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在2019年第29期《三重生活周刊》上,原标題為《草貪婪的夜莺:生物入侵之戰》
記者/董燕甯

6月7日,重慶市雲陽縣農鄉委農業技術人員發現了草地夜蛾(圖檔為ICphoto)
"鑷子"
把從田裡抓來的兩隻草夜莺幼蟲放在手裡,南甯植保站副站長黃樹生的聲音變得有點勢利,他叫它們"鑷子"。在他手中,兩隻一厘米長的淡綠色幼蟲蜷縮着,據說這是在與人類長期鬥争中進化而來的生物的"假死"。對于像我這樣的外人來說,蕨類植物的所有幼蟲看起來都像蠶,看着它們看起來像肉嘟嘟嘟甚至會産生可愛的聯想,但在黃樹生的眼中,這兩隻幼蟲代表着過去四個月無休止的麻煩,壓力和睡眠不足的噩夢。
"如果你曾經在玉米田裡看到過玉米田,每棵玉米植物上都有一兩個草幼蟲,從數百個洞中鑽出葉子,甚至将新種植的玉米啃到核心中,你根本不會覺得它很可愛。黃樹生說,南甯種植了100多萬畝玉米。其中一個橫縣是因為甜玉米的廣泛栽培,出現了"中國甜玉米産量第一縣"。
甜玉米的經濟價值比較高,往往在零售端可以賣到2元以上的價格,是以,農民們照顧得比較精細,在當地合同20畝土地的魏海濤告訴我,他幾乎和蔬菜一樣在為玉米服務的時候。但在早期,當草地夜蛾落在他的農場時,他同樣沒有防備似乎是無害的昆蟲。
今年4月,魏海濤第一次在田間看到這具黑頭綠的身體,隻有米粒大小,一開始他并沒有認真對待。此前,魏海濤曾見過玉米遭受最嚴重的病蟲害,是洪水後容易爆發的膠粘劑。粘蟲體肥,鑽一隻眼,幾天就可以吃葉子。"粘性蠕蟲屬于那種看起來更可怕的蟲子。但是那隻蟲子現在并沒有給他這種感覺,前幾天玉米剛剛被下藥,他指望它至少能控制害蟲的大小。然而,很快,他意識到自己判斷失誤了。
幾天之内,玉米田幾乎完全被昆蟲叮咬,"與隻咬葉子的粘液不同,它們都吃了新長出的玉米芯。一些被吃掉的玉米葉的表面留下了一層薄膜,有些隻是像漏水的勺子一樣多孔。魏海濤趕緊轉向當地的植物保護站,黃樹生看到了,對他說:"這叫草夜莺,是今年的新品種,來自非洲。
而魏海濤第一次看到草貪婪的夜晚就明白了是怎麼回事,對于全國大部分的農業工作者來說,這種害蟲的注意已經很久了。早在2018年8月,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業昆蟲研究室王振英就曾撰文《危險害蟲草甸貪婪的南丁格爾傳播為危害》,并向農業農村部種植業司報告。
"事實上,我們在2017年的國際玉米病蟲害防治會議上注意到非洲爆發了相關病蟲害,描述相當嚴重。王振英向本雜志介紹,草貪夜蛾是世界十大害蟲之一,但它早已危害美洲大陸,國内學者很少關注。"它是一種雜食性食物,它可以吸收300多種植物的汁液,它暴飲暴食,它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它傳播迅速,它幾乎沒有天敵。蚱蜢的英文名稱是"秋粘蟲",它也以其快速轉移和行進而聞名,因為它以幼蟲為食。"
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入侵的非洲草甸來自哪裡,但根據對種群的遺傳分析,遷移到非洲的草原暴飲暴食種群在基因上與美國佛羅裡達州的草甸暴飲暴食種群緻敬。"但草貪婪的夜行者移動能力很強,沒有能力飛越大洋。目前,業界普遍猜測可能是船舶、飛機等運輸工具來攜帶。"王振英說。
但跨越太平洋确實為草渣的全球傳播掃清了最後一道障礙,這種草渣在非洲的蔓延速度幾乎失控。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2018年6月的資料,在隻有12個被入侵的非洲玉米種植國,草粒暴飲暴食使玉米産量每年減少830萬噸至2060萬噸,經濟損失為24.8億美元至61.9億美元。
蟲害洪災危機
雖然大多數學者預測,草本夜蟲害蟲的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但包括王振英在内的大多數人都沒有預料到害蟲會來得這麼快。
