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土木堡事變

作者:什麼都不懂才看頭條君

明王朝第四代君主明仁宗朱高熾,隻當了一年皇帝就死了。他的兒子明宣宗朱瞻基,也隻做了不到十年的皇帝,37 歲就死了。朱瞻基的大兒子朱祁鎮,9 歲就當上了小皇帝,全虧他的祖母太皇太後有見識,主持朝政,重用仁宗和宣宗朝的舊臣,堅持仁宗和宣宗朝的好政策,才使這位明英宗在繼位的最初幾年,過了段太平日子。

土木堡事變

到了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 年),太皇太後去世,幾位輔政的舊臣,也是死的死,老的老,朝廷的大權,漸漸落到了太監王振的手中。

在衆多太監中,王振是一個陰險奸詐的人,他利用英宗的年幼無知,經常哄着他玩,使英宗對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英宗正式登基,就提拔王振執掌司禮監,成為宮中太監的進階上司。因為王振常常帶着英宗做一些不上規矩的事,太皇太後曾想殺掉他,英宗跪下求情,才救了他一命。此後,王振勢力越來越大,多次同輔政老臣發生沖突,并且收買親信,收受賄賂,朝中大臣也管不了他。太皇太後一死,王振更是肆無忌憚。皇宮門前,原立有一塊鐵碑,上面刻着明太祖朱元璋關于永遠禁止太監幹預朝政的诏令,王振公然将它移走。後來,朝廷大事,竟是由王振說了算。文武百官凡有得罪了王振的,常常被迫害至死。至于王振生活的奢侈,更令人瞠目了。他在皇城東邊修建了一座宅第,宏偉程度可以同皇宮相比!

與此同時,中國北部一個叫瓦刺的蒙古部落,漸漸強盛起來。到明正統四年(1439 年),部落首領也先掌握了部落大權,他不滿足于安居在蒙古,常常向南方侵略,騷擾明王朝的領土。

土木堡事變

王振為了粉飾太平,把這重要的軍情隐瞞下來,不向皇帝彙報。他暗地裡同瓦刺也先做交易,送給他們大量金銀财帛,求他們退兵。他并用大量銅、鐵箭頭,去同瓦刺也先交換馬匹,實際上是以軍用武器支援敵人。瓦刺也先得到了甜頭,也就更加頻繁地來騷擾明王朝的邊疆。

這樣到了明英宗正統十四年的七月,也先又派了一批人到北京來,名義上是進貢馬匹,實際上是想發一筆橫财。他們來了二千人,卻要求按三千人給予賞賜。王振也被也先的這種欺詐行為激怒了,下令按實際人數給賞,虛報的一律不給;賞賜的數目隻有也先所要求的五分之二。

也先對此大為不滿,于是指揮瓦剌軍隊兵分四路,大舉向明王朝發動進攻。也先親自率領的一路,從山西大同攻入,到貓兒莊,明軍參将吳浩迎敵,戰敗身死。到陽和口,明王朝的西甯侯宋瑛、武進伯朱冕、都督同知石亨迎戰,卻因為王振的親信、監軍太監郭敬橫加幹涉,緻使明軍大敗。宋瑛、朱冕戰死,石亨單騎退走,郭敬鑽進草叢中,才撿了一條性命。明王朝邊境的守軍紛紛瓦解,向内地逃生。

瓦刺入侵、邊境失利的戰報不斷傳入京城,王振也慌了手腳。他想出一個孤注一擲的辦法,就是由皇帝親自率領全國的軍隊出征。他以為把皇帝弄到前線,就能将瓦刺大軍吓回北方去。明英宗朱祁鎮這年已經23 歲,卻完全不懂得軍國大事,一切聽任王振擺布。兵部尚書邝野、侍郎于謙竭力勸阻英宗出證,卻遭到王振反對。吏部尚書王直率百官盡力勸說,王振也不理睬。

