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京東橫刀,堵了拼多多“更新”的路

京東橫刀,堵了拼多多“更新”的路

文|潇雅

1

商品流也有價值體系

今年的4月是個多事之秋,自快手、火山小視訊被下架後,内容資訊領域掀起了一番整改的腥風血雨。先是快手宿華的誠懇道歉,到今日頭條張一鳴不得已一夜未眠的反思,再後來騰信、阿裡等等大佬均主動紛紛自查,業内人心惶惶,焦點定格在技術的價值觀上。關于這一塊,潇雅倒覺得宿華說的一句話很有道理:算法的背後是人,算法的價值觀就是人的價值觀,算法的缺陷是價值觀上的缺陷。看似是資訊流的價值觀出了問題,實則是内裡的利益取舍問題。

看資訊流的業界動态,反倒讓人聯想到了商品流領域。這一塊的問題大體集中在三大塊:第一,商品的品質問題;第二,商品的品類合規問題;第三,商品的營銷方式問題。資訊流和商品流看似屬于兩個不太搭邊的領域,但有一點是類似的。如果說資訊流的品質影響着人的精神成長,那麼,商品的品質直接關乎人的生活品質。

雖說商品沒有價值觀,但是商品背後的人是有價值觀的。前不久,阿裡釋出“淘寶網禁售區塊鍊技術相關虛拟貨币和服務”的通知,杜絕平台引導商家非法經營的可能性,展現的是淘寶網對于區塊鍊技術領域的堅定站隊;而拼多多前不久被中小商家們圍的水洩不通追着退錢,虎嗅網對此也進行了報道,緣由是拼多多加大了打假力度,讓習慣于虛假廣告販賣商品的中小商家們措手不及,這也是一種鮮明的價值外露,展現着消費更新的姿态,但拼多多這一行動着實讓人耐以尋味。

2

拼多多與阿裡的大戰

幾天前,采訪了一位做電商的朋友G。當被問到“淘寶網和拼多多你更喜歡哪一個”時,G爽快得答道“我一個也不喜歡”。細問緣由,不免讓人唏噓。G應該是屬于享受淘寶網最初紅利的那波人,典型的草根起家,但是G有個特點,做事誠懇且精緻,是以這幾年在淘寶網經營小店做的也算是風生水起,日子過得倒也紅火。按理說,不至于到兩個平台一個也不喜歡的程度。經常在天貓購物的朋友們會發現,天貓已經沒有聚劃算了,而且有段時間19.9元以下的商品被搜尋欄屏蔽掉了,并且最近還推出了特價版淘寶。一系列的動作,均是阿裡實行的“消費更新”的産物,這對阿裡而言是戰略之舉,可是卻苦了跟着阿裡一路走來的中小商家。

“淘寶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如果不做天貓,根本就很難有流量。以前的直通車價格很便宜,可是現在動辄就是一塊多一個流量,而且很可能你一天花了幾千塊錢也不一定會有成交量,因為我們還得面對同行的惡意競争。”G訴苦道。是以,在去年下半年,G的小店就開始轉戰拼多多,确實也曾一度帶來了可觀的銷量。那為什麼連拼多多也不喜歡了呢?“拼多多的價格太低了,在這個平台我們本來靠的是薄利多銷,但是廠家也來競争,她的價格就比我們更低,我們根本競争不過的。”G雖然對産品是進行了精挑細選,但還是有着諸多的苦惱。

對拼多多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拼多多走的是社交電商的路,是在阿裡消費更新的背景下錯位經營脫穎而出的,走的是先發展後治理的道理,野蠻生長的速度之快讓阿裡也是着了急,匆忙推出特價淘寶應對,但很顯然局面已經難以挽回,而隔着騰訊的流量“銀河”,阿裡“隔空放炮”治不了拼多多,也是無可奈何。

是以,說的更直白一點,拼多多初期的成長靠的是阿裡放棄掉的中小商家,這些小商家投奔拼多多後,日子卻并沒有好過多久,“肱股之臣”又面臨着被拼多多“更新”清算的尴尬境地。在“遊戲+電商”的思路下,在“拼的多,省的多”的口号之下,拼多多害了誰?