在王振英團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總結了草囊的傳播路徑——2016年1月在非洲的奈及利亞等國家發現,2017年在幾個非洲國家暴發疫情,2018年1月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44個國家,2018年5月從非洲入侵印度,并迅速蔓延到孟加拉國和斯裡蘭卡。 并于2018年12月入侵緬甸和泰國。
2018年8月,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釋出了一項全球警告,稱"這種可食用作物的入侵性害蟲可能會蔓延到亞洲其他地區,主要是東南亞和中國南部,數百萬小農的糧食安全和生計可能受到威脅"。這是70多年來糧農組織首次對特定害蟲發出全球警告。
"從入侵印度之時起,我們的判斷就是我們遲早會進入中國,是以農業科學院武孔明院士的團隊很早就駐紮在中國和東南亞、南亞的邊界,密切監視和研究他們的動向。王振英告訴我。
王振英的團隊首次向農業部報告研究成果時,農業部也讨論了加強海關檢驗檢疫的必要性,但王振英表示,在這麼短的距離内,天空長長的邊境線是草原貪婪的夜間入境海關,"拒死國門外的敵人"已不再可能。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吳秋林博士分析了緬甸的風電場,并于今年早些時候發表了《草莺緬甸蠕蟲遷徙到中國的路徑分析》。文章稱,2018年12月,緬甸中部的風速和風向将滿足雲南省江城市蟄蟄夜蛾的風力條件,"特别是2018年12月18日至19日從緬甸起飛的草地夜工,從12月18日至19日入侵雲南省江城的可能性更高, 同時,廣西北部和貴州南部也有入侵的可能性。
這一分析很快得到證明。2019年1月11日下午,雲南省植物檢驗站向國家農業技術中心報告,在普洱市江城縣寶村發現了疑似草香夜幼蟲。農業技術中心病蟲害調查室的姜玉英和另外兩名研究人員趕到寶村,進入雲南邊緣的小村莊後,确認草香夜蟲的入侵已經發生。
正如王振英團隊所預測的那樣,大部分災害一旦被發現,就來了一場暴風雨,1月11日,雲南省普洱市江城縣首次發現了草幼蟲。3月11日,在廣西河池市發現了這種草。4月18日,廣西省8個市(州)和18個縣都出現了草皮夜蟲。一周後,4月26日,雲南、廣西、廣東、貴州、湖南等省(區)29個城市(市區)發現草原貪吃玉米,累計面積超過1.274億畝,甘蔗受害者超過5萬畝。
"這主要取決于草酸夜作的特點,其世代通常隻有20天左右的生存期,一對母子一次可以産下100到200個卵,一輩子能産下900到1000粒,而最常見的蔬菜隻能産下100個卵。從遷徙距離上看,草貪婪的夜晚每晚可以飛100公裡,産卵前的母子可以飛500公裡,相當于北京和上海之間的距離。這使得他們的人口極易受到轉移和擴張的影響。"王振英說。
害蟲在第一次進入中國時确實會給人一種無法控制的感覺。國家農業技術中心早在去年12月就在省植保站教育訓練班上組織了草飼夜防治教育訓練,但讓各地農業技術人員嚴防死亡,受影響地區的蔓延趨勢依然明顯。"有時候,就像魏海濤的案子一樣,反應相對滞後。"南甯植保站的黃樹生說。據農業農村部稱,"每百隻玉米有草原貪夜蟲10多株"的标準,南甯有10%~13%的玉米田受到影響,如果該地區發現成蟲,則看到蟲區高達40%。
最緊張的時刻發生在6月21日前後,當時農業農村部釋出了《全國草貪婪夜莺防治規劃》,會同财政部緊急撥付5億元防控資金,要求堅決遏制草原貪夜夜暴發,確定糧食和農業生産安全。黃先生是少數幾個知道5億美元應急基金背後故事的人之一。
"就像害蟲蔓延到長江中下遊一樣,正值代際輪流時期,華北平原和北方東北平原是中國最重要的玉米産區,事關糧食安全。有效減少長江南岸草地夜班勞工的數量是成敗的關鍵,如果不加以控制,我國可能會像非洲一樣,出現無法控制的糧食危機。"
"美國和草原貪婪的夜蟲已經戰鬥了數百年,耐藥性不用說,隻是反草原貪婪的夜蟲轉基因玉米已經發展出幾個品種,但每年都是一個沉重的損失。非洲以前從未見過,結果一直是昙花一現,新聞報道這個詞甚至已經結束。我們的國家應該怎麼做?"黃樹生的問題,也是擺在當時所有植物保護工作者面前的。
