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城市更新大趨勢:建築空間功能轉換或将成為一種“新常态”

作者:上海産業轉型發展研究
城市更新大趨勢:建築空間功能轉換或将成為一種“新常态”

原文首發于微信公衆号“上海城市更新”,歡迎大家搜尋關注

——正文共3261字,預計閱讀時間 5分鐘

城市更新是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産物,也就是說當城市規模、總量、功能、産業、人口等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狀态後,城市建設就需要從原先的增量擴張、大拆大建方式轉換到以豐富功能、提升品質、優化布局、完善配套為主的城市更新“頻道”上來了,這也是我們所說的進入存量時代、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主要方式。它不是一張白紙的藍圖描繪,而是讓已有畫卷怎樣更加出彩。

是以,城市更新無論從理念、思路、标準、手法、路徑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有系統性的更新,不然,習慣性“穿新鞋、走老路”、“挂羊頭、賣狗肉”就在所難免。

如傳統城市規劃的“功能分區”,把建設用地分為不同性質,諸如工業、商業、科研、辦公、住宅、教育、醫療、公建等等,在其上形成的建築功能自然也要與用地性質一緻。後來,由于複合功能的出現,在一塊土地上,用不同顔色的“斜杠”表示其多種功能的現象就越來越多了,如表述某塊用地的性質為:商業/辦公/研發/酒店/等等。應該講,這是一種不小的進步,對順應社會多業融合的趨勢是一種創新。

不過,在“百年未遇之大變局”下,市場、社會和企業的變化往往更加出人意料,大量新業态、新模式、新組合、新技術日新月異、層出不窮。作為“不動産”的土地和建築怎樣才能跟上這種快速變化、并主動适應和服務呢?看來,光靠增加“斜杠”已遠遠趕不上時代變化的速度了。怎麼辦呢?不妨從觀念上、認識上、源頭上了解和順應這種變化的規律及趨勢,許多具體的困惑就會迎刃而解。

這種規律和趨勢就是:建築空間的功能轉換或将成為一種“新常态”,而且與所在的土地性質沒有關聯關系,它既不是原先規劃好的,也不因功能轉換後土地性質也随之改變。對這種建築空間功能轉變與土地性質設定不變分離的趨勢,管理部門是否需要用更加包容、彈性和合理的方式來對待呢?

從實際情況看,這種建築空間的功能轉換至少有以下幾種:

第一、工業建築的功能轉換。國内外這方面的轉換做得最早,案例也最多,而且領域最廣泛,如有轉成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類的;有轉為研發中心、軟體基地科技園等科創類的;有變為購物中心、酒店等商業類的;有改為純辦公類的,還有改為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住宅等居住類的。總之,由于工業建築的空間數量龐大,加上可塑性比較強,基礎結構又堅固,其空間根據城市發展變化,在今後相當一個時期内,還是城市建築空間功能轉換的重要主體。但是,國外許多工業建築轉成為酒店、購物中心、高檔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等,在國内則還有不少禁忌需要突破。

城市更新大趨勢:建築空間功能轉換或将成為一種“新常态”

新加坡聖詹姆士燃煤發電站如今改造為戴森全球總部 © 網絡

第二、商業建築的功能轉換。過去,“一鋪養三代”的說法深入人心,表明商業空間是很精貴的。尤其在計劃經濟時代,不僅商品短缺,商業空間也十分短缺。改革開放後,特别是近二十年,商業建築快速增長。目前,許多城市的商業空間人均面積已超過發達國家,并且與消費明顯脫節,加上網上購物越來越普及,空間過剩問題日益顯現。

城市更新大趨勢:建築空間功能轉換或将成為一種“新常态”

愚園路上的FIUFIU畫廊 © 網絡

是以,商業建築的功能轉換也開始增多:如轉為美術館、影劇院、藝術中心等文化功能;轉為新科技、新産品展示的科普功能;轉為各類教育教育訓練功能;轉為醫美、專科、健身等大健康功能;轉為以聯合辦公等為特色的衆創空間;還有的轉成數字化、智能型、輕加工為主的新型制造空間。随着實體商業空間過剩的加劇,除了商業本身不斷創新業态外,相當部分商業空間功能轉換恐怕勢在必行。

城市更新大趨勢:建築空間功能轉換或将成為一種“新常态”

現所 © 網絡

第三、辦公建築空間的功能轉換。辦公樓空置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有多方面,除了受經濟環境影響外,某些城市和區域數量過大、以及線上辦公方式快速普及則是重要因素。受一百多年前“曼哈頓思維”的影響,不管城市大小,都熱衷于建設辦公樓林立的“中央商務區”,在超大型城市,不同區域還有一批建築體量動則幾百萬平方米的“城市副中心”。其結果,導緻供給遠大于需求。有意思的是,辦公建築空間的功能轉換,又是從紐約曼哈頓開始的。在那裡,辦公樓轉換為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酒店功能;轉換成科研檢測載體功能;轉換成新制造空間功能等等。

城市更新大趨勢:建築空間功能轉換或将成為一種“新常态”

