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五一”假期的時候看到了關于#旅行部落客莫高窟内錄像遭舉報#的新聞——
看新聞,這位部落客自述“窟内禁止拍攝,我拍了兩個就被制止,後續就沒有繼續拍了”,并且他釋出在平台上的視訊也遭到了網友舉報。可以說,經過多年宣貫,莫高窟内遊客禁止拍照這條規則還是為大家所熟知的,但依然引來了很多争論。
有不少人覺得,莫高窟禁止拍照是為了逼迫大家去當地旅遊,是“學閥”行為,目的都是為了占為己有——
相關新聞視訊下的評論截圖
這麼說吧,以上行徑可能在某些地方是存在的,尤其是将資料當資曆,自己不研究出點東西就不公開的行為咱也抨擊過很多次了,扣在“敦煌”頭上實在是有點冤枉了。
從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文物現世以來,圍繞着敦煌石窟與敦煌文物等形成的“敦煌學”已經成為了國際上的顯學,尤其在其發展前期,大陸局勢動蕩不安,且敦煌文物大量流失,敦煌學一直是海外領先。新中國建立以後,大陸學者開始整理與重新發現敦煌文獻,圍繞着敦煌石窟也做了大量的保護修複考古研究等等工作,才得以後來者居上。
敦煌石窟是被國内外學者都盯着的學術熱點,真有些什麼,也不是一個遊客身份可以破解的。
敦煌數字化工作一直是做得很好的(相關資料見《
授轉 | 數字敦煌(360全景+紀錄片+公開課+資料庫)via@陸渾戎
》),“數字敦煌”一直很受好評,清晰度很高,相比之下一些國字号博物館網站越改版文物圖越少、文物資料越難檢索。總的來說,我個人覺得找敦煌學相關資料,算是頂尖的便利快捷了。
敦煌相關資料庫,圖源敦煌研究院
相關的整理出版工作更是很早就開始了,不同的版本一直花樣在出版。你可以說它的書賣得貴,但人家真沒藏着誰的。這個誰,就包括外國。之前已經說過類似的風氣了,就是見不得大陸文博機構跟國外合作,合作了就是賣G、H奸,也是純純無語了。還有那種發個自己網上存來的圖就打得漁網一樣的水印,美其名曰怕外國偷。人家是有更便捷的合作管道的,不用從微網誌、抖音、小紅書上扒拉,别操這個心了。
但莫高窟為啥不讓拍照這個事還是值得讨論一下,因為時至今日很多人還是認為禁止的原因是在于光照影響壁畫色彩。我也不太清楚這個印象為啥會讓大家如此深刻,因為我原來也是這麼以為的。新聞中引用那位旅行部落客的反駁“如果我站在100米外,拉15倍拍照會有損害嗎”顯然也是針對這個印象的。
對此,知乎答主@螺旋真理 早在2019年的回答裡就引用過一則2013年中新社的新聞,明确提到禁止的主要原因其實是“石窟内空間狹小,每天遊客衆多,拍照停留可能會造成秩序混亂的狀況。同時,遊客長時間停留在洞窟内産生大量二氧化碳,濕度和溫度變化會加劇石窟‘衰退’,顔料顆粒溶解緻使壁畫畫面脫落”。
相關新聞截圖
關于這個非閃光燈的解釋,這次新聞評論裡也有很多人在幫忙科普,結果引來了另一些思路奇特的反駁——
相關新聞視訊下的評論截圖
真的就别用自己的杠精腦袋去挑戰人家的科學保護,這論文和實驗真是不少。
講道理之前,我們得先擺事實,那就是從1944年成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之初,常書鴻等人所守護的敦煌石窟就已經是一個岌岌可危、千瘡百孔的敦煌石窟了。
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全體職工合影
1959年,常書鴻和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同僚在天梯山石窟第13窟前合影
