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後周至宋:風雲激蕩的時代還有不流血的更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作者:承頤說曆史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選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援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适的閱讀體驗。

引言:

五代是中國古代史上又一個分裂割據時期。雖然統稱為“五代”,卻不是一個完整的朝代,此時正是唐宋交替之際,風雲激蕩,各方皆是你方唱罷我登台,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接替出場。而這種情況,在後周世宗柴榮統治期間有了實質的轉變。

宋初的政治措施就是在後周世宗政策的基礎上,根據新的形勢所作的進一步發揮。而在後周與宋交際之時有一個群體在其中發揮了極大的穩定作用,使得政權更替變得平穩,那就是後周遺臣們。

後周至宋:風雲激蕩的時代還有不流血的更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宋前形勢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恭帝柴宗訓即位後的第二年,時任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後周滅亡,中原王朝迎來了新的朝代——宋朝。與以往因朝代變遷而産生的大規模殺戮不同的是,改朝換代這種想想都覺得腥風血雨的場景竟變得十分平和,權力也順利的讓渡給了下一個朝代。而使得權力更疊如此順暢的主要人物有兩個,分别是後周宰輔範質以及陳橋兵變的主角趙匡胤。

後周至宋:風雲激蕩的時代還有不流血的更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我們先來看範質,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一個疑點,他本是後周宰輔,且是擁有實權的那種,權力可想而知必然不小,他不幫着自己所在的陣營後周去加強統治、減小被改朝換代的風險,反而幫着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建立宋朝,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他是被迫的。我們從範質的仕宦履曆來看,他對于後周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他從開始做官的時候就先後受到兩位宰相和其他高官的賞識,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後周至宋:風雲激蕩的時代還有不流血的更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而辦事得力的範質在後漢時期也是貴人不斷,時任樞密使的郭威對他大加贊賞。在官場上十分照顧範質,郭威廢漢建周後,範質的地位随之水漲船高,很快登臨宰相之位,這可是實打實的高官啊。

在趙汝愚先生的《宋朝諸臣奏議》就有提到,“樞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與議軍國大事,其權重于宰相。”
後周至宋:風雲激蕩的時代還有不流血的更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後周世宗柴榮繼位不久,範質即升為首相。在整個後周期間,範質始終恩遇不斷,特别是王峻被罷、李榖緻仕、王樸猝死後,範質已經是後周朝臣中資曆最老、最具實權的人物。

與此同時,郭威就是以樞密使身份建立後周,前樞密使王峻的飛揚跋扈又曆曆在目,是以對于中書門下、樞密院兩大中樞核心機構的調整已是刻不容緩。

後周至宋:風雲激蕩的時代還有不流血的更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柴榮登基之初,就開始着手對宰相人員進行調整,在李榖、範質、王溥之外又任景範為宰相,可以看出世宗所拟定的宰相人選無一例外均為熟識軍政之人,這些人也都積極參與軍機事務。

世宗設立多位宰相的意圖很明顯,就是為了降低個别宰相專權的風險,但也不僅是如此,世宗還有第二重意圖,從世宗所拟定的宰相人選來看,絕大多數都是科舉及第者,這麼做的真正用途就是為了整治五代武人亂政、結束亂世,以文抑武、提高文官的政治地位就是最好的解決途徑之一。

後周至宋:風雲激蕩的時代還有不流血的更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而樞密院的人員組成向來魚龍混雜,意識形态也是良莠不齊、難以統一,顯然與世宗的意願相悖,在調整中舍棄也就在情理之中。

不過世宗的政策卻被範質所反對,窦儀、陶榖是以無緣任相,這也反映了世宗對于範質極為倚重。但是在病危之際世宗先是不顧範質的反對任魏仁浦為相,臨終又力主王著入相。然而世宗的設想卻始終沒有全面實施,周世宗臨終欽定的宰相人選王著也被範質一票否決,範質的專斷可見一斑。

後周至宋:風雲激蕩的時代還有不流血的更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我們都知道“專斷”這個詞,并不能算是一個褒義詞,通常這個詞一旦出現,必然出事兒,在範質這裡也不例外,在陳橋兵變之前,其實朝廷對于趙匡胤兵變的事情多少知道點兒。但是很奇怪的是,範質對此卻幾乎處于放任不管的狀态,畢竟兵變這種事,是火上房的程度啊!這多少有點不正常。

但站在範質的角度來看,事情瞬間變得合理起來,原因有二:一是在兵變之前範質實際上就已經知道了,不過他與趙匡胤之間提前達成了協定;二是範質認為趙不會造反,是以這個時候别人再說什麼他也是不會聽的。看看,專斷,害人呐。

後周至宋:風雲激蕩的時代還有不流血的更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範質在得知兵變消息後的反應是驚愕的,畢竟他從來沒想過要反了後周,即便不提世宗對他的倚重和恩義,單從利益角度出發,範質此時已是首相加參知樞密院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投靠趙匡胤最多也不過如此,完全沒必要啊。

