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0歐姆”特性阻抗的由來

硬體之家原創文章系列之《“50歐姆”特性阻抗的由來》

接觸過高速高頻、射頻以及微波等行業的朋友都知道傳輸線要做50歐姆特性阻抗比對,那為什麼一定要比對到50歐姆,而不是25歐姆或者75歐姆等其它數呢?

帶着這個問題,我們繼續看下去。

一、50歐姆的由來 

縱觀50歐姆特性阻抗的發展曆史,我們可以得出它由來的兩個主要因素:

1、理論因素:50歐姆傳輸線的特定優勢;

2、行業發展:大公司對行業标準的話語權;

1 理論因素——50歐姆的優勢

在通信裝置中,主要關注同軸電纜的兩個性能名額:

①功率容量:即可以傳輸最大的信号功率值,決定了裝置的發射功率;

②傳輸損耗:即信号輸出過程中在同軸線上的損耗大小,決定了傳輸的距離;

同軸電纜的功率容量

同軸電纜的功率容量公式如下:

“50歐姆”特性阻抗的由來

其中,參數a、b表示同軸電纜的内徑與外徑的大小。對上述公式取導數之後可以計算其極限值:

“50歐姆”特性阻抗的由來

是以最大功率容量就決定了一組同軸線的特性阻抗:

“50歐姆”特性阻抗的由來

通過上面兩個公式聯立,可以計算得到:

當阻抗為30歐姆時,同軸線可以擷取最大的功率傳輸容量;

2 同軸電纜的傳輸損耗

同軸線的傳輸衰減常數為:

“50歐姆”特性阻抗的由來

其中,參數a、b表示同軸電纜的内徑與外徑的大小。對上述公式取導數之後可以計算其極限值:

“50歐姆”特性阻抗的由來

是以最小衰減常數就決定了一組同軸線的特性阻抗:

“50歐姆”特性阻抗的由來

通過上面兩個公式聯立,可以計算得到:

當阻抗為77歐姆時,同軸線可以擷取最小的傳輸衰減常數。這也是電視系統采用75歐姆同軸傳輸線的原因,因為衰減小可以傳輸得足夠遠。

30歐姆和75歐姆的權衡結果

為了使得同軸線兼具最佳的功率容量與衰減常數,經過反複的權衡後,最後選擇30歐姆與75歐姆之間平均值與最簡值:50歐姆。

是以,50歐姆就此誕生了!

二、行業發展——美國标準

在Harmon Banning 的《電纜:關于 50 Ohm的來曆可能有很多故事》一文中,詳細介紹了關于50歐姆标準阻抗的來曆:

在微波應用的初期,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阻抗的選擇完全依賴于使用的需要,對于大功率的處理,30歐姆和44歐姆常被使用。另一方面,最低損耗的空氣填充線的阻抗是93歐姆。

在那些歲月裡,對于很少用的更高頻率,沒有易彎曲的軟電纜,僅僅是填充空氣媒體的剛性導管。半剛性電纜誕生于 50 年代早期,真正的微波軟電纜出現是大約 10 年以後了。

随着技術的進步,需要給出阻抗标準,以便在經濟性和友善性上取得平衡。

在美國,敲定了50 歐姆是一個折衷的最佳方案。為了聯合陸海軍解決這些問題,成立了一個名為JAN的組織,由MIL(American military standard,美國軍用标準)專門開發。

不久以後,由于美國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等主導世界舞台級公司的影響,歐洲人也被迫改變選擇50歐姆标準。

從此,50歐姆标準一統江湖。

硬體之家,技術向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