穿着舒适度

高跟鞋代表了女性獨特的誘惑,但大多數人穿了高跟鞋并不屬實,熱衷高跟鞋的女性一般都會有被磨破後跟的經曆,電商平台上任何一雙高跟鞋的提問區,最受人關注的一定是是否磨腳。正是因為這個問題,越來越多女性覺得高跟鞋的選擇變得雞肋。

另外,随着女權運動的發展,女性自我意識崛起,大多數女性不再迎合男性審美,不再選擇忍受高跟鞋帶來的疼痛。更有極端主義認為,女性穿高跟鞋和裹小腳概念是一樣的。

女性,取悅自己不要任何理由

公共場合無高跟鞋≠沒人穿高跟鞋

回想一下我們認為已經沒人穿高跟鞋的場合,街道、地鐵、商場……都在一刻不停地奔赴和行走。打勞工的通勤鞋選擇裡,不可能會有高跟鞋。目前在一線城市,大多數人通勤時間在45分鐘-1個小時,運動鞋自然成了首選。試想一下穿着高跟鞋擠地鐵,那真的是大概生不如死,不知道是自己被折磨還是旁邊不慎被踩傷的人更受折磨。打勞工最後的體面,就是選擇一雙舒适的通勤鞋吧。

女性,取悅自己不要任何理由

不過在高端寫字樓裡的職場女性,往往會選擇放一雙高跟鞋備用。辦公室、正式會議、釋出會或者其他更重要的場合,她們一定選擇換上高跟鞋。不管是搭配成套的西服,還是可甜可鹽的連衣裙,一雙高跟鞋一定遠遠比運動鞋顯得更優雅。一雙得體的高跟鞋,更像是職場女性的戰靴,所向披靡充滿氣場。

女性,取悅自己不要任何理由

選擇對的,不要輕易被洗腦

有人說,我們都活在一個被建構的世界中,90%的認知是人為建構的,同時大多數人并不具備獨立思考和選擇的能力。我想說,潮流在不斷改變,客觀的物品可能會被賦予不一樣的含義。讓自己更有女性魅力,或者是讓自己内外兼修變得更好,是一件取悅自己的事情,隻要選擇是讓自己愉快的,高跟鞋、運動鞋又有什麼差別。

如果沒有男性,女性就會選擇蓬頭垢面嗎?這種假設顯然是荒謬的。就像華為掌門人孟晚舟,彼時被困1028天腳戴電子鐐铐,出現在大衆視線裡的時候仍然是妝容一絲不苟,腳踏華麗戰靴從容優雅,這份泰然便宛如高貴女王。

女性,取悅自己不要任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