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到身體裡哪個髒腑的負擔最重,那可能就要數脾胃了。
我們從一生下來就要靠脾胃,随着年齡的增大,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都會影響到脾胃的功能。
當脾胃的負擔也會越來越重,不能正常發揮功能的時候,就會在身體裡産生很多“垃圾”,也就是濕邪。
在這個初夏的時節,趁天氣還沒那麼濕熱,及早做好祛濕,給脾胃“減負”吧。
那麼,怎麼樣知道自己的身體裡有沒有濕邪?又該如何給脾胃“減負”呢?
01
脾胃的“垃圾”——濕邪
茯苓、薏仁用法有差別
1、濕邪的産生是因為脾虛
濕邪的産生,和脾虛是分不開的。
我們身體裡的水液需要由脾來運化,才能保證代謝循環正常。
脾虛以後,水液代謝不出去,堆積在身體裡,就成了濕邪,老百姓喜歡叫做“濕氣重”。
濕邪産生之後,又會反過來進一步困脾,讓脾胃的功能更弱,形成惡性循環。
當體内有濕邪時,常見的症狀表現有:頭昏昏沉沉、食欲不好、胃脹腹脹、腹瀉或大便黏、嘴裡有黏糊糊的感覺、身體沉重無力。
這些看起來都是小毛病,但對健康着實是困擾。
2、茯苓、薏仁,用法有差別
提到祛濕,茯苓和薏仁可以說是人盡皆知了。
但為什麼有的人用了效果不錯,有的人卻越用濕越重呢?
張聲生主任說,這兩味藥都有健脾祛濕的功效,但也有所差別:
茯苓以健脾為主,還能甯心安神,适合以脾虛為主的人。
薏仁以祛濕為主,其中生薏仁還能清熱解毒,炒薏仁可以止瀉。
02
看舌象
辨識脾虛和濕邪哪個重
既然不同的人,用法也不同,那怎麼判斷自己屬于哪一種類型呢?張聲生主任教我們從舌象來判斷。
1、舌頭有齒痕的人,用茯苓蓮子粥
以脾虛為主的人,舌頭會比較胖大,四周有鋸齒狀的齒痕,舌苔是白的,相對比較薄。
調理方:茯苓蓮子粥
食材:茯苓、蓮子、大米。
做法1:茯苓和蓮子打粉,煮好大米粥後,把藥粉兌進粥裡,再次煮沸後即可。
做法2:茯苓和蓮子泡開,和大米一起煮成粥。
2、舌苔黃膩的人,用祛濕鲫魚湯
以濕邪為重的人,舌頭邊緣的齒痕不明顯,主要是舌苔又厚又膩,就像豆腐渣一樣。
調理方1:祛濕鲫魚湯
食材:生薏仁(拉肚子的人換成炒薏仁)、冬瓜皮、陳皮、生姜、鲫魚。
方解:
生薏仁清熱利濕,冬瓜皮利尿消腫、清熱解暑,陳皮健脾燥濕,生姜去腥、溫胃,鲫魚補脾利濕。
做法:薏仁、陳皮和冬瓜皮提前泡好,鲫魚處理好後,放入鍋中兩面煎至金黃,然後上述食材一起炖煮,出鍋前加鹽調味。
禁忌:孕婦不宜食用。
調理方2:芹菜薏仁粥
如果你不喜歡吃魚,可以試試這碗清爽的芹菜薏仁粥:
食材:水芹菜、生薏仁。
水芹菜有清熱、利濕的作用,還富含膳食纖維,對便秘有幫助。
做法:薏仁泡開後煮熟,水芹菜切成小段,和薏仁一起煮片刻,出鍋前加鹽調味。
03
祛濕通便,給邪以出路
1、祛濕通便
第二個祛濕途徑是通大便,針對的是大便不通暢的人群。
前文已說到,體内有濕邪,其中一個表現是大便黏,沾馬桶,老有解不幹淨的感覺。這是因為濕邪阻滞了脾的運化,出現腑氣不通。
中醫調理講究“給邪以出路”,這時候就需要用一些藥,打通體内的氣機,祛除濕氣,大便自然也就暢快了。
2、适合中老年人的通腑腸清茶
沈氏女科傳人韓學傑老師,帶來了一杯适合中老年人的通腑腸清茶,裡面沒有“瀉藥”的成分,藥效溫和,不損傷正氣。
通腑腸清茶
藥材:當歸、白菊花、玫瑰花、白扁豆。
功效:健脾、祛濕、通便。
方解:
當歸+白菊花:這是韓老師的師爺傳承下來的“通便藥對”,特别适合用于中老年人虛性便秘。
玫瑰花:疏肝理氣,調暢氣機。
白扁豆:健脾補氣,調好脾虛,才能更好地運化濕邪。
用法:上述四味藥加水煮,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煮20分鐘,代茶飲用。韓學傑老師建議空腹飲用效果更佳,脾胃不好的人可以改為飯後半小時喝,一般堅持喝1-2周就能改善,症狀改善後酌情減量或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