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區塊鍊的信任機制--從制度信任到機器信任

信任是社會秩序的基礎,缺少信任,任何社會關系都不可能持久存在。信任增強社會成員的向心力,降低社會運作的成本提高效率,也是穩定社會關系的基本因素。社會學家尼克拉斯•盧曼(NiklasLuhmann)把信任分為人際信任與制度信任。

1.從人際信任到制度信任

人際信任以血緣社群為基礎,建立在私人關系和家庭或準家族的關系上,其基礎是經驗性的“道德人格”,并以熟人社會的輿論場來維護。人際信任是一切信任的基礎,是主觀化、人格化的信任。人際信任的特性是具體而經驗的,缺乏普遍性,信任感及信任程度依對象的變化而變化。同時,人際信任的範圍也極為有限,且需要大量的時間進行培育,但人際信任的内容和靈活度确是最高的。

制度信任是以契約、法規、制度作為限制的信任。制度信任不以關系和人情為基礎的,而是以正式的規章、制度和法律為保障,如果當事人未按規章制度和法律條文行事,則會受到懲罰。制度信任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選擇。違法必罰的法律邏輯所形成的穩定行為預期,是人們産生制度信任的基礎。制度信任主導是現代社會運作的基本準則。

相比于人際信任,制度信任是一種信任中介,它把人與人的信任轉化為人與制度的信任關系。是以,制度信任是一種客觀的、普遍的、抽象的、确定的、公共性的信任機制,以實在法規範和審判制度為保障的信用(credit)體系。簡單說,制度信任是不依靠具體人的信任,在制度信任的架構下,雙方無需有真正意義上的“人際信任”,卻可以依靠共同的制度信任保證互相行為在預期中完成。從曆史上看,制度信任的出現極大地擴充了人類社會的信任範圍,陌生人間隻需信任共同的“制度”便可完成信用活動。但制度信任需要建立社會契約和立法的過程,而其範圍是制度限制和訂立的人群内,信任内容則包含了制度所明文制定的内容。

2.從制度信任到機器信任

公有鍊的信任是一種人類信任協作的新形态,它有着最為廣泛的信任範圍。正如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KevinWerbach在其論述區塊鍊信任的專著中所述,“為所有的使用者提供最為一般化的信任(信用)服務是公有鍊最為核心的價值,它使得人類首次在達成全球範圍内自發性信任。”區塊鍊信任的基礎在于各方在平權、分散的網絡中,獨立地記賬、驗證過程。各個參與者在公有鍊無門檻、自由出入、多方持有、多方維護的公共賬本上獨立地記錄、驗證每一筆交易及合約。在共識機制的作用下,每一個網絡參與者都有可能成為會計(記賬人),而在交易确認驗證的機制下,每一個網絡(全節點)都是審計人。是以,公有區塊鍊是一個全球記賬、全球審計的網絡。共識機制保證了記賬的随機性、分散性、不可僞造性,交易确認驗證保證了記賬的合法性,内在的經濟和博弈論原理又使記賬人基于經濟理性原則不會破壞整個系統。是以,區塊鍊信任也是一種信任中介,它把人與人的信任轉化為人與機器的信任。區塊鍊被人們賦予“信任機器”的稱号。

區塊鍊的信任機制--從制度信任到機器信任

對于比特币的創造者,中本聰建立了一套共識機制,在他(他們)看來,銀行的中介角色是多餘的,可以通過代碼代替其地位,讓系統通過共識算法就所發生的交易達成共識并記錄在區塊上。在此基礎之上,衍生出公有鍊、私有鍊、聯盟鍊等區塊鍊形式。

對于公有區塊鍊的使用者來說,他無需信任任何具體參與這個網絡生态的成員,就可以完成對于記賬和合約計算的信任。公有鍊在信任範圍上是全球的,任何國家和地區素未謀面的人在不依賴制度信任的前提下即可完成可信交易。并且,隻要公有區塊鍊系統健康運作,非法和無效的交易無法通過全球記賬、全球審計的共識确認過程,是以也不存在違約和失信的情況。但是目前來看,區塊鍊信任的使用場景仍較為有限,僅能在純粹記賬和封閉性合約的領域中,靈活度較低。

總的來說,公有鍊信任創造性地擴大了信任的範圍,降低信任的成本,進一步推動了人類信任客觀化的程序,為更大範圍内的全球一體化協作開辟了新的可能。在未來的發展中,區塊鍊信任可能與制度信任互為補充,建設更為普遍和高效的全球信任體系。

