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赫帶現象

馬赫帶現象摘要

馬赫帶現象

馬赫帶是視覺系統的側抑制作用引起的。當一個視覺感受器受到刺激的時候,由此産生的神經沖動将對鄰近部位細胞輸入的信号産生抑制性影響。在明暗交界的地方,亮區一側的抑制作用大于暗區的抑制作用,進而産生暗區更暗,亮區更亮的馬赫帶現象。

目錄

1 名稱
2 介紹
3 馬赫帶
4 馬赫帶示範實驗

馬赫帶現象 - 名稱

馬赫帶現象

馬赫帶現象 - 介紹

當我們凝視窗棂的時候,會覺得在木格的外面鑲上了一條明亮的線,而在木格的裡側卻更濃黑。觀察影子的時候,在輪廓線的兩側也會有類似的現象。大約100年前,奧地利實體學家馬赫第一次觀察研究了這種現象,是以這種現象被叫做“馬赫帶”。 

馬赫帶現象

馬赫帶現象

後來,研究視覺神經系統的科學家發現,馬赫帶是視覺系統的側抑制作用引起的。當一個視覺感受器受到刺激的時候,由此産生的神經沖動将對鄰近部位細胞輸入的信号産生抑制性影響。在明暗交界的地方,亮區一側的抑制作用大于暗區的抑制作用,進而産生暗區更暗,亮區更亮的馬赫帶現象。  

在中國傳統的水墨山水中,在畫紙上渲染一圈淡淡的陰影,立刻就出現了一輪皎潔的明月。而實際上,畫上月亮的亮度與稍遠一些的夜空是一樣的。這也是馬赫帶現象,它是利用了我們眼睛的側抑制效果。  

馬赫帶現象 - 馬赫帶

1868年奧地利實體學家 E.馬赫發現的一種明度對比現象。它是一種主觀的邊緣對比效應。當觀察兩塊亮度不同的區域時,邊界處亮度對比加強,使輪廓表現得特别明顯。

馬赫帶現象

馬赫帶現象

例如,将一個星形白紙片貼在一個較大的黑色圓盤上,再将圓盤放在色輪上,再将圓盤放在色輪上快速旋轉。可看到一個全黑的外圈和一個全白的内圈,以及一個由星形各角所形成的不同明度灰色漸變的中間地段。而且還可看到,在圓盤黑圈的内邊界上,有一個窄而特别黑的環。由于不同區域的亮度的互相作用而産生明暗邊界處的對比,使我們更好地形成輪廓知覺。這種在圖形輪廓部分發生的主觀明度對比加強的現象,稱為邊緣對比效應。邊緣對比效應總是發生在亮度變化最大的邊界區域。

馬赫帶現象 - 馬赫帶示範實驗

1  目的 

馬赫帶是視覺系統的側抑制作用。它是指人們在明暗變化的邊界上,常常在亮區看到一條更亮的光帶,而在暗區看到一條更暗的線條。從刺激物的能量分布來說,亮區的明亮部分與暗區的黑暗部分,在刺激的強度上和該區的其他部分相同,而我們看到的明暗分布在邊界處卻出現了起伏現象。可見,馬赫帶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實際分布,而是由于神經網絡對視覺資訊進行加工的結果。 

馬赫帶現象

儀器

 2  儀器與材料 

 黑底白色的月亮圖三張(三張圖的黑色程度不同) 

 3  程式 

由淡到深和由深到淡觀察三張月亮圖,觀察馬赫帶現象,體驗黑色濃度在加深以後出現的明顯的馬赫帶現象。 

4  結果 

當黑白對比更加分明的時候,馬赫帶現象更加明顯。 

觀察:右圖

馬赫帶現象

馬赫帶現象

結論:實體上,這中間的方塊的明暗程度是一樣的,但它們鄰近的區域是不同的,被更亮的區域包圍的方塊顯得暗些,而被暗一些的區域包圍的方塊顯得亮些。   

對馬赫帶現象可以用“側抑制”解釋。視網膜由許多小的光敏神經細胞組成。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激活單獨一個細胞是不可能的,某個細胞的激活總會影響鄰近的細胞。他們發現,刺激某個細胞得到較大反應時,再刺激它鄰近細胞,反應會減弱。也就是說,周圍的細胞抑制了它的反應。這種現象被稱之為“側抑制”,它發生在視網膜上一種叫做側細胞叢的結構上。

注釋與參考:
萬方醫學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