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北半球丹麥生蚝攬客的事情嗎?現在南半球澳洲三文魚泛濫了,别說你已經準備去了!

北半球丹麥生蚝攬客餘波未平,南半球澳洲三文魚又泛濫成災?近日,一條題為《澳洲三文魚泛濫沒人吃,漁民賤賣當做龍蝦餌料,中國吃貨去哪兒了》的文章在網上瘋傳。文章說到,據澳洲媒體報道,當地有個叫派瑞沙灘的地方。每年4、5月,也就是澳洲的秋天,都能吸引多達3000多噸“澳洲野生三文魚(Australia's wild salmon)”休憩和産卵。根本用不着動手,海水就會把大批三文魚送上海灘。但是,這卻愁煞了當地漁民。因為當地人不會烹饪這種魚,也不愛吃這種“野生三文魚”。由于數量太多,影響到龍蝦繁衍,漁民隻能以每千克50澳分(約合人民币2.5元)的價格,把三文魚賣了作龍蝦餌料。
想到三文魚的肥美,朋友圈裡的“吃貨”們就摩拳擦掌,考慮着用自己的肚子幫澳洲漁民們解決燃眉之急。不過,先别高興得太早。這些所謂的三文魚,可能根本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三文魚。
果殼網食品領域達人“@薩爾茨堡的魚”釋出科普文章指出,網傳文章裡的“澳洲三文魚”并非三文魚,而是一種鲈魚。“澳洲三文魚”根本就不是漢語語境裡的三文魚。除了英文俗名裡含有“salmon”這個詞,它和我們通常所說的三文魚毫無關系。科學松鼠會成員、微網誌簽約自媒體人“@瘦駝”日前也釋出微網誌表示,我們說的三文魚是鲑形目,而澳洲三文魚其實是鲈形目澳鲑鲈屬(Arripis)幾種魚的俗稱。因為魚肉氣味刺鼻質地粗糙,是以商業價值不大。
“@薩爾茨堡的魚”解釋,“澳鲑鲈家族”一般生活在澳洲和紐西蘭周邊海域。因為長得像鲑魚和鲱魚,早期的歐洲移民者們懷着鄉愁又十分偷懶地給它們取名“Australian salmon”(澳州三文魚),可是它們和北半球的三文魚沒有任何關系。澳鲑鲈屬下的魚類通常還可以細分成四種,而根據網文中提及的“澳洲野生三文魚”應該是其中的西澳洲鲑魚,中文通用名一般稱為“鳟形澳鲈”或“鳟澳鲈”。這種魚的體長可以長到近一米,有着優美而飽滿的流線形身材,黃色胸鳍和強健有力的叉形尾鳍,看上去和鰤魚十分相似。
鳟澳鲈大緻長這樣,别和三文魚搞混了。圖檔來源于網絡
動物愛好者組織“動物世界”發起人崔偉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三文魚是一種商品名,而不是一種或一類魚的學名。最初,進口到中國的三文魚都是大西洋鲑,人們把這種肌肉橙紅色、有着明顯白色脂肪條紋的魚叫做三文魚,并逐漸流傳開來。事實上,“salmon”這個外來詞,是在濃重粵語腔下被音譯為了“三文魚”,更多用于美食界而非學術界。
此外,網傳文章還說錯了一個地方:誰說澳洲人不吃這種魚?“@薩爾茨堡的魚”表示,澳洲吃貨們早就找到了辦法,除了将鳟澳鲈做成罐頭,他們還會選擇煙熏的辦法掩蓋掉魚肉的異味。用糖、鹽和香料的腌制掩蓋了魚肉本身的腥味,木材燃燒的氣味賦予了鳟澳鲈魚肉更加厚重的滋味。因為肉質相對粗糙,人們常常會将魚肉切碎做成魚餅或是用于沙拉的配料,看似朽木不可雕的鳟澳鲈終究還是成了一道美食。當然,把低價值魚類做成飼料滿足水産養殖對動物性蛋白的需求是一個好辦法,它的價值并不亞于被人類食用。
部分網友評論:
@Wade來日方長:科普一下吧:當年澳洲人把這種長得像三文魚的魚叫澳洲三文魚,但是魚肉是白色或粉色的,這種魚捕撈上來必需馬上放血,不然等到血液凝固,這種魚就腥臭得根本無法食用,土澳怎麼可能把美味白送!突然覺得我胸前的紅領巾更加鮮豔了!
@一介草民陳傑:丹麥生蚝勾起的饞蟲還沒咽下去,一大波澳洲三文魚又來了 。
@黑眼圈愛吃肉:中國吃貨解決完生蚝馬上就來,堅持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