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堡縣有位“布衣縣長”

作者:榆林市紀委監委
吳堡縣有位“布衣縣長”

村史館内展示的張步殿廉政事迹。木辛辛 攝

在陝西省吳堡縣,曾有一位深受百姓愛戴的縣長,大家對他的評價是勤政務實、廉潔奉公、為人耿直、生活簡樸。他就是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布衣縣長”的張步殿。

張步殿,1922年生,吳堡縣宋家川街道達連坡村人,1941年擔任吳堡縣康家塔鄉青年救國會主任,1944年8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在吳堡縣20多年的工作中,他先後擔任康家塔鄉鄉長、李家溝區委書記、吳堡縣西北前線随軍民工大隊政委、吳堡縣縣長等職務。

陽春時節,春風和煦。記者來到達連坡村,在村史館裡了解這位“布衣縣長”的事迹。

“張縣長去省城開會,總是穿着舊布衣,和從業人員待在一起。一次宴會時,一位上司驚訝地發現他沒和上司們一起吃飯,而是坐在從業人員就餐處。從此,大家親切地叫他‘布衣縣長’,以此稱贊他為人樸實、勤儉節約。”吳堡縣委清廉吳堡建設工作專班辦公室主任弓彥平介紹。

艱苦樸素 心系群衆

對于今天的達連坡村來說,張步殿是大家學習的榜樣,更是廉潔精神的傳承所在。

“艱苦樸素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黨員幹部必須具備的品質,張縣長是這方面的楷模。”弓彥平說,“達連坡村的人都知道張縣長下鄉從來不騎馬的故事。”

1949年10月,吳堡縣西北前線随軍民工大隊政委張步殿帶着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司令部與政治部給他們獎勵的“支前模範”旗幟、馬匹和槍支回到吳堡縣,并将其中的一匹馬和一頭騾子留供縣政府公用。

1954年,張步殿擔任吳堡縣縣長。

一提到張步殿,當時的縣政府飼養員高衛民就激動不已。張步殿在戰争年代落下了關節炎,經常腿疼,可他下鄉從來不騎馬,來回50多公裡,全靠步行。

夏季雨水多,有一次張步殿下鄉返程中,突然下起瓢潑大雨,因為路滑,他摔倒了好幾次才回到家。淋了雨的張步殿睡到半夜突然發起了高燒,幾天幾夜不省人事。冬天,下着鵝毛大雪,張步殿不顧衆人勸阻,硬是步行下鄉,結果摔得鼻青臉腫,還差點從山崖上掉下去。

高衛民無奈又心疼地對張縣長說:“組織給上司配了馬,就是讓騎的。下鄉騎馬,是工作需要,又不是搞特殊。如果您不騎馬,幹脆把我這個飼養員給撤了,我把馬養得再好也沒用啊!”辦公室主任也來幫腔:“張縣長,讓您下鄉騎馬,這是組織上的決定,您是黨員,就應該服從組織決定嘛!隻靠着兩條腿,哪能跑得過來。”

“怎麼跑不過來?紅軍靠着兩條腿還走二萬五千裡長征呢,50多公裡路又算什麼?戰争年代,我們支援前線,從陝北一直支援到蘭州,誰騎過馬呢?”張步殿說。

高衛民還不服氣:“那是當時沒那個條件嘛。”張步殿卻說:“現在條件是好一點了,但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不能丢,與群衆同甘共苦、密切聯系的作風不能丢啊。”

張步殿還對大家講:“你們也知道,下鄉能騎馬的畢竟是少數人。我騎着馬下鄉,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群衆一看這種官老爺作風就會疏遠我們。”張步殿始終堅持自己走到哪裡、看到哪裡,調查研究就跟進到哪裡。正是靠着這兩條腿,他才真正地走到了人民群衆中間,與群衆成為朋友,進而了解到許多真實情況,這些都是他正确決策的重要依據。