由辦公大樓轉型的華爾街1号産權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 StreetEasy

在上海,辦公樓的功能轉換也在開始:如轉型為美術館、畫廊、演藝等的文化功能,在四川中路一帶,已有30多家這類機構入駐;在亞洲大廈,已有近20個“演藝新空間”。此外,辦公樓改造轉型為長租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辦公空間引進博物館、醫療、教育訓練、餐飲、直播、美容美妝、輕型制造等業态的更是量大面廣。從趨勢看,随着一批黃浦江兩岸建立辦公樓落成,數量更為龐大的老舊辦公樓功能轉換将會加快、内容也更加多元化、疊代的周期也會縮短。

城市更新大趨勢:建築空間功能轉換或将成為一種“新常态”

亞洲大廈 © 網絡

第四、居住空間功能的轉換。長期以來,“居改非、非改居”一直是“泾渭分明,不可逾越”的。如今,這條邊界也越來越模糊了。比如,老師在家視訊教學,學生在家視訊上課,他們所處的空間是居住功能還是教育功能?有人在家開網店做直播,他所在處是居住空間還是在商業空間?有人在家辦公,這“辦公室”是居住空間還是辦公空間?諸如此類,估計是講不清楚了。居住空間功能轉換比較典型的是田子坊,作為傳統的居住功能轉換為文旅、商業及辦公功能,它既保留了上海石庫門等老建築的原汁原味,又賦予了市場和社會需要的功能。屬于為數不多居住區集中轉型的,當然,居住功能整體性轉換的還有建業裡等,不過,這種轉換的成本高、周期長、回本難,屬于特例型。總體看,居住功能轉換的形式具有潛移默化、漸近式、天女散花無處不有的。

其實,上海居住功能轉換量最大的是街道兩側住宅樓的底層,尤其是大量售後公房。在住房配置設定的年代,能夠分到房子的屬幸運者,哪怕分到路邊的底層也如獲至寶。但時過境遷,用今天的眼光來看,路邊底層的住房,無論從環境噪音,還是從隐私安全,都未必适宜人居住。而最合适、最合理的功能,應該是商業功能,特别是服務于“十五分鐘生活圈”的各類社群商業配套。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量中心城區沿街面的住宅底層都紛紛“改頭換面”,開出了各種的小店,極大豐富了社群功能、友善了周邊居民。當然,過程中也免不了有擾民問題的發生,這屬于如何完善管理的範疇,在此不作讨論。

城市更新大趨勢:建築空間功能轉換或将成為一種“新常态”

改造後的樂山社群

可惜的是,在若幹年前,一場聲勢浩大的“拆違”運動将經過多年演進,已經逐漸規範成熟的各種“小而雅”、“小而特”、“小而美”的街邊小店一掃而光,并且“一封了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陣風刮過的幾年後,許多被封的街邊底樓又重新冒出了無數的小店,有的從視窗做生意、有的隔着圍牆栅欄交易、還有的窗前貼了廣告,人往後門進。總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街邊底樓做商業的天性似乎難以扼殺。不過,形象卻差了許多,由于商家不能堂堂正正地設計和美化店容店貌,這些頑強生存的小店,看上去就像五、六線城市的鄉鎮店鋪,與上海魔都形象反差懸殊。

講居住空間功能的轉換,并非鼓勵人們都去改變居住的用途,而是想表達兩層意思:一是現在居住空間的功能确實已經與其它功能高度複合、重合了;二是最有必要轉換居住空間功能的,主要是沿街面住宅的底層空間,城市管理部門是否也應與時俱進,雖然當年規劃的功能确是居住,但幾十年後,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功能是否也應該與之相适應作調整呢?如有計劃地允許乃至鼓勵這些地方的居民,通過功能置換、租賃等方式,将居住轉變為商業功能。至于擾民問題,是完全可以通過完善管理來解決的。這樣,不僅能夠改善這部分市民的居住環境、增加收入,還可以大大豐富社群的商業業态,為“十五分鐘生活圈”提供更合适的空間。

城市更新大趨勢:建築空間功能轉換或将成為一種“新常态”

浦東崂山路的12街

第五、綜合空間的功能轉換。一般而言的公共空間包括戶外廣場、公園綠地、市政設施、交通場站、文化體育場館,以及政府機關、學校、圖書館等屬于面向大衆的空間。過去,這些空間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和含義。如今,也在不斷地複合、融合和轉換中。如過去高架橋下面的公共空間,從道闆房、垃圾站、停車場轉換為體育健身場館;學校場地錯時成為公共停車場;公園綠地增添了文化旅遊功能;政府相關機關、機構在曆史風貌保護區的辦公空間通過置換,轉變成商業、文化和企業總部功能等等。随着國家關于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産擴大有效投資精神的落實,公共空間的有效利用以及功能的轉換重塑将會有更大的動作。

城市更新大趨勢:建築空間功能轉換或将成為一種“新常态”

蘇州河中環橋下空間 © 上海長甯

通過對上述幾種空間功能轉換的介紹可以看到,在存量時代,原有空間功能的疊代更替、複合融合,将成為城市更新的一種“新常态”,它不僅賦予原有空間新内容,更為城市空間增添新活力,為城市發展帶來新動力。關注城市空間功能轉換的動态及走勢,把握實體空間、功能轉換和土地性質之間的關系,在管理和規劃上适應這種變化趨勢,完善和調整相應的政策及标準,應該是城市管理及規劃部門,以及城市更新領域的從業人員所要重視、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文章來源:上海城市更新,作者: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