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BI需求收集方法論

收集和明确需求

BI項目都是由企業需求驅動的,而且後續的項目方案也隻有和企業的需求契合才能産生價值。通常情況下,BI項目主要由企業資訊化建設與資料應用需求驅動。項目前期的立項階段要明确大緻需求,這些需求要能支撐BI項目的立項和工具選型;項目正式啟動階段要弄清楚詳細需求,也就是具體到業務、資料、技術等層面的需求,這關乎項目的落地。

1.大緻需求與詳細需求

明确大緻需求,就是要弄清楚目前企業中各方人員的痛點,找到必須建設BI項目的理由和共識,并确定項目範圍。第1章講過BI對企業的價值,但不同行業的企業價值訴求點并不相同,是以在項目前期要注意收集和整理,多跟企業上司層、業務部門溝通,挖掘他們的關注點,弄清楚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再整理出項目的應用場景、功能需求、互動需求、管理需求,預估項目周期等。

BI項目成功與否,最終要看項目完成後企業能不能将它用起來。很多企業的BI項目之是以失敗,就是因為沒想清楚需求就開始建設,導緻一步錯,步步錯,做出來的系統并不能解決企業的問題,甚至根本用不上,上司也會質疑IT部門的價值和BI系統的意義。是以,上BI項目前,要準備好,瞄準目标再出發。

要大緻了解BI系統是哪些部門用,用在哪些場景中,用了後能夠帶來多少價值,最好能帶來企業整體業績或者利潤的提升(即有可見的、可量化的價值)。例如,企業每個月月底都要制作财務報表,一直采用的方式是财務部門從企業各個系統中取出資料,經過手工整理,然後用Excel彙總和制表。整個過程不但耗時耗力,還會産生很多問題,例如次元的問題、統計口徑的問題、資料真實性的問題等,财務部門一到月底便苦不堪言。這個時候就可以說企業有了一個明确的BI應用需求,并且有可落地的場景,那麼BI項目才有價值,能夠解決實際問題。

有了大緻的需求,企業明确要上BI項目後,就可以正式立項了,初步梳理出來的部門需求和場景可以作為工具選型時的考量因素。收集和明确詳細需求是設計項目藍圖方案前的主要任務,是對大緻需求的深入和細化,要具體到可執行的粒度,例如每一個業務名額的分析與展示的次元和機關等。這個過程涉及業務、技術、資料等方面,需要通過細緻的需求調研來完成。

總體來看,大緻需求确定BI項目的核心價值和邊界,詳細需求确定BI項目的落地和驗收,兩者相輔相成,前者指明出發的本心,後者規範前行的裡程碑。

2.需求調研

收集和明确需求并非易事,尤其是挖掘需求方詳細的、深層次的需求。很多企業在做需求調研時,經常由于雙方對問題描述和了解上的差異,使得需求在不斷傳遞的過程中發生較大的偏差,最終開發出來的功能與原始需求大相徑庭。圖1形象地描述了需求的傳遞偏差,業務人員說不清,技術人員不了解,導緻最終的開發結果無法滿足真實業務場景的需求。

BI需求收集方法論
BI需求收集方法論
BI需求收集方法論

圖1  需求的傳遞偏差

那麼,如何才能做好需求調研,使真實業務環境中的需求準确無誤地傳達給最終的開發人員呢?總結起來有兩點:把握好總體思路和原則,做好三個關鍵環節。

需求調研的總體思路是以子產品為線,以整體為面,由粗到細,先整體後局部,先集團後部門。在總體思路的基礎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在收集和确認需求時做到“抓痛點而不是抓癢點”。通過一層層地抓痛點,讓管理層、業務人員明确其需求,也就是項目邊界,IT人員的開發就不會偏離方向。最後即便BI系統不能保證完美契合需求,但是核心需求得到了滿足,BI系統在企業中能用起來,項目也不算是失敗的。

需求調研的三個關鍵環節是調研業務部門分析場景,調研資料品質,設計、确認及修改資料體系。

(1)調研業務部門分析場景

在調研業務部門分析場景前,首先要做的就是依據BI系統的使用者确定需要調研的業務部門,可以一次性調研所有希望用BI系統的業務部門,也可多次循環調研。對于需要調研的每個部門,都應指定對應的資料對接人和業務對接人,當然也可以由同一個人兼任。

具體的調研可以從三個層面展開。首先是管理層面,主要調研與企業戰略相關的名額分析需求,方法是将企業戰略目标層層拆解到不同的層級。例如,将戰略目标拆解到某個部門後,該部門就需要通過BI系統分析部門的KPI或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标與關鍵成果)、項目進度、部門業績,以及人員各項名額的完成情況等。可以參考表1拆解企業戰略目标,并進行分析和記錄。

表1  業務部門需求調研——企業戰略目标拆解

BI需求收集方法論

其次是調研業務部門在一些日常分析場景中的需求,可以通過表2進行收集。

表2  業務部門需求調研——日常分析場景

BI需求收集方法論

最後是調研業務部門的一些隐性需求,這些需求與日常分析場景不同,需要通過頭腦風暴或訪談的方式去挖掘,可分别參考表3和表4。

表3  業務部門需求調研——隐性需求(頭腦風暴)

BI需求收集方法論

表4  業務部門需求調研——隐性需求(訪談)

BI需求收集方法論

在完成這些需求調研後,可以依據場景次元名額化與資料體系化的原則,對收集的所有場景需求進行總結。例如,某時尚企業的BI項目團隊對各個業務部門進行需求調研後,根據類型、需求名額、名額定義和公式、資料粒度商品/管道、資料頻度、資料來源等次元,将需求總結為如圖2所示的Excel表格,并且在場景次元名額化的基礎上,對資料表進行梳理,最終形成企業的資料名額體系。

BI需求收集方法論

圖2 某時尚企業業務部門需求總結示例 

(2)調研資料品質

企業中的資料按來源主要分為業務系統資料、手工資料、外部資料等。對資料品質的調研也從這三個來源展開,本質是梳理企業已有的資料。

對業務系統資料進行調研時,項目團隊需要明确各業務系統對接人,擷取相關資料接口和資料字典,若無法擷取則需要協商,制訂應對政策。對于手工資料,項目團隊可先行收集曆史手工資料資料,此項工作可與業務部門的需求調研同步進行。對于外部資料,可參考業務系統資料的調研方式,重點關注資料的可擷取性和使用場景。

需要注意的是,在調研資料品質階段,需要清晰地定義組織架構、使用者及權限體系等項目的核心架構資料。其中,權限不僅包括子產品功能權限,還包括資料權限,即不同的使用者、角色能夠看到哪些資料,例如城市銷售經理能夠看到所負責城市的銷售資料,區域銷售經理則能夠看到所負責區域的銷售資料等。

(3)設計、确認及修改資料體系

設計資料體系時主要考慮原始表和基礎寬表兩個層級,結合之前調研時所考慮的資料使用要求的最小粒度,以及分析中可能用到的次元、名額,盡可能做到對分析場景的全覆寫,滿足各類資料粒度要求。

對資料體系的确認和修改主要包括資料次元、名額、粒度的增/删/改,字段含義及邏輯口徑統一。完成确認和修改之後,項目團隊還需要輸出需求調研确認書,得到項目上司委員會和各個團隊認可後方可進入下一階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