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的孟加拉國國旗

作者:黑炎之飛影
曆史上的孟加拉國國旗

1206-1352的德裡蘇丹國旗幟

德裡蘇丹國(1206年-1526年),是阿富汗的古爾王朝(1148—1215年)于1175年後占領和征服納爾默達河以北的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之後的德裡總督于1206年自立建立的伊斯蘭王朝。首一個王朝庫特布沙希王朝是古爾王朝留在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的突厥語族奴隸創立的,是以又稱為“奴隸王朝”。之後的後繼王朝依次是: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和洛迪王朝,由于這些王朝首都始終位于德裡,故而被統稱為德裡蘇丹國。

曆史上的孟加拉國國旗

1352-1576的孟加拉蘇丹國旗幟

孟加拉蘇丹國,是指中世紀在孟加拉的半獨立王朝。首先是蘇丹法赫爾丁·穆巴拉克·沙阿,1338年從德裡蘇丹國獨立和自封蘇丹;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中,分别由來自突厥,孟加拉,阿拉伯,埃塞俄比亞阿富汗統治者統治着蘇丹國。蘇丹國于1576年被莫卧兒帝國吞并。

曆史上的孟加拉國國旗

1576-1858莫卧兒帝國旗幟

莫卧兒帝國(烏爾都語:مغلیہ سلطنت‬‎,轉寫:Mughliyah Saltanat‎,波斯語:مغلیہ سلطنت‬‎,1526年—1858年),是巴布爾自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建立的征服王朝。“莫卧兒”即波斯語中“蒙古”一詞的轉音,因統治者是有察合台汗國貴族血統、波斯-突厥化的蒙古帖木兒王朝。在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印度次大陸,以及中亞的阿富汗等地。帝國政府由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構成。

曆史上的孟加拉國國旗

18世紀孟加拉蘇巴省的旗幟

孟加拉蘇巴(波斯語:صوبه بنگال‎,孟加拉語:সুবাহ বাংলা,英語:Bengal Subah),是16-18世紀時莫卧兒帝國的一個省,涵蓋了孟加拉國和現在西孟加拉邦的大部分地區。孟加拉蘇巴是在世界上主要的伊斯蘭貿易國孟加拉蘇丹國瓦解後建立的,是穆斯林世界中最富有,最發達的地方,其經濟表現出原始工業化的迹象。莫卧兒人在發展現代孟加拉文化和社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曆史上的孟加拉國國旗

1858-1885英國國旗

1858年孟加拉和整個印度一起,徹底成為英國殖民地,使用英國旗幟。

曆史上的孟加拉國國旗

1885-1880印度總督旗幟

曆史上的孟加拉國國旗

1880-1947英屬印度旗幟

曆史上的孟加拉國國旗

1699-1947孟加拉管轄區旗幟。

孟加拉管轄區(英語:Bengal Presidency),正式名稱為威廉堡管轄區(英語:Presidency of Fort William)、孟加拉省(英語:Bengal Province),是英屬印度的一個地區。管轄範圍大緻為印度次大陸西北部。槟榔嶼和新加坡在行政上也曾是管轄區的一部分,直到它們于1867年組成海峽殖民地。孟加拉管轄區的開始于176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莫卧兒帝國皇帝和奧德行政長官之間的條約,将孟加拉、比哈爾和奧裡薩置于公司管轄之下。管轄區包括中央省以北所有英國領地,從恒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口到喜馬拉雅山脈和旁遮普。

曆史上的孟加拉國國旗

1947-1971巴基斯坦旗幟

1947年印巴分治,巴基斯坦獨立後,孟加拉成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即常說的東巴基斯坦。

曆史上的孟加拉國國旗

Mukti Bahini旗幟

Mukti Bahini(孟加拉語:মুক্তিবাহিনী,[3]譯為自由戰士或解放軍),是孟加拉解放戰争期間由孟加拉軍隊、準軍事人員和平民組成的遊擊抵抗運動,1971年通過戰争将東巴基斯坦轉變為孟加拉國。

曆史上的孟加拉國國旗

1971-1972孟加拉國國旗

原始的帶有孟加拉國版圖的國旗由該國畫家哈桑(Quamrul Hassan)設計,并于1971年3月3日首次在達卡大學被升起。1971年3月23日,該旗首次在齊亞·拉赫曼總統官邸前被升起。由于原旗幟中的孟加拉國版圖會使人聯想到令人不愉快的東、西巴基斯坦的分裂,而且從反面看去版圖是左右颠倒的,後來這一圖案被從國旗中删除。

曆史上的孟加拉國國旗

1972至今孟加拉國國旗

孟加拉國國旗于1972年1月27日正式采用,縱橫比3:5。此旗以1971年孟加拉國解放戰争中使用的旗幟為原形,原旗幟為紅色太陽照耀下的孟加拉國版圖。為了飄揚的時候的視覺效果,紅色圓形稍偏向旗杆方向,半徑為旗幟長度的五分之一,圓心在旗幟9/20和正中水準線交界處。代表太陽在孟加拉國升起,也代表為孟加拉國獨立獻身的烈士們的鮮血。底色綠色代表孟加拉國富饒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