一場曠日持久的戰争
許多舊方法都失敗了。
魏海濤最初使用溴化氰胺殺蟲劑,這是一種用于傳統蔬菜的殺蟲劑,但長期以來一直對蚱蜢具有抗性。然後,在植保站的建議下,他更換了菊花型藥劑,并将其與誘餌結合使用,進而防止了害蟲的擴張。
農業農村部3月釋出的《2019年草貪婪夜莺防治技術方案(試行)》,建議噴灑白色剛性菌、綠色剛性菌、蘇雲金奇菌、孢子菌制劑,以及聚甾醇、苦參、籼稻等生物農藥。在廣西、貴州等地農機中心的試點實踐中,往往建議使用多種農藥堆焊,這也意味着種植成本增加。由于玉米種植周期不同,河北等地6月份正處于玉米種植期,由中央專項資金支付農藥采購或發放專項補貼,而廣西等地區玉米播種時間早,6月底已經收獲,提前需要農民支付, 個别地區發放地方補貼。
魏海濤正在種植甜玉米,黃樹生告訴我,在廣西,如果種植的是飼料玉米,榅産400公斤,每公斤的購買價格隻有8美分,相當于每英畝總收入隻有320元,而購買農藥和噴灑農藥的勞動力成本每畝可能要花費40元, 對于這些農民來說,這顯然是負擔不起的。"事實上,在受災嚴重的田地裡有很多人可能會播種并外出工作,但客觀地說,這種情況是我們必須結束的,因為不僅僅是你自己的家在減少産量,它還導緻害蟲數量的擴大。
6月底,廣西玉米進入收獲季節,看着各塊玉米收成統計,黃樹生覺得暫時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南甯市100萬畝玉米範圍内,因病蟲害造成的減産被控制在5%左右, 與之前受影響地區的統計數字相比,這一結果令人欣慰。
在采訪中,他有時會提到,"草地的夜晚并不像你想象的那麼可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代表了植保工作者的普遍心态,在草原貪婪的夜蛾進入中國六個月,最緊張的是那些沒有被昆蟲侵襲的植物保護工作者,如河北省植保站從業人員告訴我,"河南省周邊幾個省份, 山東、山西都出現了,我們就像敵人一樣。
人們普遍認為,中國沒有像非洲那樣面臨威脅糧食安全的嚴重害蟲,這主要是因為其相對完善的測量系統和植物保護人員。不過,事實上,黃樹生說,南甯植保站隻有9人,除了兩名站長外,一名後勤人員,專業技術人員隻有6人。"這取決于農民與這種疾病作鬥争。"王振英說。自去年底以來,王振英一直在省級植保系統教育訓練農業技術人員,經常進行軸輪轉。
不過,在王振英看來,總會有新的問題。例如,廣西是一個冬季的草地夜班,收獲玉米後,草貪夜班還具有其他食物來源,這意味着要及時考慮随着溫度降低的生長周期延長,草貪夜班每年還可以繁殖12代以上,這意味着很容易産生新的變種和耐藥性。
此前,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近日發現,90%的入侵草原實際上攜帶着一些"水稻型"基因,它們很可能是"水稻型"和"玉米型"兩類夜班雜交種産生的後代。有些人擔心需要警惕水稻型草原的出現。王振英對本雜志的分析,"從食物來源的角度來看是可能的,但我國大部分的稻田都是水田,蕨類植物不能在水田裡打結,是以人口不會擴大,是以沒有必要擔心太多。
"這種情況的主要問題是非洲的草原仍然失控,這意味着很多成蟲從東南亞和南亞進入我國,我們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根除它,是以這注定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争。王振英表示,還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隻有明确研究,才能開發出新型化工和生物農藥,調整治理政策,使防控工作更加科學。比如"草場貪夜班在中國的傳播路徑是怎樣的?"主要的越冬地在哪裡?""它有什麼亞型?"等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