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保護多樣物種 建設多彩家園

作者:海外網

來源:人民日報

保護多樣物種 建設多彩家園

圖為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金猴國家公園。新華社記者 胡朝正

編者按: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近年來,中國大力推進生物多樣性管理,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道路,取得了顯著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共同努力,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建設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從此,本期推出"共建萬物和諧美好家園"欄目,關注中國各部門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探索與實踐。

迎江棕榈爆裂,大葉可愛花朵...在這兩年中,雲南幾乎每隔一兩周就會發現一個新物種。另一組資料可能更有說服力:十多年來,高黎貢山已經發現了100多個新物種,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立松的标本室中仍有數千個新物種等待鑒定。

雲南位于中國西南部,青藏高原南部延伸的一部分,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除海洋和沙漠外,所有生态系統類型均為宜。脊椎動物有2,242種,占全國的51.4%,已知高等植物19,333種,占全國的50.1%。應該如何保護如此多樣化的物種?在實地進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保護野生動物種子資源,拯救珍稀物種

"這真是個好主意!"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種子采集員張婷認為,雲南發現新物種并非偶然:山河的地形使它們相對更容易分化,雲南的生物多樣性特别豐富;

如何保護如此多樣化的物種?張婷和他的團隊每年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野外度過,為中國野生動物種子資源庫收集和儲存了10,601粒種子和85,046顆種子,支援了大量的中國種子植物。張婷這樣描述他的工作:"不僅要為野生植物購買'保險',還要把種子放在'銀行'裡。如果需要,種子可以傳回野外,這也為物種保護提供了動力。"

除了種子資源的收集和儲存外,在雲南,猕猴和黑頸鶴等稀有且受到公衆廣泛關注的物種正在受到照顧。

近日,保護我國和僅在雲南的極度瀕危物種不到600種就傳來好消息:綠孔雀養殖活動的主要分布區域正常,部分地區分布人口明顯擴大。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楊曉軍對雲南省雙白縣恐龍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綠孔雀種群進行了監測,發現随着近年來巡邏力度加大,周邊人群幹擾減少,保護區及其周邊地區的綠孔雀種群數量從2015年的52隻增加到近100隻。随着去年綠孔雀人工繁育和野化項目的啟動,綠孔雀種群的恢複有更大的希望。

不僅綠孔雀,而且獲救的物種也很多:金翅猴從2000年的1400多隻增長到3000多隻,雲南黑頸鶴的數量從1996年的1600多隻增加到3000多隻。

建立自然保護場,恢複珍稀物種的栖息地

"在這裡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埃迪魚的活動。普達佐國家公園碧塔海湖區管理局黨委書記李秋平指着水下實時監控屏告訴記者,碧塔海省級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從141平方公裡擴大到602平方公裡,普達佐國家公園的試點建設不僅提高了周邊社群居民的收入, 但也恢複了米甸綠葉魚和黑頸鶴等稀有植物物種的栖息地。

近日清晨,天亮前,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寶山管理局龍陽分局最資深護林員蔡志宏沖向高黎貢白眉長臂猿的夜間栖息地,從日出到日落開始保護和觀察。一眼就能看到野生動物行走通道,看蹄印的深度、大小等等都可以說出種類和品質,摸到地面的殘留溫度就知道紅鲱魚或野豬何時離開巢穴,守護高立公山20多年,蔡志宏從"小蔡"變成了"蔡叔"。

追蹤高立功白眉長臂猿的腳印,蔡志宏正在保護整個森林。"簡單的事實是,每個物種都依賴于整個生态系統,為了保護戈爾貢白眉長臂猿,有必要保護它所居住的森林。"蔡志宏說。自1996年以來,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黑山省小自然保護區已完成生物廊道帶4847.9公頃,高力公白眉長臂猿等物種的栖息地品質顯著改善,實作了種群恢複性增長。

展開雲南省地圖,今天,近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屬于自然保護。據統計,目前,雲南已批複362個自然保護區,90%的全省重要生态系統和90%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約80%的國家重點保護動物被列為主要保護對象,并在自然保護區内得到有效保護。保護區外,針對雲南藍果樹、西洲青岡、華蓋木、米勒苔等種群極少的野生植物,雲南省劃定了30個保護區(點)專用保護,完善了就地保護制度。

探索相關系統,完善保護體系

近年來,雲南省不斷完善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的各種系統。

2004年,雲南提出了"極小人口"保護倡議。2010年3月,《雲南省極小種群保護與保護規劃綱要(2010-2020年)》出台,112種極小種群物種得到搶救和保護。據統計,自"十三五"以來,雲南省對極少數種群實施了120多項野生植物搶救保護工程,建成了30個保護小區(點)、13個近地和搬遷基地(園林),5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喬家五針松、華蓋木等極度瀕危植物得到了有效保護和恢複。2017年,雲南省公布了《省級物種紅色名錄》、《雲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填補了我國大型真菌地衣紅色名錄的空白,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2019年,雲南頒布實施《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在法律層面系統地保護生物多樣性。

專家們還認為,合理和可持續利用是對生物多樣性的又一保護。例如,開展科普體驗。"在實驗區和保護區外适度的大衆體驗,不僅可以增加當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人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還有助于吸引更多公衆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注。雲南省銅碧端省自然保護區營江管養局副局長左長生表示,隻有堅持保護優先,才能實作物種保護與群衆增收的雙赢。(記者 張凡陽文明李茂英)

人民日報2021年4月13日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