大家現在看到的莫高窟,外景很像人造景區,因為外觀實在是很整齊。究其原因是當時莫高窟開鑿的崖壁出現了裂縫和局部崩塌,于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那樣困難的情況下依然撥巨款進行了加強。
周恩來總理關于莫高窟保護維修工程的批示(1962年),《甘肅文物事業六十年紀事》
這不是一次完美的加強工程(莫高窟的加強工程陸陸續續搞了幾十年),不僅是當時的條件實在有限,還在于古人對于莫高窟崖壁的開鑿已經到了竭澤而漁的地步,窟上加窟,破壞了岩壁本身的支撐力,工程難以施展。利弊權衡之下,梁思成建議“我們的目的在保護洞内的東西,從外面加強去保護它”。但其實,最終的外觀樸素大方,還修了可以通行的走廊,要知道在那之前道士喇嘛們為了通行便利,将有壁畫的岩壁鑿穿來通行,條件可謂十分惡劣。
莫高窟外觀對比,圖源澎湃
莫高窟加強工程舊照,圖源@老豬的碎碎念
莫高窟外景,圖源中國日報網
對于很多人來說,所能想到的莫高窟最大的問題大概就是壁畫變色了。其實,壁畫還可以“起甲”,就是顔料層發生龜裂、起翹、剝離。
壁畫起甲病害,出自《基于近紅外高光譜技術的敦煌莫高窟壁畫 起甲病害風險評估方法》
壁畫起甲,絲綢之路多媒體系列資源庫
莫高窟386窟起甲修複前,四川日報
莫高窟386窟起甲修複後,四川日報
壁畫還可以“酥堿”。壁畫一般是三層結構,本身的支撐體,用灰泥抹平的地仗層,以及作畫的顔料層。起甲主要是顔料層的問題,酥堿則是連帶着地仗層一起酥化了,一個不好就嘩嘩往下灑。聽起來很可怕是吧,酥堿也的确是莫高窟壁畫最主要的病害之一。
酥堿
壁畫酥堿,絲綢之路多媒體系列資源庫
造成酥堿的原因一般認為是壁畫中有“可溶鹽”,它會有結晶和溶解兩種狀态,并且可溶鹽會跟着水分跑。水分跑到哪,它就哪裡随着濕度變化而不停地溶解和結晶。這對于地仗層來說,它就是不停在膨脹和收縮,然後整個結構就對顔料層失去了粘結作用。就像你吃的酥餅,輕輕咬一口滿衣襟的渣。
可溶鹽作用機制
還記得2013年新聞裡說的麼?“遊客長時間停留在洞窟内産生大量二氧化碳,濕度和溫度變化會加劇石窟‘衰退’,顔料顆粒溶解緻使壁畫畫面脫落”,說應該就是酥堿病害。遊客不僅會給洞窟内帶來高相對濕度,還會造成相對濕度的頻繁波動,這些都是壁畫病害的主要原因。這是不是就能解答某位網友問的,遊客呆在裡面不動和流動遊客的差別。
1991年5月,敦煌研究院就“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合作進行了觀衆對洞窟環境影響的檢測實驗”。emm…那就是32年前,參與這次讨論的很多“大聰明”恐怕都還沒出生吧。2017年發表的《開放參觀對莫高窟洞窟微環境的影響》裡,連續檢測周期更是長達10年,某位網友想要的資料這篇期刊裡也有。
與“可溶鹽”相關的壁畫病害也不僅僅隻有酥堿,還有“空鼓”,就是支撐層和地仗層之間失去了附着力,出現了空隙,然後造成壁畫的大片脫落。
壁畫空鼓,絲綢之路多媒體系列資源庫
這些壁畫病害并非因遊客而起,在一些不開放的洞窟中也存在,畢竟莫高窟從最初開鑿的公元366年開始算,許多洞窟都超過一千歲了,應該正視它的多病多災。另一方面,遊客的活動,并且是越來越多的遊客,的的确确在增加着洞窟保護的難度,也是客觀現實。
但我覺得遊客不需要背負過多的心理壓力,如何評估洞窟開放風險、選擇适合的洞窟開放,如何測算洞窟所能承載的遊客量、調節進入洞窟的遊客數量,如何開放與保護研究并進,實作公衆與學術價值的雙赢,這些都有專門的專業的人在進行。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相信他們的專業,遵守他們的規則,偶爾也可以找一些他們的研究論文學習一下。
-
春梅狐狸 傳統服飾
臉着地的藏狐,故紙堆裡的服飾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