兵變發生以後,如何獲得範質的支援就成了趙匡胤集團的重中之重。趙匡胤這邊選擇了客省使潘美,潘美的身份既與後周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又與趙匡胤交情匪淺,堪稱最佳中間人。

後周至宋:風雲激蕩的時代還有不流血的更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而範質也從最初的自責到冷靜後知事不可逆,以自己的妥協為代價換取周恭帝母子的性命無虞。且範質在趙匡胤答應之前一直稱其為太尉,并不承認趙的帝王身份。直到得了趙匡胤的許諾之後,範質才率百官下拜,正式承認趙宋政權的建立。

宋初地位“尴尬”的後周遺臣

範質并非是一個實打實的開國功臣,此時的他與趙匡胤的心并不齊,趙匡胤留着範質更多的是為了平穩過渡政權。那麼現在既然已經達到了目的,範質的作用也就沒有那麼大了。北宋建立以後,出于對政局的權衡,以範質為首的後周宰輔集團得以延續。

後周至宋:風雲激蕩的時代還有不流血的更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但是兩個月後,範質、王溥即罷參知樞密院事,這是剝奪二人發兵遣将之權的必然之舉。雖然二人的官職未變,但是地位上較後周時期已不可同日而語。

可範質并沒有就此離開政治舞台,他明白,一旦自己沒有了作用,即便趙匡胤礙于情面不會明着對他怎麼樣,但暗處的小動作也不會少,這樣的日子勢必是不好過的。想要重新靠近權力中心,達成保住自己,保住後周同僚以及周恭帝母子性命的目的,必須有個“投名狀”才是。

後周至宋:風雲激蕩的時代還有不流血的更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很快,機會就來了,北宋建立的兩個月後,昭義節度使李筠發動了叛亂,不僅如此,原後周外戚李重進等人也紛紛有異動的迹象,一時流言四起,風聲鶴唳。在這樣外情洶洶的政治形勢下,範質的政治傾向,對于安撫四方節度使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他也抓住了這次機會,選擇不變其位,堅定的選擇了宋朝,并參與到有關宋室安危的戰争中去。

趙匡胤也是個聰明人,知道此時穩住大後方才是重中之重,隻要後方不起火,自己就不會陷入到腹背受敵的狀況中去,是以,他也選擇了和原後周遺臣們合作,共同保衛剛剛建立不久的宋政權。

後周至宋:風雲激蕩的時代還有不流血的更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對于昭義節度使李筠的叛亂,趙匡胤選擇百般忍讓,這并不是說趙匡胤的脾氣有多好,為人有多仁義,而是因為此時實力不足,彼時北宋由于剛剛建國,部署比較倉促,并不願意和與李筠多戰。甚至發出“我未為天子時,任汝自為之,我既為天子,汝獨不能小讓我耶?”的感歎,不想與之交戰之情溢于言表。

平定此亂之後,趙匡胤還對李筠及其親屬十分優待。當然,優待也是帶有政治意義的,畢竟在五代見慣了如走馬燈般政權交替的地方節度使們,他們最關心的無外乎兩件事:一是自己的安危;二是是否繼有原有的權力。趙匡胤的優待對于他們而言是一劑強心劑。反觀李重進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

後周至宋:風雲激蕩的時代還有不流血的更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正如日本學者竺沙雅章在《宋朝的太祖與太宗——變革時期的帝王》中所言:“李重進既是周室親戚,又是禁軍的前輩将領,很難處理好和他之間的關系,必欲置其死地而後快”。

另一條決定李重進的待遇不如李筠的原因是,此時李筠叛亂的事情已經了了,形勢發生了變化,打赢帝國保衛戰的宋廷士氣大振,宋初的最大難關已經安然渡過,宋廷上下對李重進的反叛有恃無恐。李重進兵敗之後,趙匡胤對于李重進及其家屬也是大開殺戒,同樣是節度使叛亂,趙匡胤選擇拉一個打一個,事後又恩威并施,足見其政治素養。

後周至宋:風雲激蕩的時代還有不流血的更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而範質等人因充足的政治經驗、優秀的處事能力和在此次叛亂過程中選擇站隊宋廷,為穩住大後方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而被趙匡胤徹底接納,此時的他們才算是真正進入了宋廷的決策層,這點從範質參與到宋初幾次重大決策中去,且建議被趙匡胤重視可見一斑。

一波将平,一波又起

乾德二年(964年),我們本文後周遺臣的代表——範質,一病不起,不久即與世長辭,臨終之前“戒其子旻以毋請谥、毋刻墓碑”一方面折射出他内心一相侍二主的酸楚,同時也顯示了他追求儒家最高境界的決心。

後周至宋:風雲激蕩的時代還有不流血的更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與此同時,識時務、且在軍國大事上幾無貢獻的王溥、魏仁浦也順水推舟一起辭相。中書門下的空缺意味着中樞體制的又一次調整,後周遺臣的下一個代表——趙普,接替前人,登上相位。開始了他在太祖朝長達十年的獨相生涯。此時的後周遺臣已經基本融入宋廷之中。

