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産與增長 - 異想天開

1.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

經濟學的教材中給出近100年各國經濟增長的示例其實是不合适的,因為最近100年内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而且有的國家直到現在社會還處于動蕩中。出現這樣的示例,隻能說這個有鼓吹西方經濟學的嫌疑。例如圖例中的美國,兩次世界大戰都是以摘到桃子的身份出現的;中國經曆了長達50年的戰亂。不斷的在教材中強調,我大美國的發達是自力更生發展起來的,不多說。

2.生産率:作用及決定因素

生産率是每機關勞動投入所産生的物品和服務的數量。跟生産率有關系的因素有:人均物質成本、人均人力成本、人均自然成本、技術知識。當然這些因素隻是純經濟上的解釋的,算作主要的因素,還有其他因素的存在,也會影響生産率,例如:文化、宗教、戰亂等等。

3.經濟增長和公共政策

儲蓄有助于政府促進經濟長期增長,這是因為儲蓄實際上是再投資中資本的容量大小。經濟中追趕效應并沒有經濟學中講解的那麼美好,因為要達成這種追趕效應,追趕的一方要有相應的工業基礎或者是經濟基礎,同時追趕方要有足夠好的學習能力,能夠接收或者是模仿被追趕方的技術體系。教育在追趕效應中對追趕方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教育是人力成本的一部分,而健康和營養也是人力資源的一部分,在追趕效應中也屬于基礎的物質部分。一個國家想通過追趕效應發展經濟需要的首先是國家穩定,人民溫飽,然後是足夠的教育和資本,如果本國人民有高儲蓄的習慣的話會更好。至于科學技術的進步發展,有足夠的勞動力,這些也會影響經濟發展。教材中出示的示例《人口論》對經濟的影響屬于過時的理論。這是因為:作者馬爾薩斯是19世紀初的人,仔細思考一下那個時候是形而上學和機械學盛行的時代,很多的理論基于現在看是很荒謬的,不足以取信。我想這部分的内容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炮制進來的。

Note:經濟學本身還是可以的,但是所有的經濟學内容都要仔細的去思考,帶入我們的生活環境去驗證。教材也不一定是全對的,要不然也不會隔幾年修訂一次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