于是明英宗釋出诏令,由他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城,他親自率領50 萬大軍去征讨瓦刺。如此重大的軍事行動,卻完全沒有做準備工作,兩天後就倉促出發了。士兵們連這次進軍的任務都沒搞清楚,松松垮垮如散兵遊勇。一路上,英宗照例是每天享用山珍海味,王振一夥則乘機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指令沿途官府進貢名貴特産。由于後勤糧草供應跟不上、士兵們缺少軍糧,饑餓難忍,一路騷擾百姓,百姓們怨聲載道,紛紛逃走。加上連日來陰雨綿綿,士兵生病的越來越多,還沒走多遠,就死了不少人。

大軍經過居庸關時,文武百官請皇帝就駐紮在居庸關上,以這裡做大學營。王振仍不同意。大軍又向前到達宣府,此時又遇狂風暴雨,而邊境各處的告急文書又紛紛傳來。大臣們都要求皇帝停留下來,不要再盲目貿進。王振大發雷霆,吓得成國公朱勇等人有事向他彙報,隻敢跪着用膝蓋走到他面前。

眼看軍心動搖,形勢危急,兵部尚書邝野、戶部尚書王佐等人,再次懇請皇帝暫時回師。從長計議。哪知王振一聽就惱火,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還沒見到一個敵人,就想逃跑嗎?”

邝野耐心解釋道:“這不是逃跑。用兵的方法,要像流水一樣,避實擊虛,進退自如,萬萬不可不顧天時、地利、人和這些條件去死拼硬打。”

王振罵道:“你們這些書呆子,隻會紙上談兵,哪裡懂什麼軍事!”竟下令罰邝野、王佐跪在荊棘叢中,以威吓别人不敢再違背他的意圖。一直到天黑,還不許他們爬起來。

王振的親信彭國清也覺得形勢下妙,悄悄對王振說:“我觀察天象,天象顯示,我們再前進,恐怕對皇上不利。”王振卻說:“要是真的這樣,我們也隻好認命了。”

大軍繼續前進,到了陽和,這兒也就是宋瑛、朱冕戰敗身亡的地方,荒野裡到處是明朝士兵的屍體,看得官兵個個膽戰心驚。但王振仍然堅持北進,直到進入大同,還不肯罷休。王振的親信郭敬也害怕了,暗中勸說王振,王振這才同意回師。

明朝的皇帝率領五十萬大軍,遊行一樣轉了一大圈,損失無數,卻連一個瓦刺士兵也沒見到,隻好灰溜溜地往回轉了。

這時,大同總兵郭登提出退兵的路線,應由大同向東南走,經過蔚州,進紫荊關,就是北京的地界了,這條路既安全又便捷。王振恰好是蔚州人,他突發奇想,要把皇帝帶到他家鄉去做客,以顯示他的威風,于是欣然同意了。可是大軍走了40 裡,王振忽然又想到,這50 萬大軍從蔚州走一趟,一定會踏爛大片莊稼,家鄉的人難免要怨恨他,他又改變了主意,不許再往蔚州進發,指令50 萬大軍掉過頭來,仍然從來時的路線,由宣府回北京。

這時,瓦刺也先已經掌握了明朝大軍的行動情報,打算乘機從後面襲擊,再撈一些便宜。明朝大軍這麼一兜圈子,剛好讓瓦刺軍隊追了上來。明朝大軍一片恐慌。邝野再上奏章,要求大軍趕緊向紫荊關進發,王振大怒,說:“再胡說八道就殺了你!”邝野但然抗争道:“我是為了大明江山直言上疏,死吓不倒我!”王振根本不睬他,下令将他趕了出去。

眼看瓦刺大軍逼近,王振命恭順侯吳克忠和他弟弟都督吳克勤留下斷後,吳家兄弟奮勇苦戰,雙雙戰死,明軍紛紛潰散。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緩又領四萬人去支援,經過鹞兒嶺時,中了瓦刺的埋伏,也全軍覆滅。

