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DMBOK看的雲裡霧裡的怎麼辦?

DMBOK看的雲裡霧裡的怎麼辦?

編 輯:彭文華

彭友們好,我是你的老彭友。

我不是組建了一個DAMA備考群麼?群裡的彭友們天天在看書、讨論、做題。反而是我這個組織者醉心工作、組織活動,壓根沒時間看書...

慚愧慚愧,罪過罪過。

DMBOK看的雲裡霧裡的怎麼辦?

前幾天,有位朋友吐槽:DMBOK看了三章,看不下去了,覺得跟實際工作脫離的太遠了。然後他說:“這玩意真的是做資料的人寫的嗎?”

我看到這句話差點沒笑死...

DMBOK看的雲裡霧裡的怎麼辦?

三章定乾坤

我們翻開DMBOK的目錄,前三章分别是“資料管理”、“資料倫理”和“資料治理”。有個彭友直接吐槽:這三“理”沒一點幹貨,全是虛頭巴腦的東西,不知道寫這玩意有什麼用,一點指導意義都沒有。

其實吧,很多人看書有個誤區,就是喜歡從頭看。這種讀書方式比較适合搞科研、看小說等對内容順序要求比較高的場景。

但是以彭友們喜歡幹貨、實操的偏好,壓根就不适合這本書,因為這本書是“DMBOK——資料管理知識體系”。

DMBOK看的雲裡霧裡的怎麼辦?

既然是“知識體系”的書,注定就不能按照普通的書去對待。

咱玩過資料,都建過模型。模組化得先建概念模型,再分主題,再建邏輯模型,最後是實體模型。

我們總不能從概念模型就能看出來怎麼落地吧?

是以,前三章是用來定乾坤的,根本不是用來落地實施的。

DMBOK看的雲裡霧裡的怎麼辦?

漸進明細

在項目管理裡,有一個詞叫“漸進明細”。很多人喜歡上來就看幹貨,覺得錢三章不夠幹。其實不然,這幾張都很幹,隻是表述的内容不一樣罷了。

我們仔細看看“資料管理”這一章,就會發現這裡面真的沒啥實質性的内容,一部分是對于本書知識結構如何表達的描述,一部分是對本書高度凝練的概括,還有一些是背景理論。

DMBOK看的雲裡霧裡的怎麼辦?

你看這又是語境圖、又是車輪圖、又是六邊形、又是三角形的,這相當于就是本書的使用說明書啊!這年頭,還有誰看說明書啊?不都上手實操嗎?

DMBOK看的雲裡霧裡的怎麼辦?

是以第一章可以先扔一邊,回頭再琢磨,否則會跟看“道可道,非常道”一樣,沒有細節,看“總綱”看不明白。

DMBOK看的雲裡霧裡的怎麼辦?

至于第二章“資料倫理”,咱不是搞研究的,可以不用記細節,但是紅線咱得放在心上,切莫要做“删庫跑路”這種違反職業道德、傷人傷己的事情,否則得吃很多年的牢飯。

第三章“資料治理”,其實得認真研究研究。裡面有很多關于資料治理組織建設、資料治理營運、資料治理相關人員設定、資料治理政策/制度/規範/文化,甚至是資料資産評估等内容。雖然這些看上去離實際工作很遠,但是各位可以對比一下自己公司的實際情況,是不是足夠科學。

DMBOK看的雲裡霧裡的怎麼辦?

小标題

相對于技術實操,資料治理這一章的内容更偏向管理工作多一些。如果您是管理層,這一章必須要細細研讀;如果您是實踐派,建議可以按照本章内容,把公司現狀梳理一遍,有些問題自然就能找到根源了。

DMBOK看的雲裡霧裡的怎麼辦?

比如說資料治理工作推不動,其根源可能不是個人能力或者資料部門的問題,而是缺少資料治理組織的推動。因為資料治理需要跨部門協同,單憑個人或者資料部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而資料治理工作按下葫蘆浮起瓢,那麼很有可能是規章、制度、流程、規範等缺失造成的,資料上遊沒有限制,資料下遊累死也無功。

細看之後,你會發現資料治理還能分成集中式治理、分布式治理和聯邦式治理這幾種,他們的方式方法也都不一樣。

DMBOK看的雲裡霧裡的怎麼辦?

當你看到“資料架構”、“資料模組化”等章節的時候,你會發現,好像跟平常的工作也不太一樣。

比如說資料架構,上來就是企業架構,分什麼業務架構、資料架構、應用架構和技術架構。平時也沒這麼做過啊,不都直接Lambda、Kappa架構什麼的嗎?

這時候我們就得切換成全局視角了,這也是看書的好處。因為實際工作時,我們總是着眼于解決具體問題,而忽略了全局。

DMBOK看的雲裡霧裡的怎麼辦?

資料不可能獨立存在,必然紮根于業務體系,依托于技術體系,以應用的形式服務于使用者。

是以業務架構、應用架構以及技術架構是必然要考慮到的。

有些書,是用來消磨時光的;

有些書,是用來抒發感情的;

有些書,是用來查漏補缺的;

有些書,是用來墊桌子腿的。

不同的書有不用的讀法,切不可格瓦拉~~~~

DMBOK看的雲裡霧裡的怎麼辦?

看了這張圖,你明白了什麼道理?