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研發、分析、應用,智能建造工程師推動建築業轉型更新——工地上來了新工友(經濟新方位·新職業新活力)

作者:環球網

來源:人民日報

研發、分析、應用,智能建造工程師推動建築業轉型更新——工地上來了新工友(經濟新方位·新職業新活力)

圖為組裝好的地面抹平機器人。

蔡曉格攝(影像中國)

研發、分析、應用,智能建造工程師推動建築業轉型更新——工地上來了新工友(經濟新方位·新職業新活力)

資料來源:住建部等

一路攀爬,爬升式外牆噴塗機器人自動控制塗料流速,噴塗外牆乳膠漆;設定指令和作業規劃路徑,牆紙鋪貼機器人迅速對廚衛牆壁進行鋪貼;在平闆電腦上操作,膩子打磨機器人在選中區域上下作業……“五一”假期,廣東的智能建造項目工地上,這些外形多樣、功能各異的建築機器人緊張忙碌着,測量、地面整平、打磨、塗裝,加緊施工。

機器人的背後,是一群智能建造工程師:他們有的聚焦機器人軟體生态研發,讓機器人按照指令自動作業;有的排除、解決機器人施工場景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機性;有的遠端操控機器人,減少高空人工作業的安全隐患……越來越多的智能建造工程師走入廠房、走進工地,通過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提升施工智能化水準,推動建築業轉型更新。

軟體研發工程師——

機器人工廠中的“發明者”

“五一”假期,工地不停工,張亮仍舊忙碌。他是廣東一家機器人公司的軟體研發工程師,負責研發建築機器人與相關工藝,但工作地點不隻在廠房。“現階段産品已經開發完成了,我在各個建築工地、樣闆項目上跑得比較多。”張亮說。

張亮所說的産品是一款被稱作“智能随動式布料機”的粉紅大個頭。智能随動式布料機相當于一個二節臂機器人,工作半徑在12到20米,用于建築施工中的混凝土澆築環節。通過算法,機器人兩個臂節協同運動,可以實作自動澆築混凝土。“一般來說,勞工在日曬雨淋的環境下,把混凝土送上建築樓闆。這個工序是建築施工中條件最惡劣、工作最辛苦的。我現在就是用機器人來全面更新這個工序。”張亮說。

産品開發前期,在機器人試驗與測試中心裡,常常能看到張亮忙碌的身影:測試樣機、驗證産品、程式調試,環節衆多。張亮告訴記者,機器人從圖紙變成實體,中間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樣機制作。“機器人樣機的生産首先是根據要實作的功能進行設計,完成後通過軟體仿真,再用電腦裡的數字化實驗室進行模拟,看看機器人在結構、功能和電器件方面有沒有安全性能問題,最後交由專家評定。”張亮說,完成這一步後,就可以下單給智能制造工廠生産樣機了。

樣機生産出來之後如何驗證?張亮介紹,一般有3個階段,一是實驗室檢測階段,二是運作階段,三是應用測試階段。“我們把工廠生産的樣機運到試驗場地進行驗證,通過運作測試和功能性試驗後,再把機器人運到工地進行應用試驗。這些關卡都順利通過後,機器人樣機就算生産完畢,設計就可以固化下來,進入到量産階段。”最終,在智能制造工廠内,一台台智能建造機器人從圖紙變成實體。

“我希望通過智能機器人的應用,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給勞動者提供一個更友好的工作環境。”張亮說。

解決方案工程師——

機器人進場前的“探路者”

廣東肇慶的項目工地上,劉成斌正拿着平闆電腦,仔細記錄施工現場的每一處角落。“這些細節都關系到随後機器人能否順利進場。”劉成斌說。作為一名解決方案工程師,在辦公室,劉成斌用電腦進行技術分析;在工地上,則常常需要帶上各類測量儀器,仔細勘察施工現場,為機器人進場掃清各種潛在障礙。

解決方案工程師是兼具技術和溝通能力的新工種,能幫助智能機器人适應不同的建築施工現場,進而更好地進場施工。技術分析、項目分析、機器人選型适配,是解決方案工程師在機器人進場前的主要“探路”工作。

雖然來工地之前,劉成斌已經對項目圖紙進行了分析,但現場勘察後發現,這個項目的施工通道地面沒有硬化,開門大小不夠,項目的排水和供電條件也不充分。針對這些問題,劉成斌需要進一步給出改進方案,供甲方評估。“甲方認可後,我們會給項目配備适合的機器人進場。我現在勘察的這個項目可以比對打磨機器人、測量機器人和室内噴塗機器人。”劉成斌快速記錄着。

從2020年進入智能建造行業成為一名解決方案工程師以來,劉成斌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不少,最常見的問題發生在室内裝修場景。“如果牆面的平整度和垂直度不達标,機器人施工的成果和品質就大打折扣了。”劉成斌告訴記者。

“傳統建築業無論是在設計、工藝還是現場環境等方面,或多或少與智能建造的要求存在沖突,如何去平衡這個沖突,保證機器人順利施工,同時盡可能減少現場改造和設計變更,是我們目前在做智能建造施工策劃時,遇到的最大挑戰。”劉成斌認為,相比傳統建築行業,通過機器人進行施工,要求更加标準化,能減少作業的随機性和不确定因素,也能減少施工中不必要的損失。“我認為标準化是智能建造帶給建築行業的最大變化。”劉成斌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助力推廣智能建造,讓智能建造被更多人認可和接受。

管理應用工程師——

機器人工地上的“操作者”

廣東順德,“84畝試驗田”項目正在熱火朝天建設,這是住建部首批公布的智能建造試點項目之一。

戴好防塵口罩、安全帽,穿上反光馬甲,機器人管理應用工程師甄上寶進入項目大樓作業4層。眼前,一個“身高”1.75米、呈“L”字形的粉色箱狀機器人已做好準備,等待指令。甄上寶打開平闆電腦,啟動應用程式,連上這台室内裝修用膩子打磨機器人的無線網;輸入指令,灰色的機器臂随即啟動,沿着牆壁上下左右運動,進行自動作業。

“其實就像玩電腦遊戲一樣。左邊是搖杆,這個是地圖,用地圖就可以規劃整個作業範圍,按這個按鈕就是下令,操作機器人的移動。”甄上寶一邊介紹,一邊緊盯機器人,檢查它的打磨品質。

“膩子打磨的位置是室内的天花闆和立牆部分,盡管是自動作業,但還需要我拿着手電筒進行打光觀察,同時使用靠尺測量牆壁平整度。”甄上寶說,如果機器人作業不到位,他需要立刻在現場調整機器人的參數,根據經驗進行計算,增加壓力、增加轉速或者減少距離,調整機器人接下來的打磨工藝。

甄上寶平時還會操控一款爬升式外牆噴塗機器人,這款機器人不僅可以在高空中實作自由攀爬、自動控制塗料流速,還可以進行風速監測,遇到故障或強風時能及時安全地降落到地面。甄上寶告訴記者,這樣的機器人不僅減少了噴漆材料污染對人體的傷害,而且降低了人員高空作業的風險。

“我幸運地站在建築行業智能化的潮流上。”甄上寶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機器人并不像很多人了解的那樣會取代勞工,而是去協助勞工,完成很多高強度、高風險的工序,讓我們更加安全地工作。”

本期統籌:郭雪岩

版式設計:蔡華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