第二天,明軍退到了土木堡,這時太陽還沒落山,大軍離懷來縣城隻有二十裡,衆将領要求趕緊向懷來縣城前進,隻要進了城,就便于堅守了。可是王振卻因為運糧草和他搜刮的财寶的後隊還沒跟上來,堅持要在土木堡宿營。土木堡是一個易攻難守的地方,尤其是沒有水源,士兵挖井挖到兩丈深還不見水。它的南邊十五裡有一條河,但已被瓦刺軍隊搶先占領了。這一夜,瓦刺軍隊完成了對明軍的包圍。而明軍因為缺水,人饑馬渴,都無力再行動,更不要說作戰了。

天亮之後,瓦刺軍隊收緊了包圍圈。但是,明軍畢竟有數十萬之多,而瓦刺軍隊不過二萬人,是以也先也不敢輕易發起進攻。結果他想出一條詭計:派使者來,要求同明軍議和。王振當然求之不得,馬上讓皇帝發下诏書,同意議和。瓦刺軍隊假意後退,王振也不探聽敵人虛實,馬上指令明朝大軍向懷來進發。數十萬軍隊急急忙忙行動,頓時亂了陣勢,而也先已指令騎兵沖殺過來,一面狂砍濫殺,一面大叫:“投降者不殺!”明軍紛紛丢下刀槍亂竄,互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真是血流成河,屍橫遍野。明英宗在親兵護衛下突圍,連沖幾次都沖不出去。這位皇帝隻好認命,幹脆下馬,坐在地上,等待敵人來俘虜他。結果,明英宗被瓦刺軍隊掠走,王振死在亂軍之中,英國公張輔等五十幾位大臣戰死,明軍死傷數十萬!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事變

也先押着明英宗,來到了宣府,叫守城的明朝官員開城門出來迎接皇上。

守城的人回答說:“我所守衛的,是皇上的城市,今天天太晚了,我不能随便開城門。”也先沒達到目的,又把明英宗押到大同,向守城的明朝官員索取金銀财寶。結果廣甯伯劉安、總兵郭登、侍郎沈固等人,一齊出城來見俘虜皇帝,伏在地上痛哭失聲。他們把二萬多兩金子連同宋瑛、朱冕,郭敬等人的家産,一齊獻給皇帝,讓明英宗用來送給也先。這一天,瓦刺軍隊在大同城西安營,郭登打算派勇士殺進敵營救出皇帝,但沒有成功。也先也不敢再在内地逗留,押着明朝的皇帝回蒙古去了。

明英宗被也先俘虜的消息傳到北京,頓時在京城中引起恐慌。皇帝就是國家的标志。皇帝成了敵人的俘虜,國家存亡,迫在眉睫。這時宮廷内外,一片混亂。皇太後和皇後,連忙搜刮宮中的寶物,送往也先的軍營,希望也先把皇帝放回來。

文武百官得到消息,聚在皇宮裡大哭,哭夠之後,才想到該計議下一步的打算。當時明王朝的精兵強将,都已被明英宗帶走了,留在京城裡的老弱殘兵,還不滿十萬人。文武百官都惶惶不可終日,唯恐也先打到京城來。有個叫徐有貞的侍講,自以為精通天文、地理。兵法、方術,他到處宣揚,說他夜觀星象,明朝的氣數已盡,隻有向南方遷都,才可以維持下去;他并且匆匆忙忙把自己的妻子送到南方去了。

但是他這套裝神弄鬼的把戲,并沒能吓住明朝正直的大臣。尚書胡. 當即出面駁斥他, 說: “當年明成祖決定把陵墓修建在這裡,就是要告訴子孫後代,北京是不能放棄的!”侍郎于謙也義正辭嚴地說:“宣揚南遷的人應該殺掉!京城是國家的根基,京城一動,國家的根基也就動搖了。宋朝南渡的教訓,難道還不夠慘痛麼?現在應該做的,是趕緊調動全國各地的軍隊到北京來,誓死守住北京!”連太監興安也厲聲說:“我們逃走了,祖宗的陵寝将由誰來看守?”衆人你一言我一語,把徐有貞轟了出去。

太後問太監李永昌,是遷都好還是不遷都好?李永昌回答說:“曆代皇上的陵寝在這裡,皇宮在這裡,糧食國庫、文武百官、億萬百姓都在這裡啊!” 太後恍然大悟,斷然決定留守北京。