趙普此人,原為歸德節度掌書記,起先被封為右谏議大夫、樞密直學士,後憑借在國家大政方針方面的突出貢獻,走在了其他競争者的前面,率先登宰執之位,成為樞密副使。在太祖罷免吳廷祚之後,趙普順利的來到了樞密使的位置。

後周至宋:風雲激蕩的時代還有不流血的更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趙普上任不久之後,就極力打擊了他權力之路上的勁敵——另一位從龍功臣、樞密副使李處耘。不久之後,李處耘郁郁而終,趙普掃清了他通往官僚體制最高層的又一塊絆腳石。直至乾德二年(964年)登上權力巅峰,官拜宰相。

趙普登庸,同時意味着中書門下不再是以往在決策方面的形式機構。中書與樞密院“其職遂分,是謂兩司”,東西二府的格局正式形成,同時也孕育出他與太宗趙光義的政治鬥争。新的鬥争即将拉開帷幕。

後周至宋:風雲激蕩的時代還有不流血的更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趙普登庸後,太祖的蕭曹故人李崇矩接任樞密使,霸府元從王仁贍任樞密副使。樞密院的人員配置已經齊備,但是中書門下卻隻有趙普一人為相。在中央文官内部,其他人在地位、功勞上都與趙普相差甚多,是以太祖決意為趙普設定副手,而不是設定其他宰相。

在副相的人選上,窦儀再次走進了太祖的視線。窦儀不僅從龍有功,且在文學上可以彌補趙普的不足,治理地方,功績卓著,屬于一個能辦實事的官員,最重要的是他還有公望,這使得他成為了太祖心中副相的最佳人選。

後周至宋:風雲激蕩的時代還有不流血的更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可是窦儀和趙普現在并不是一邊的,通常這種情況下,要麼窦儀在後續的工作當中逐漸往趙普方靠攏,成為趙普一黨,要麼一直說不到一起去,仍屬對立狀态。事實證明,窦儀選擇了後者,起因是窦儀卷入了趙普署敕一事當中。

原本趙普和陶榖已經商量好了借署敕一事,提高陶榖的地位,結果被窦儀橫插一腳,改為由趙普政敵太宗署敕,趙普及陶榖對窦儀的怨恨可想而知。後又因乾德年号之事使得二人裂痕更深,而窦儀也在年号之事後不久即撒手人寰,太祖甚惋惜。

後周至宋:風雲激蕩的時代還有不流血的更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與此同時,趙普與趙光義之政争也在如火如荼的展開,高錫參劾太宗藩邸心腹石熙載之後,太祖本欲授予太宗的嶽丈符彥卿兵權,也因趙普的力谏而止。太祖“欲大用之”的樞密直學士馮瓒,因與太宗的親密關系而為趙普處心積慮除掉,并是以險些喪命,太宗帳下判官劉嶅也是以事丢官。總之,趙普任相初期在與太宗的政争中處于主動進攻狀态。

通常人過于得意,接下來就是失意,自古的道理,百驗百靈。趙普愈加的飛揚跋扈,朝臣的不滿也是不絕如縷,先後湧現出諸多朝臣對趙普及其黨羽發動攻擊,在後周遺臣雷德骧、盧多遜等前仆後繼、不遺餘力地打擊下,攻守易勢,趙普最終被貶出朝。

後周至宋:風雲激蕩的時代還有不流血的更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而反觀太宗這邊,不但幕府人才濟濟、又與朝中政要有着良好的關系往來,并屢屢在他們危急關頭伸出援手。這也是太宗和趙普争鬥多年最終赢得勝利的原因之一。

用《宋史》中“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漸然”,一句用來總結此次争鬥,筆者深以為然。
後周至宋:風雲激蕩的時代還有不流血的更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縱觀此次争鬥,可以看出這些已經見慣改朝易代的後周遺臣們,深知參與繼統之争所帶來政治風險,除部分的投機分子外,他們或置身事外、明哲保身,或左右逢源、隔岸觀火,即使難耐怒火,将矛頭指向飛揚跋扈的趙普,但同時對太宗也一貫保持敬而遠之的态度。

都不願意越雷池一步與任何一方結黨,這也使得他們在政治中樞内具有穩定的生命力。而鬥争是永遠不會停止的,後周遺臣還會在将來掀起新的争鬥。

後周至宋:風雲激蕩的時代還有不流血的更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結語:

曆朝曆代都有遺臣,後周遺臣這一人群,恰好處在唐宋之間制度變革融會貫通之際,從範質到趙普,再添上窦儀、雷德骧、盧多遜等人,他們共同在曆史的舞台上借政鬥演繹着時代的變革,他們與帝王、其他功勳耆老們一起共同建立了宋人筆下的“祖宗之法”,對宋朝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宋朝諸臣奏議》

《宋朝的太祖與太宗——變革時期的帝王》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