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0到1,建構商業分析模型

大家好,我是愛學習的小xiong熊妹。

在工作中,經常有人來問:“小熊妹,建個模型分析分析下!”而幹多了就發現:不同人口中的模型根本不一樣。是以今天,就從相對簡單易懂的商業分析模型,開始科普。

一、算法模型VS商業模型

算法模型,指的是回歸分析、邏輯回歸、kmean聚類等算法。這些算法有數學/統計學的知識做基礎,有着複雜的計算公式。但是,這些模型大多服務于資料計算需求,類似:如何預測一個連續型變量。如何對資料進行分類。

這些模型,并不直接指向一個商業決策。比如用回歸分析,預測了下個月銷量是100萬台,是以呢?我要做什麼決策嗎?我做更多業務動作,是不是就能多賣呢?這些問題不能直覺的從算法模型得到答案。

是以,為了更直覺地支援商業決策,人們開始設計商業分析模型。

二、極簡商業模型

做生意要賺錢!這是商業基本法則。是以商業分析模型,大多圍繞利潤(Total Profit,記為TP)、收入(Revnue、記為R)、成本(Cost記為C)展開。利潤=收入-成本,是最基本的公式。

再往下看,成本可以分成:

固定成本:生産裝置/門店/研發等一次性基礎投入

可變成本:商品生産成本/銷售提成等與銷量有關的成本

考慮到利潤也與商品銷量有關。是以商品銷量是第一個需要被考慮的因素。比如一個商品單價5元,可變成本2元,賣商品固定成本3000元,則可以把模型記為:

TP=5Q-3000-2Q=3Q-3000

此時就有了商業模型的第一個決策支援:求出盈虧平衡點,清晰最保底的目标。想不虧欠,至少TP=0.此時對應Q=1000。是以這個商品至少要能賣到1000件以上,我才能回本。清晰了目标,就可以奔着目标努力啦!

但顯然這太簡單了

1、誰說價格一定是5元

2、誰說成本必須是2元

3、誰說隻能賣1個貨

4、誰說銷售不會波動

……​

不要着急。商業模型的設計思路,就是從簡單到複雜,逐漸增加考慮因素,把問題做深入。心急火燎,一次丢一堆問題,隻會把自己搞暈。更沒法解決問題了。

三、稍微更新難度

設想一個簡單場景:降價,多賣一點貨,多賺點錢。此時大家會本能地想到:降價了,每一筆掙的錢少一點,但是賣得多一點。此時價格(Price,記為P)與銷量Q之間有一個反比關系,如果我們做過調價嘗試,就能獲得經驗資料(如下表)。

從0到1,建構商業分析模型
從0到1,建構商業分析模型

我們還能嘗試做出價格與銷量的函數關系,比如上表,可以算出函數是:

Q=4500-500P

那麼此時,可以進一步将公式總結為(如下圖):

從0到1,建構商業分析模型
從0到1,建構商業分析模型

還對高數有點印象的同學會記得:一階導數為0的是極值,是以對TP求P的一次導就能算出,理論上最優價格為5.5元。

注意!上邊的計算看起來很簡單,可現實中落地的時候,要求非常多。

1、對銷量、價格有清晰的資料記錄

2、對可變、固定成本有清晰衡量

3、每次價格變動有記錄

看似簡單,可實際上很多公司商品标簽不規範,商品搭配組合沒記錄,商品價格變動記錄不全,成本核算更是無從談起。相當于連上文中第一章excel表都整不出來,更不用談模組化了。

當然,商業分析模型也不止步于此,還能進一步更新進化。

四、進一步更新難度

以上都隻是簡單讨論,因為:

1、假設我們的采購經費、供應商供應都是不受限的

2、假設成本、價格,需求函數都是固定的

3、隻有1個商品,1個貨源,不需要配置設定

4、目标單一,就是利潤最大化

5、不存在競争對手

實際商業決策中,這些問題會變得複雜:

1、限制條件問題:資源投入、産出受客觀限制

2、不确定機率問題:未來情況以一定機率發生

3、任務配置設定問題:有N個選擇情況下,咋配置設定

4、多目标決策問題:既想這樣,又想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