嚴于律己 清廉從政

清廉是立身之本,唯有清廉,才能擔起曆史使命,不負人民期望。

1963年,一個冬天的中午,張步殿在縣城碰到了正在趕集的前王家山生産大隊黨支部書記弓緒,便邀請他到自己家中喝水休息。弓緒在張步殿家中看到他們一家人的午飯是半鍋高粱飯,裡面還煮着比杏子略大些的連皮小洋芋,笑着說:“當縣長的人家裡還吃這樣的飯食?和我家裡也差不多。”張步殿說:“老百姓中連這飯都吃不上的人家還有很多,我能吃上這飯就不錯了。”弓緒聽後十分感慨,覺得縣長能把自己和老百姓放在一起比較,很是親民。

“我爺爺第二天叫人用驢車給張縣長家捎了大半袋個頭稍大一點的洋芋。等爺爺去取裝洋芋的線布袋時,張縣長堅決要付錢買,還感激爺爺能把大點的洋芋給他家吃。”弓緒的孫子弓彥平說,“爺爺當時認為,幹部們如果都能像張縣長這樣不占群衆一點便宜的話,老百姓還有什麼說的,隻有一心一意跟着共産黨幹!”

張步殿總是從嚴要求自己。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三反”運動中,他主動檢讨了自己的兩個“經濟”問題:一是在支援前線時,曾繳獲過一支自來水筆,因經常要學習和整理材料,加之喜歡這支筆,就留為己用;二是在康家塔鄉工作時,把鄉上打場剩下的一鬥多谷糠給了貧困的姨媽家。

“這其實是微不足道的兩件事,可他不僅認真作檢讨,還折價退還給公家。”宋家川街道達連坡村駐村第一書記寇豔利說,“築牢廉潔從政思想防線,張縣長永遠是我們的楷模。”

“上世紀60年代,各機關逢年底都有一次幹部職工福利評定,評上的人能拿到幾十元的福利費。一些家庭狀況不好或是遭遇特殊困難的幹部職工總希望能評上,有時個别人還會為此鬧得大家不歡而散。”吳堡縣委史志辦原主任薛耀厚告訴記者。

1962年底,吳堡縣政府進行福利評定,有人建議給張步殿縣長評一次。這一年,張步殿的父親去世、兒子結婚、妻子生病。此外,他還要供養正在上學的侄兒侄女,有時還得接濟上門的親戚。但張步殿拒絕了這樣的福利,要求把錢給最需要的人。

他用一個又一個實際行動,踐行着一名共産黨員的初心使命,成為廉潔自律的表率。

清風傳家 德潤世人

“張步殿任職多年,從來不利用職務謀取私利,也不講究吃喝穿戴,一如既往保持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他經常囑咐妻子和孩子們不能占公家的便宜,不能搞特殊化。”弓彥平說,“張步殿的父親去世辦喪事,孩子辦婚禮,都隻允許少數近親屬參加,其他客人皆被婉言謝絕。”

“你們不要來機關,你們來了,人家不搭理你們吧,你們是縣長的家人;搭理你們吧,影響人家的工作。”在吳堡工作期間,張步殿經常這樣囑咐家人。他任縣長期間,家人一次也沒去過他辦公的地方。

1961年秋,因國家經濟困難,政府動員幹部家屬返鄉,張步殿帶頭将一家人遷回老家。弓彥平說:“在精減幹部工作中,張步殿帶頭把親弟弟精減回家,在全縣傳為佳話。”

熟悉張步殿的人都知道,他的3個兒子也都秉承父親清正廉潔的品質,個個恪守黨紀國法,從不搞特殊化。

“3個兒子參加工作,都自食其力,沒有憑借他父親的權力。他的二兒子國中畢業後被省上某公司招錄,直至上班,張步殿才知道這件事。”弓彥平說。

張步殿的長子張保真被提拔為縣級上司後,也時常告誡自己要守紀律、講規矩、作表率,絕不能給父親臉上抹黑。“父親為官清廉、處事公正,赢得了廣大幹部群衆的愛戴。他不愧為黨的優秀上司幹部、人民公仆,我們子孫後代要以他為楷模,嚴于律己、踏實做事、廉潔奉公,為黨和人民作貢獻。”張保真在日記中寫道。

最是清風傳家遠,春風化雨育廉潔。張步殿的優良作風和廉潔品質,不僅影響着家族後代,更激勵着廣大黨員幹部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奮勇前行。

來源:黨風與廉政

編輯:王文睿

吳堡縣有位“布衣縣長”

熱點視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