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北朝之北朝五國》

作者:獨行的徒行者

漢族在曆史上有一個接近亡族滅種的至暗時刻,在網絡卻曾流傳魏晉南北朝荒唐且美好,身處強漢與盛唐之間整整亂了400多年,荒唐是挺荒唐,美好卻不見得,大漢王朝一過,曆史上就開始了一長段的亂世,是中國曆史上分裂時間最長權利更替最頻繁的一段時期,山河破碎,生靈塗炭,人如草芥,而南北朝就是這段亂世的尾聲。

《南北朝之北朝五國》

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中國曆史上由漢族建立的四個正統王朝的統稱,上承東晉下啟隋朝,并與北方胡人建立的五個政權對峙,共二十四帝,曆一百六十九年。

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北齊取代東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滅北齊。從北魏統一北方開始到隋文帝建立隋朝為止,這五個朝代與南方地區在東晉滅亡後相繼出現的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個朝代(即南朝)對峙,合稱南北朝。唐朝官修正史尊奉南北朝共為正統。

北魏

北魏是鮮卑拓跋部所建,又稱元魏。拓跋部原居于今東北興安嶺一帶,後漸南遷至蒙古草原,以“射獵為業”,靠遊牧為生。東晉鹹康四年(338年),其首領什翼犍稱代王,建代國,都盛樂(今内蒙古和林格爾一帶)。後為前秦苻堅所滅。北魏登國元年(386 年),什翼犍之孫拓跋珪繼稱代王,不久改國号為魏,制定典章,重建國家,史稱北魏,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

《南北朝之北朝五國》

拓跋珪,又名拓跋開、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拓跋涉珪,字涉珪,雲中盛樂(今内蒙古和林格爾)人,鮮卑族。北魏王朝開國皇帝,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之孫、獻明帝拓跋寔之子,母為獻明皇後賀氏。

建國三十四年七月甲戌日,生于參合陂北。建國三十九年(376年),在代國滅亡後,宣昭帝苻堅将年幼的拓跋珪安置在家鄉,後随母獻明皇後賀氏寄居匈奴獨孤部首領劉庫仁部落。登國元年(386年),趁亂複立代國,即位于牛川,後改稱魏王,此時的拓跋珪年僅十五歲。對内勵精圖治,實行一系列改革(拓跋珪改革),推動拓跋鮮卑政權進入封建社會;對外擊敗賀蘭部、鐵弗、高車、柔然等草原諸部,并與後燕、後秦争霸于中原,于參合陂之戰大敗慕容寶,又在柴壁之戰擊潰姚興,為拓跋焘統一北方奠定堅實的基礎。皇始三年(398年),确定國号為“魏”,将國都從盛樂城遷到平城,即皇帝位。執政晚期沉湎酒色,剛愎自用,猜忌臣下,不睦兄弟。

天賜六年十月戊辰日,在拓跋紹發動的宮廷政變中,遇弑身亡,年僅三十九歲,追谥宣武皇帝,廟号烈祖。泰常五年(420年),改谥道武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廟号為太祖。

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北魏曆經孝文帝改革、六鎮之亂後最終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西魏

西魏(535年―556年),南北朝時期由北魏分裂出來的地方性王朝。元寶炬在以宇文泰為首的諸臣支援下登基為帝,國号“魏”。與高歡所掌控的東魏和南朝梁對立,建都長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至557年被北周取代,經曆兩代三帝,曆時二十二年。

《南北朝之北朝五國》

535年,宇文泰毒死魏孝武帝元修後,與諸臣支援元寶炬為帝,改元大統。551年,元寶炬死,皇太子元欽嗣位。廢帝二年(553年)取得南朝梁的蜀地,恭帝元年,宇文泰命于謹又奪得江陵。554年元欽被害。元寶炬四子元廓被宇文泰扶上皇位,實為傀儡。在宇文泰胡化運動下複姓拓跋。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護掌權。557年宇文護迫使西魏恭帝禅讓于宇文覺,即孝闵帝,建立北周,西魏覆滅。

東魏

東魏(534年-550年),南北朝時期屬北朝割據政權之一,從北魏分裂出來的政權。曆時十七年,曆一帝。

北魏政權在魏末各族人民的起義打擊下搖搖欲墜,統治階級内部展開了激烈的權利争奪。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權。534年,權臣高歡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願做傀儡皇帝,被迫投奔關隴軍閥宇文泰。高歡暫時擁立元亶主持朝政,但回京後以輩分錯亂為由廢除元亶的權力,改擁立元亶的世子,年僅十一歲元善見為帝,即魏孝靜帝,東魏開始。

東魏依鮮漢兵力立國,與西魏兩次大戰,一負一勝。邙山之戰後三年,高歡病死。長子高澄繼續都督中外諸軍,總攬朝政。兩年後被一個漢人俘奴暗殺。高歡掌權期間土地兼并情況嚴重,社會沖突與民族沖突尖銳,且屢敗于勁敵西魏宇文泰。武定八年(550)高歡次子高洋繼任其職,進封齊王。魏孝靜帝以禅讓名義退位。高洋稱皇帝,立齊國。

《南北朝之北朝五國》

北齊

(有名的精神病家族禽獸王朝)

北齊(550年~577年),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政權之一,由東魏權臣高歡次子高洋所建。曆經六帝,享國二十八年。

《南北朝之北朝五國》

東魏權臣高歡死後,長子高澄繼專魏政,将篡未篡之時,被家奴刺殺。其弟高洋襲位,廢掉東魏的傀儡皇帝孝靜帝,于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即帝位,國号齊,建元天保,建都邺城,史稱北齊。因皇室姓氏為高氏,故又稱高齊。

北齊繼承了東魏所控制的地盤,占有今黃河下遊流域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以及蘇北、皖北的廣闊地區。同時與其并存的王朝有西魏、北周(取代西魏)、梁、陳(取代梁,但隻占有前者部分領土)等。北齊天保三年(552年)以後,北擊庫莫奚、東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南取淮南,勢力一直延伸到長江邊,這時北齊的國力達到鼎盛。武成帝昏庸好色,北齊國力大衰,不久去世,由後主高緯繼立。高緯也是昏庸好色,國政混亂,還誅殺名将斛律光。之後北齊被南陳攻下淮南,并在577年亡于北周。

北周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宇文覺在宇文護的擁立下正式建立。又稱後周、宇文周。曆五帝,共二十四年。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實際掌握西魏政權的宇文泰死後,第三子宇文覺正式即位稱天王、周公。次年初,宇文氏廢西魏恭帝建國,國号周,建都于長安(今西安),史稱北周。北周孝闵帝宇文覺年幼,大權掌握在堂兄宇文護手中。九月,宇文護殺孝闵帝,立宇文毓為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護又毒死宇文毓,立宇文邕為帝,史稱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智誅權臣宇文護,親掌朝政,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577年,北周武帝滅北齊,統一北方。581年,楊堅受禅代周稱帝,改國号為隋,北周亡。

感謝您的查閱和關注,新人求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