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FinTech領域的風險控制——風險篇

随着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能、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鍊等技術的高速發展,資金的需求方和提供方得以建立更為便捷和緊密的聯系,出現了十分豐富的金融業态。這改善了國内小微企業和征信白戶在傳統金融機構融資難的困境,改變了投資門檻高、小額投資管道匮乏的現狀,也為實作普惠金融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推進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然而,金融科技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積累了一些問題和風險,這對金融風控和監管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FinTech發展新機遇

在科技發展的推動下,金融科技目前已經實作了支付清算、資金融通、風險防範和利用等多種功能,具有快速便捷和高效、低成本的優勢,兼具場外、混同和涉衆等特征,打破了金融壟斷,推進了普惠金融的開展。

金融科技的發展也帶來了金融的混業化發展,保險、銀行、信托、證券的商業動因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而這些需求本身也是淡化金融分業模式的一個重要因素。網際網路技術的互聯、互通,打破了傳統金融行業之間的壁壘,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全能型”金融機構或類金融集團,為消費者提供了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這種混業經營能夠高效地整合資訊、市場、技術、資金等各種資源,既可以滿足規模效益,也可以實作損益互補。對于依托于科技創造的各種金融産品,它們往往具有層層嵌套的産品結構,是以很難講它們歸屬到特定的門類中去,是以這些金融産品造成的影響将是創造性和颠覆性的。

FinTech面臨的風險與挑戰

然而,科技發展帶來金融創新的同時,許多遊走于傳統監管邊緣的違法行為卻很難被及時發現并得到有效控制,導緻金融風險擴散,影響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健。具體地說,金融科技的發展面臨以下風險與挑戰:

第一,技術應用不當造成的資料與資訊安全問題。網際網路最主要的特點之一是大資料,金融科技發展的核心在于資料與資訊。傳統的金融監管要求交易主體進行資訊披露,但在網際網路金融情境下,監管未能觸達大量資料,可能會出現資料造假、資料僞報、資料洩漏等一系列安全問題。近年來,大資料以不同姿态在不同程度上快速滲透到各行各業,資料交易在金融領域變得尤其活躍。許多資料黑産問題也逐漸暴露,金融交易的資料安全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脅。

第二,資訊不對稱産生的信用風險。金融的本質就是要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在金融領域,金融資産價格以資訊為最基本要素,并反映着信用風險。事實上,資訊的可追溯、點對點資訊的可追随,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單純的大資料統計。與靜态大資料相比,不間斷的資料流更具價值。資訊對稱正是重構人類社會生态體系的最關鍵因素。資訊的傳遞,以金融媒介為載體。盡管金融媒介曆經紙質信用媒介和金融中介機構,并因資金供求雙方的直接交易而實作金融脫媒,但降低資訊成本、實作資訊對稱并利用和控制信用風險的主旨并未發生變化。現實中的很多跑路事件就是由于資訊披露不當,且監管者難以及時地發現資訊披露中存在的問題而造成的,繼而給廣大投資者帶來較大的損失,也給行業聲譽帶來惡劣的影響。這種傳統金融風險在金融科技背景下,在技術的驅動下,變得更加分散且更具有傳染性。

第三,傳統立法滞後引起的合規性風險。人工智能、區塊鍊、大資料等技術的發展,徹底改變了金融交易的習慣與方式,傳統金融的法律法規難以有效對其進行監管。新的金融業态和交易行為層出不窮,難以通過現有的法律進行有效規制,是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合規性風險。例如,智能合約中應用了區塊鍊技術,但是現行法律無法明确界定智能合約是否合規,在此基礎上出現的糾紛也就難以準确定性與規制。

第四,跨行、跨境金融風險帶來的不穩定因素。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不僅實作了國内金融機構的互聯,也在全世界範圍内形成了網際網路互通,也就造成了金融風險的快速擴散。比如,2008年,美國房地美、房利美公司的危機直接引起雷曼兄弟的破産,由此爆發的金融危機迅速蔓延到全球。随着科技的發展,資訊的流通更加順暢,金融風險的擴散和蔓延會更加迅速,資本運作方式的複雜鍊條也将迅速影響全球金融。随着混業經營的發展,不同類别市場之間的交易摩擦減小,這将對各行業分别拟定的法律法規産生不小的沖擊。

相關文章

風控的進化——從傳統風控到智能風控

風控體系的一般架構

如何建構健全的信用評估體系

網際網路欺詐,金錢利益下的汩汩惡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