然而,必須要闡明的是,公有鍊造就的全球化技術信任網絡仍舊是建立在一個複雜的技術堆棧之上。正如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資訊安全大師BruceSchneier指出“區塊鍊的作用是使人們對他人或機構的信任轉移到技術上來,需要相信加密學、一系列的協定、軟體、電腦與網絡。”上述技術中任何其中一部分出現失效和錯誤,都會導緻信任網絡出現緻命的問題。同時,區塊鍊信任也不是萬能的,它所創造的信任環境,不能簡單外推到區塊鍊外,一旦脫離鍊内的原生場景,區塊鍊要解決現實中的信任問題,往往需要引入區塊鍊外的可信中心機制予以輔助。

3.從區塊鍊技術看其信任本質

區塊鍊技術突破了單一的技術,整合了密碼學、數學、經濟學、網絡科學等成果,将比特币打造為一種數字貨币和線上支付系統,利用加密技術實作技術轉移,而不再依賴于中央銀行和金融機構。每個區塊都包含上一個區塊的哈希值,從創始區塊開始連結到目前區塊,進而形成區塊鍊。比特币使用公鑰位址發送和接收比特币,并進行交易,進而實作了個人身份資訊的匿名。簡言之,區塊鍊技術具獨特而有鮮明的特征:

(1)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即交易記賬由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多個節點共同完成,而且每一個節點都記錄的是完整的賬目。差別于傳統的中心化記賬方案,沒有任何一個節點可以單獨記錄賬目,進而避免了單一記賬人被控制或者被賄賂而記假賬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記賬節點足夠多,進而保證了賬目資料的安全性。由于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儲,不存在中心化的硬體或管理機構,任意節點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系統中的資料塊由整個系統中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來共同維護。

(2)共識機制和不可篡改性。比特币采用工作量證明,隻有在控制了全網超過51%的記賬節點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僞造出一條不存在的記錄。當加入區塊鍊的節點足夠多的時候,這基本上不可能,進而杜絕了造假的可能。一旦資訊經過驗證并添加至區塊鍊,就會永久的存儲起來,除非能夠同時控制住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單個節點上對資料庫的修改是無效的,是以區塊鍊的資料穩定性和可靠性極高。

(3)非對稱加密和授權技術。存儲在區塊鍊上的交易資訊是公開的,系統是開放的,區塊鍊的資料對所有人公開,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公開的接口查詢區塊鍊資料和開發相關應用,是以整個系統資訊高度透明。與此同時,賬戶身份資訊是高度加密的,隻有在資料擁有者授權的情況下才能通路到,進而保證了資料的安全和個人的隐私。由于節點之間的交換遵循固定的算法,其資料互動是無需信任的,是以交易對手無須通過公開身份的方式讓對方自己産生信任,對信用的累積非常有幫助。

(4)智能合約。基于這些可信的不可篡改的資料,可自動化的執行一些預先定義好的規則和條款。區塊鍊采用基于協商一緻的規範和協定使得整個系統中的所有節點能夠在去信任的環境自由安全的交換資料,使得對“人”的信任改成了對機器的信任,任何人為的幹預不起作用。

區塊鍊的信任機制--從制度信任到機器信任

4.機器信任對社會生活影響

在理想區塊鍊中,通過共識機制和智能合約等打造出一個去信任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無論是誰在操作,都能保證其信任,這個在當下“信任危機”愈發嚴重的社會,其技術将會是突破性的。據統計,全世界受假冒僞劣産商品影響的市場高達3000億美元,每年假冒僞劣産品的成交額已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0%。沃爾瑪、京東和阿裡這些零售商或者電商平台企業的區塊鍊溯源應用的本質是在内部開展溯源應用探索,供其内部使用者應用。沃爾瑪食品溯源系統主要解決沃爾瑪銷售的食品的可追溯性,目前已在豬肉商品試點項目取得了成功,未來會應用到更多的沃爾瑪銷售的商品上。此次推測,以後,我們不再需要第三方的機構頒發什麼證書去證明自己的身份、資訊,不用再去擔心網絡上的虛假造謠資訊,而去反過來信任網絡。知識産權能夠以區塊資料的形式記錄儲存,我們平時食用的大米糧食可以有效地溯源,應屆畢業生的文憑證明通過更簡單的數字編碼儲存,社會也許将進入一個新的信任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