3

拼多多的“殺手锏”

過河拆橋是商業慣用的手段,利益的單方面捆綁永遠都是束縛。中小商家的危機在于做電商太過依賴平台,而又未能及時根據平台形勢調整産品結構與營銷政策。從0做到月GMV 400億,而且最近再獲騰訊領投的30億美元融資,拼多多的成長則是學會在經營中審時度勢,正如G朋友所反映的,拼多多也在努力的補齊關于供應鍊這一塊的短闆。

有人說,拼多多在社交經營上能夠打95分,在供應鍊上卻隻能打60分。拼多多與淘寶當年創立走的路徑大體一緻,都是先用政策吸引中小賣家,然後扶持有實力的賣家,淘汰業績平平無特色的C店,進而治理走品質路線。而與淘寶最大的不同又在于營運理念與手段上的差別。譬如,淘寶的AI算法推薦是做集中式思維,根據以往的記錄推薦産品;而拼多多采用的是遊戲的方式,通過主持人的模式,引導一批小型影響力中心進行導流。這種營銷宣傳方式頗為吸引人,但是惹來了遊戲玩家的抱怨聲,“一個8.88元的紅包拆開竟然要20來個人,十幾個人還不能拆開,是騙人的”一個朋友就嗔怪道。但是因為遊戲,也不大會當真。拼多多利用人們玩遊戲的心态進行商品傳播,玩法手段确實是高明,并且拼團模式也一度引來淘寶和京東的模仿,而後者卻是不溫不火。

邊玩邊逛就邊把東西買了,用遊戲的思維經營,這就是拼多多引流的“殺手锏”。但是,拼多多的聰明還不止于此,更在于思維的不同。G朋友眼中的價格競争,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拼多多的戰略高度。從營運政策的層面上來講,從C端反向推B端,做C2B,更多的是一種定制化思維,把海量流量導入到有限的商品中,然後在規模利益的驅動下,做商品的定制進而降低成本,實作成本效益的生活方式。

是以,在拼多多的平台上謀生,制勝隻有兩條路徑:一是靠低價,二是個性取勝。中小中小賣家在拼多多的社交電商道路上走下去,要麼就給拼多多的流量來源打工,要麼就為拼多多的品牌轉型打工。拼多多的場景擴充注定商品要進行更新,而其占據C端的優勢,要做供應鍊的生意,這又恰好踩中了京東的死穴。阿裡隔着騰訊的門檻,隻能無奈歎息,而京東可不一樣,畢竟曾經還當了回騰訊電商系統的“太子”。自家兄弟自然是不能擺在明面上鬥争,而實際上,在供應鍊系統上二者相差的又不隻是一丁點。

4

“螳螂捕蟬”,京東在後

和拼多多極力壓榨商家的利潤空間有所不同的是,京東對供應鍊端口采用的是優待政策,在整個京東體系中,實力最強的是京東物流,核心競争力則在于京東的品牌價值,而京東最大的王牌則是優良的供應鍊系統。是以說,拼多多要做供應鍊的生意,而且打定主意要做消費更新的話,這就動了京東的奶酪,京東不可能熟視無睹,就如曾經推出過京東團購一樣。拼多多的GMV體量,京東花了七年。不得不說,京東的社交電商與拼多多的營運能力是不在一個層面上,但是,線上競争不過拼多多,并不代表着京東沒有辦法。

這幾天,劉強東再度放出狠話:年底前京東便利店每天要新開1000家,京東又加強了O2O的老路子。隻是供應鍊和物流本身就是京東的,這樣布局是在京東多年的謀劃與積澱中推出的,是以,算不上是針對拼多多,但是二者之間可能存在的業務重疊,使得拼多多“消費更新”的路将會被京東給堵了個大半。

二者的對壘,其實也是彼此價值體系對壘的過程。拼多多的價值體系還未能完成成熟,此時京東把便利店開到社群,每隔300米就有一家,這是一個“從線下發起、由線上支撐”的強大的社群營運思維,占領的正是熟人市場,而這對拼多多建構成熟價值體系而言,無異于是赤裸裸地挑戰。因為,拼多多的核心優勢就在于用遊戲的思維聚攏社群,但是其完整的品牌形象卻還未能形成,是以,二者的比拼簡直是針尖對麥芒。對拼多多而言,剩下的就是“拼多多的低價能否比拼的過京東的品牌?”、而“京東高效的物流,拼多多又該如何應對?”、“而拼多多如果要做更新的話,供應鍊是否撐得起這種低價政策?”等一系列問題。

還有一大問題,就是拼多多持續成長與盈利的商業模式。目前拼多多采用的是免費入駐政策,鼓勵商家用低價籠絡使用者,而将來呢?

這場戰争越來越激烈,而戲碼也越來越豐富,拼多多你“害”了誰?又“礙”了誰?

【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