過了三天,皇太後和皇後派去用珍寶換皇帝的使者還沒回來。皇太後召集文武百官,宣布她的意旨,說:“皇帝領兵親征前,已指令讓郕王代理國事。今後國家大事,一律向郕王彙報,聽他處理。”不久,皇太後又決定立明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可是朱見深這時才兩歲,當不得皇帝,是以還是由郕王朱祁钰代理國家政事。

郕王在皇宮午門的左門接見群臣。右都禦史陳镒等人哭着說,國家遇到如此大難,皇上落入瓦刺之手,都是因為太監王振專權造成的,現在一定要清除王振的黨羽。王振的黨羽馬順大聲斥罵陳镒等人,要他們退下去。大臣王竑氣得扯住馬順的頭發咬他的肉,罵道:“你依仗王振作威作福,今天還敢這樣猖狂!”恨透了王振一夥的百官一擁而上,當場把馬順打死了。郕王見朝廷上一片混亂,吓得爬起來想跑。于謙上前拉住郕王,請他向百官宣布,說:“馬順罪有應得,打死就打死了,不再追究責任。”文武百官都安定下來。于是大家議定,把王振的黨羽都抓起來斬首,又抄了王振的家,抄出金銀珠寶難以計數。不久,太監郭敬從大同跑回京城,也被抓了起來。

于謙在安定朝廷的大計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吏部尚書王直拉着于謙的手說:“國家正需要你這樣的人啊!像我王直這樣的老朽,就是有一百個,又有什麼用呢!”朝廷上下,文武百宮,都更加敬重于謙。于謙也當仁不讓,以挽救國家危難為己任。他向郕王提議,一方面,要嚴令邊境守将,盡力防守,不讓瓦刺軍隊侵犯邊境;另一方面,要加強北京城的防衛,又征召兵勇,修造盔甲武器,嚴守各個城門。他又向郕王推薦了一批足以信任的大臣。郕王都接受了。

土木堡事變

當時,北京附近的通州糧倉中,儲存着大量軍糧。有人擔心這批糧食會落到瓦刺軍隊手中,建議把它燒掉。應天巡撫周忱不同意,說:“這麼多糧食,夠守衛京城的軍隊吃一年的,完全可以指令軍隊自己前去搬運充作軍糧,何必燒掉呢!”于謙接受了這個建議,果然,沒有幾天,通州糧倉的糧食全部運空,而軍隊的糧草都得到了補充。

到了這年的九月,于謙和各位大臣,向皇太後彙報說,一個國家,沒有一個成年的皇帝,總是不行的。現在英宗一時回不來,不如就讓郕王繼位當皇帝,免得瓦刺也先總拿英宗來要挾我們。

皇太後同意了。

就這樣,郕王當上了皇帝,史稱代宗,尊稱被俘虜的皇帝英宗為太上皇。

明王朝的政局,漸漸穩定了。

不久,也先又故伎重演,押着英宗到了大同,想把守大同的明朝官員騙出來抓住,趁機攻取大同。大同總兵郭登卻不上這個當,派人通知也先說:“虧得天地祖宗保佑,明朝已經有皇帝了!”同時連夜派人向北京朝廷報告,提醒京城加強防衛。也先見此計不成,知道大同守軍已有準備,便沒敢貿然進犯。也先在邊境上沒撈到便宜,便轉而南下,一直攻打到了北京城下。于謙領兵出城列陣,指令北京各城城門都緊緊關閉,以斷絕官兵後退的念頭。

同時,于謙又公開宣布:“與敵軍對陣時,将領不顧士兵先退的,士兵可以殺掉這個将領;士兵不顧将領先退的,後隊的士兵可以殺掉退卻的士兵!”

于是官兵都能奮勇殺敵。明朝軍隊同瓦刺軍隊一連惡戰了五天,瓦刺軍隊開始動搖了。到第七天,瓦刺軍隊戰敗而退。明軍在後追殺,也先隻得再次押着英宗,逃回去了。

明王朝終于轉危為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