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和釋迦摩尼是兩個不同的人物。雖然他們都是佛教中的重要人物,但他們的身份和作用是不同的。
首先,釋迦摩尼是佛教的創始人,也被稱為佛陀。他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生活在印度,曾經是一位王子,後來離開了宮廷,修行苦行,達到了“覺悟”的境界。他傳授了一系列教義和實踐方式,成為了佛教的創始人和領袖。他的教義被稱為“四谛”和“八正道”,強調了痛苦的存在、痛苦的原因、痛苦的終止和通往痛苦終止的方法。佛教在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廣泛傳播,成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其次,達摩(Bodhidharma)是禅宗的創始人,他在公元5世紀初期從印度來到中國。他是印度的一位王子,後來成為了佛教僧侶,他的名字在梵語中的意思是“覺悟”。達摩來到中國後,他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禅宗的教義和實踐方式,這種方式強調通過冥想和禅修來達到覺悟的境界。達摩的教義被稱為“坐禅”,主張通過冥想和專注來達到内心的平靜和覺悟的境界。
雖然達摩和釋迦摩尼是不同的人,但他們的教義有一些相似之處。兩者都強調了内心的平靜和覺悟的境界,但他們的方法和實踐方式有所不同。佛教強調了八正道的實踐,禅宗則主張通過坐禅來達到覺悟的境界。
總之,達摩和釋迦摩尼都是佛教中的重要人物,但他們的身份和作用是不同的。釋迦摩尼是佛教的創始人,他的教義被稱為“四谛”和“八正道”,強調了痛苦的存在、痛苦的原因、痛苦的終止和通往痛苦終止的方法。達摩是禅宗的創始人,他的教義被稱為“坐禅”,主張通過冥想和專注來達到内心的平靜和覺悟的境界。
“達摩一葦渡江”是一個比喻,意思是說在困難的情況下,隻要抓住一線希望,就能成功克服困難,達成目标。一葦渡江并不是像港片電影裡踩着蘆葦直接輕功渡江。
這個典故源于達摩傳說中的一個故事。傳說中,達摩在禅修時,身體過于虛弱,于是他決定到嵩山寺的河邊去洗澡強身健體。當他到達河邊時,看到一位老漁夫在河上劃船。老漁夫告訴達摩,自己已經劃船過去幾十年了,但是從來沒有碰到過一個人能夠一次性過去,都是需要多次嘗試才能成功的。達摩聽後,決定挑戰自己,他向老漁夫借了一支竹杆,開始試圖渡過江去。他一開始沒有抓住竹杆,就跳到了江裡,又遊回來了。第二次,他抓住了竹杆,但是江水太急,竹杆被沖走了,達摩又遊回來了。第三次,他用竹杆撐着身體,一步一步向前,終于成功地渡過了江。老漁夫看到達摩的毅力和決心,非常佩服,便向他請教禅宗的心法。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隻要有一線希望,就要堅定信心,不斷努力,即使在困難的情況下,也要勇敢面對,不斷嘗試,最終才能成功。
再講講幾個小故事!
達摩,南天竺香至王第三王子又稱菩提達摩,是禅宗祖師之一。據傳,他是印度東部古國高麗(今印度波多伽)人,生于公元5世紀初。達摩的一生傳說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較為流傳的故事:
1. 達摩西行
據傳,達摩在印度南部的一座寺廟出家,曾受到一位高僧的指點,認為佛法無法在印度傳揚開來,應該到中國去傳播。于是,達摩便西行到達中國。
2. 達摩面壁
達摩到達中國後,來到了嵩山少林寺,但寺中僧人并不認可他的教義。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達摩在寺院後山一面牆前坐了九年,期間幾乎不吃不喝,隻是默默地靜坐。九年後,有一位僧人看到達摩的堅持不懈,便向他請教佛法,并成為了他的弟子。
3. 達摩一葦渡江
據說有一次,達摩的弟子想要得到他的真傳,便跟在他的身後,但達摩卻一直在河邊吟誦佛經。弟子不耐煩地問:“達摩大師,您在這裡念經有什麼用呢?”達摩便拿起一根葦子,放在水面上,說:“如果你有信心,你可以像這根葦子一樣,輕輕松松地過河。”弟子聽後,心裡有了信心,果然輕松地過了河。
達摩是禅宗的創始人之一,他強調的是内心的修行和參悟。他所傳授的禅宗思想對中國佛教和世界佛教都有着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